小學時候,老師經常要求自己在家背一些課外古詩詞,說是考試的時候寫作文引用起來可以加分。我家裡就要求我出去玩之前一定要選一段古詩詞背誦下來。隨手翻書的時候,我翻到了《長恨歌》。

那時倒也不是因為說很喜歡還是什麼的,只是感覺,這一首詩很長,分段落可以背好幾次,不用再費心去找,而且敘事的創作形式,小孩子背起來比較方便。

大了些之後,我了解了歷史,也明白了一些事情,再讀這首詩有了更多的感受。

唐玄宗前期是一個絕對英明的君主,我想這一點沒什麼人有反對意見,哪怕到了後來他開始變得奢靡,我也覺得很正常。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的擁有者,他兢兢業業了那麼多年,他節儉勤奮,沒有一絲懈怠。如今年紀大了,他想休息,想要放鬆一下自己疲憊不堪並且已不再年輕的身體,我想這真的沒有錯,畢竟真的沒有哪個人能一直像機器一樣。然後他遇到了一位美人,他的貴妃,他的玉環,他此生綺麗的夢,捧在手心的花,心尖上永遠刻上的一縷硃砂痕。你說他見色起意,無德好色也好,說他只是遇到了真正的愛情也罷。總歸,她來到了他的身邊。我一直感覺玄宗在和她的相處中就像一個情竇初開的毛頭小子,他拋棄了他這麼多年來所有的智慧,精明,冷靜。他愛她,他想讓她開心,什麼姊妹兄弟皆列土,什麼一騎紅塵妃子笑。只要美人開心,他都願意。

他帶她賞花,帶她夜宴,看不夠她盡日的舞蹈。然後,千乘萬騎來了。

他帶著她倉皇出逃,或許他的內心還想著要重整山河,要給美人安穩的生活。但是六軍不願意再前進了,他們需要一個英明的君主可以揮斥方遒,他們需要一個結果能讓惑於美色的君主重新清醒起來,又或許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方式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和恐慌。美麗從來都不是罪過,只是在災難到來的時候,人們需要一個罪人,弱不禁風的紅顏是最合適的禍水人選。「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差不多就到這裡了,後半部分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玄宗的思念和惆悵。

再美的芙蓉細柳也只能讓我想起你眼淚不絕,我挑了又挑燈火,哪怕燈芯燃盡,我也沉溺在對你的思念中不得安眠。

讀到「翡翠衾寒誰與共。」這一句時我聯想到了一句詩:朱彝尊的「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相比起玄宗,朱彝尊或許還算是幸運的,至少他心心念念的那個人就在他的身側,儘管在寒冷的深夜中,兩人只能分別裹著薄被獨自咀嚼著刻骨的思念。我想玄宗這時一定是恐慌的,他的內心甚至凄涼,彷徨。她是不是在恨我,她是不是從來沒有愛過我,不然為什麼我思念了她這麼久,她卻從來不願進入我的夢中,讓我再見她一面。貴妃恨過玄宗嗎?我認為沒有,初讀時我覺得沒有,讀到這裡我依然覺得沒有。

她愛他,或許沒有如他一般的深情厚誼,但她也是愛他的。她願意在他最脆弱最崩潰之時為他去死,她愛他,所以她不想再與他糾纏,再引得他神傷。

她愛他,所以在信使到來之時,她驚慌的甚至來不及整理衣衫,曾經昭陽殿中尊榮端莊的貴妃,如今花冠不整地便急忙來見。這一句是我最喜歡的:「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你還有你剩餘的人生,還有你想要的王圖霸業,這時的我沒有資格去影響你。我想她甚至是抱歉的,抱歉影響了他原本安然的人生。但是她還愛他,所以她在臨別之時也要重複寄詞,希望使者帶到,因為這詞里,有他們永遠也不能忘掉的誓言。

或許因為我很喜歡《長恨歌》,所以,我一直不太喜歡「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因為這輩子,能遇到一個那麼愛你,願意待你如珠如寶的人,真的太不容易。莫愁哪怕最後金尊玉貴,並且一舉便有了兒子這個下半輩子的保障,她依然是悔恨的,她在餘生的每一天,在治家理事,在教養子女,在成為祠堂里那個尊貴賢惠的牌位之餘,她都是悔恨的,悔恨著自己當年為什麼沒有嫁給東家那個少年,只要想到他,就會從心底充盈笑意的少年郎。

嗚呼,斷斷續續地寫了很多,可能大多數都是無意義的感想,自言自語。我寫不出什麼標準答案,也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只希望我的隨筆言語能帶給你一點感同身受,那就太好了。

如果我的文字能讓你有一點感同身受,如果我寫的東西能讓你回念起曾經的一點美好,請:

點個贊,原創碼字真的很累呀。_(:з」∠)_ 關注我,希望,我們能一起形成一個溫暖的小圈子,雖千里之遙,但也能兩心相交。

我的其他回答:

一隻心崽:從未得到和得而復失哪個更可悲?

一隻心崽:有哪些「看完就像過了一生」的書籍?

一隻心崽:我們在讀文學的時候,究竟要從文學裡獲得什麼?

一隻心崽:對於愛情,放下的瞬間是什麼樣的?


誠邀,正如「蒙曼老師」所說,長恨歌一下子把楊貴妃給洗白了,他歌頌了愛情,讓人感覺這亘古未有的帝王愛情凌駕於一切之上,哪怕是亡國也是值得,都顯得那麼風輕雲淡(撇開帝王的身份,突然覺得烽火戲諸侯也是可以原諒的,也是那麼的唯美)


這個最近剛剛交了古代文學史的作業。希望可以啟發大家而不會局限大家~

單是看到「長恨歌」這幾個字,我總是禁不住先入為主的想到東坡那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恨」是遺憾,是像積雨雲一樣,不斷翻卷、積壓而成的忿忿,更是一種生髮自內心而無比愴然的悲情。東坡的「恨」,恨在心為形役,為功名利祿所捆綁。而玄宗的「恨」,也有政治地位下,「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逼仄所揭開的長恨。

說到「死」,我是不大認可楊玉環偷渡日本的說法的。眾目睽睽之下,寵妃囿於女性的柔弱以及禍水的定論,而帝王又有浩蕩羽林的拳拳相逼。此時將相塊壘未解,又有安祿山洋洋得意,只得印證紅顏薄命的說法。

樂天的《長恨歌》,已經是十多年後李楊文本的復現。不同於同類愛情題材《李夫人》中濃郁的諷喻特色,《長恨歌》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它的故事性會消減歷史性,「生於詩多於情」的感性創作則會淡化二人的政治身份。因此,隨著時間的推演,把《長恨歌》的主題解讀為「愛情說」,這是必然趨勢。但是我們去看作者,會發現樂天性格特質中有極其矛盾的一面:前後經歷帶來的處事矛盾;晚年給自己詩歌歸類方式的分歧;亦或是對自身優秀作品與後世流傳度之間的迥然,都是他的矛盾。這樣的一個人,會把《長恨歌》的主題只停留於愛情嗎?

我想,單說愛情,我們便輕慢了那冠於《長恨歌》前的歷史傳奇《長恨歌傳》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的苦心;也可能忽略了《長恨歌》創作結構上對李隆基荒政誤國部分的寫實。

不過,白居易的敏感、多情,讓歷史更多的有了人性的溫度,讓名篇有了更廣闊的探討空間,我們都不是白居易,何必過度的糾結於詩歌的主題,而淡化了詩美呢?

這裡我更想說一說那些觸動我、或者引發我聯想的詩句。

記得高中的時候老師曾經讓我們寫過《長恨歌》前十四句的分鏡頭腳本。分鏡頭最考察人的想像能力——過分充裕,可能是官能刺激;過分寡淡又容易審美疲勞。這個裡面,我最喜歡的是「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如果你摘掉所謂色情、艷情的有色眼鏡,很坦誠、認真的去讀它,你會發現它能打動每一個懂得去愛的人。一湯溫泉,冰肌雪骨化溫香軟玉,皇帝的呵護是柔軟的。他不是先去賞賜他心愛的女人大把大把的金釵珠玉,而是關注到春寒料峭,我愛的人身骨柔弱,會禁不住這寒風。多細心!這就是情,而不是色了。我想,如果他愛的僅僅是楊玉環的美色,他最先賞賜的一定是釵粉。再看,玉環也很感動,都說女為悅己者容,她把自己打扮的格外美麗端莊:「雲鬢花顏金步搖」。步搖叮噹,與跫音共響,而每一步,都是更加走近自己的愛人。這是無法不令人心動的。

而有人會說唐玄宗荒淫,事實真的如此嗎?

最能代表唐朝的,一直是它的雍容華貴,絕代風華之美。因為開明的政策才能薈聚起多元的思想文化。所以,沒有戰亂出現的時候,一定程度上的享樂是公共氛圍所默許的。正如李隆基與楊玉環認識之初的背景:「唐開元中,泰階平,四海無事。玄宗在位歲久,倦於旰食宵衣,政元小大,始委於丞相,稍深居游宴,以聲色自娛。」

玄宗不是不開明的。只是他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主觀性。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會放下冗雜的事務,尋找精神皈依。戎馬倥傯的辛棄疾尚且期待「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而一個御宇多年,知己皆命薄的皇上,好不容易遇到一朵「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且儀態萬方的解語花,怎能不用心珍藏。況且,世人都有自己的無奈,不是作為那個萬人之上的人,又怎會從仰視里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辛酸呢?

歷史系教授蒙曼曾略帶詼諧的說,白居易的《長恨歌》簡直就是在給楊貴妃「洗白」。我並不認同,也絕不認同。我覺得楊貴妃本身並沒有似乎遺臭萬年的罪。歷史的眼光太像一柄美工刀,把女性雕刻的過於苛刻。

美麗之物,眾生往之。那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酒鬼,那個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不也覺得玉環是美的嗎:「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牡丹華貴,端方自持,只是被恰好的時代的狂風摧折,賦予了太多妖艷必夭的指戳。而後世太多人又從「一騎紅塵妃子笑」、「不重生男重生女」里看到的只余荒誕,這就導致楊貴妃似乎充滿了污點……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這句話的背後,有力透紙背的蒼涼。它是李隆基身為唐玄宗和楊玉環身為楊貴妃在縱情聲色之後的宿命。飾品散落,說明玉環一定經歷了被近乎暴虐的抓捕。而任由髮飾委地,賜飾者卻是沉默的。他無力到只能掩面,一袖障目罷了。

後文也有筆致很美的地方。那句「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太過深沉濃重,滿滿的懊悔與悲涼。生在帝王家的無奈,讓悲歡並不相通的人們也嘗到了酸楚。我恍惚中記得《紅樓夢》里,黛玉的纖弱敏感使她終是無法信任寶玉,她立意自戕,飲恨而終。寶玉痛極,痴入陰司泉路,往後一直近乎灼灼的念著他的林妹妹託夢給他。可惜沒有,這是無曾告別的永別。從前親密,而今死別。這是李楊愛情與寶黛愛情跨越時代產生的情感共振。而悲劇,總是因為留有遺憾,才讓美永遠的留存於心。

《長恨歌》接近結尾的總體上,是一種物是人非、時移事易的思戀,而且寫幻的部分逐漸多起來。這部分,我是不大喜歡的。

我不喜歡的原因有二:其一,楊貴妃前期給我呈現出來的形象,是一個世俗性質很強的人。她的美麗、侍寵、家眷的隨封基本都屬於「權色」。而這個時候,卻用一些虛空的道士幻術把她列為仙子,整首詩在此看來頭重腳輕。從古典文學「詩畫相通」的特性來看,鋪排的明顯不夠自然。其二,可能由於我是一個現代人,膩於古典小說里大團圓式結局的特性,不喜歡美滿的虛蕪感。我認為比翼連理的結局,讀來降低了悲劇之美,稀釋了感染力。既然「長恨」,就莫讓遺憾輕易了結不是?當然了,如果跳出文本,我不否認詩人是在借李楊重聚來圓自己的情感之夢。因此,此部分雖然美學意蘊欠妥,但從感情價值上來看,的確是生者對死者最深切的追思和慰藉。

通篇來看,真覺得《長恨歌》是一首特別好的感傷詩。我也一直在被它的複雜性和穿透力打動著。它就像一片逐漸被秋霜染紅的葉子:秋霜是時代的輾轉。棕綠的部分,是白居易對舊史的鋪陳。新紅的部分,是李楊二人纏綿悱惻的愛情。它美好過,更絢爛過。最終,成為我們精神園地的一方落紅。


我看完了就這個感受


史書全都在說楊玉環是禍水,然而沒人願意承認真正的混亂之源是人的貪慾。唐玄宗貪圖美色搶了本來是自己兒媳婦的楊玉環,安祿山貪圖權力妄起兵災鬧得天下不得安寧。

一群肉食者自己無能禍害了整個天下,最後在馬嵬坡把一切過錯全推到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弱女子身上,何其可笑可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