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因為歸納法被證明是不靠譜的,但是因果律,被更先進的方法證實其存在。

至於康德的先驗知性,在現階段批判者很多,現代科學已經不需要康德的先驗理性來證明了,康德的哲學可能已經過期,甚至成為一種無用的哲學。

現代對於因果律的探討,集中在了因果模型上。

歸納法得到的僅僅是相關性

因果模型可以確切地產生因果關係。

我們來看看因果模型是怎麼建立的。

首先,我們經過觀察,可以發現A和B存在相關性,它們在時空、物質上更為接近,到這裡為止,還是一種習慣上的用法。

在這種情況下,因果模型需要採取一種主動的步驟。

它假設,我是特別於整個世界的

接著,它讓我採取行動,去改變整個因果邏輯

比方說,太陽曬熱了一塊石頭,那麼,為了搞清楚太陽是原因,還是石頭是原因。

我就應該首先改變太陽。

比方說,可能會拿個東西遮擋起來。

接著可能改變石頭,比方說,我們可能用別的方法加熱石頭。

可以看出,如果石頭髮熱了,太陽沒有升起,那麼,由於石頭髮熱的原因來自於我,所以,石頭髮熱並不是太陽升起的原因。

同理,我可能將太陽遮擋起來。由於太陽被遮擋起來的原因來自於我,這個時候,石頭沒有發熱了,太陽出現是石頭髮熱的原因。

用數理邏輯表達:

當我們改變A的時候,觀察B是否改變。

當我們改變B的時候,觀察A是否改變。

如果A改變了,B改變,B改變了,A沒有發生改變,我們就將這種現象稱為A是B的原因。

如果A改變了,B沒有改變,B改變了,A沒有改變,那麼,我們就可以猜測有第三方的原因。

如果A改變了,B改變,B改變了,A改變,我們就可以稱為A和B是互為因果關係。

至於先驗知性,很遺憾,它依然是完全來自於經驗的,不存在脫離經驗之外的先驗理性。

進化論推翻了先驗理性。

從人類的幼年時代開始,人就處於學習狀態,從經驗中獲取所有邏輯關係。

從人類的先祖開始,人類的基因處於某種學習狀態,進化篩選掉所有無法生存的基因。

因果關係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不成立的關係都會被淘汰,被消滅。

因果律產生了新的光輝,依然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康德試圖證明當時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都是真理性,這種證明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出現之後,變得千瘡百孔,毫無先進性可言。

因此,我們要反過來問,為什麼康德的先驗理性依然存在,為什麼哲學沒有找出一種新的,更好的解釋方式,去解釋現在的物理和數學?


金字塔需要基礎。


首先,康德哲學及其相關觀點並不是什麼先進的觀念,批評者甚眾。

康德的問題集中於認識論,核心問題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這個問題解決的是當時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的真理性,是這個問題的內在要求。康德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勇擔這個時代使命,他跨界到哲學界,保衛自然科學的真理性,從而釐清科學和信仰的界限(他方法關鍵在於對象不同,前者是知性限定的經驗,後者是理性的無限對象)。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驗邏輯,凡邏輯必建立在因果律之上的。當然論述因果律的有效性也是先驗邏輯的一個核心方向。

因果律離不開歸納法,離不開歸納法的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建立在猜測一驗證一歸納一理論猜測這一系列方法之上的。所以科學是離不開歸納法和因果律的。


因子a,因為相信。

人們相信權威,相信廣告,相信表面邏輯,因為這樣活著簡單又快樂。

因子b,沒人宣傳。

宣傳需要成本,這成本誰出是個問題,人是趨利動物,沒有利益或者成本過高的事情不幹。

若是現有的歸納法,因果律導致很嚴重的後果,政府急需推廣先進思想才能平息糟糕後果,那麼成本政府出了,推動整個社會改變思想才有可能。

在歸納法,因果律未受到嚴重質疑的當下,新思想推廣成本很高,阻力很大。


瀉藥。

先驗是經驗的前提,康德不是否定經驗,恰恰相反,康德是在為經驗之所以可能尋找依據——先驗。

另外:在康德的先驗哲學中,不存在「先驗知性直觀」這個概念。「先驗的直觀」屬於「感性」,而非「知性」。。。

用康德的話講:對象的表象通過刺激人的「感性」能力,而被給予人的直觀。

而知性也是負責對直觀進行思考的能力。當然,是在直觀被統覺後。

註:在康德的先驗哲學中。感性是人的感知能力,知性是人的思維能力(通過感性獲得的思考材料)。從感性到知性的整個過程是理性。所以《純粹理性批判》分為「先驗感性」和「先驗邏輯(知性)」兩大部分。


因為消息的來源比消息本身更能體現出消息自身的價值。


各自有其應用範疇。就像你不能用一條腿走路。


唯物主義的局限,其實和宗教的排他性一樣,異教的東西不能接受。


因為康德說的那套東西,已經被黑格爾推翻。

然後馬克思又繼續繼承了黑格爾哲學中正確的部分,形成了今天正統的馬列哲學。

正統的正確的東西你不學,非要去學被推翻的東西,這就是國內某些研究西哲腦子壞掉的人喜歡捧臭腳的毛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