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安全藥物研發滯後 不可治癒的淋病病例在國內呈上升趨勢


我看到評論有說抗生素濫用的,有說葯企/高校不重視新葯研發的。我覺得都沒有說到點子上。

先來反駁一下這兩個觀點吧。

1、抗生素濫用在中國是個很糟糕的事兒,很多感染的治療都存在抗生素濫用,可在淋病的治療上,還真不存在抗生素濫用。指南給的治療方案就是阿奇黴素+頭孢曲松鈉,按指南用藥是再對不過的了。

2、葯企/高校不重視新葯研發,抗生素的研發速度是比抗腫瘤藥物或者其他藥物慢的,這個歷來如此。頭孢這麼多年了,也沒見到新的出現,喹諾酮最新的葯也就是加替沙星了,其實也算好幾年了。新的抗生素出現慢,這個真不是葯企/高校不重視的原因。

以下是正文:

淋病是淋病奈瑟菌(簡稱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統化膿性感染為主要表現的性傳播疾病。(來源百度百科)。淋病的控制要從傳播出發,不是治療出發,這個在傳染病上是通的。只是因為這個病不像艾滋病那樣恐怖,很多人就不重視。

而對淋病特效的抗生素就是頭孢曲松鈉,目前只有這個。如果發生抗生素耐葯,就只能自求多福,希望抵抗力強了。等新的抗生素的研發不太靠譜。

抗生素的研發難度大,週期長,一般的研發機構根本不具備抗生素研發的基本條件,簡單來說只有大公司纔可能研發抗生素。而抗生素的利潤遠不如抗腫瘤藥物和單抗藥物。沒有利潤驅使,就不會有人投入研發。

另外,問了醫院的朋友,據說還是存在一些醫生不按指南瞎用藥的,給病人用碳青黴烯類。對於這種現象,我實在不知道說啥,生氣!這種醫生不是蠢而是壞!


謝邀。本人做的是研發最基礎的分離純化工作,主要作用是為新葯研發與全合成等提供一些骨架參考。藥物研發滯後跟很多因素相關,其實國家對於藥物研發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可是效果還是沒有太大。一個新葯從研發到上市可能需要三五十年的時間,困難重重,從開始對藥物的合成,藥理篩選,毒理測試,劑型選擇等,到成型後臨牀一試,二試。。。這中間每一步的稍有差池都可以造成上市的失敗。所以這本身就是一個耗時長,回報慢的工作。個人理解。

我在國內top1學習,也在上海藥物所做過一段時間研究,目前國內高校除了藥學頂尖的那幾所,其他的幾乎是沒有能力從事真正的新葯開發的,以後的新葯開發肯定是以企業為主導的,高校以發文章為導向的機制無法完成新葯開發這個漫長的過程。而國內企業又是以生產和銷售為核心,研發投入是很少的,能夠達到10%已經是非常罕見的了。大部分葯企還是以銷售為導向的機制,少數重視研發的國內企業也有成功的比如恆瑞,但是經過了至少10年以上的轉型陣痛。


謝邀。我也曾經在國內知名葯企幹過研發,保證是全國前三十名的企業,具體名字就不說了,我的感覺就是國內根本不重視研發這個版塊,原因我覺得有二,一是研發投入太龐大,一直有句話叫做十億美元十年換一個新葯,實際上即使是這麼投入了也不一定能上市,臨牀實驗三期中間哪步出現問題都白瞎了,還不如搞仿製,國內很少有藥廠敢於這麼冒風險;二是藥品出廠後到消費者手上中間環節太高,你不要看消費者買的葯價格都不低,實際上藥廠直接得到的利潤非常有限,我舉個例子,某種抗腫瘤葯,到消費者手上是220,從我們廠出去的呢是23,這幾乎十倍的空間,跑哪去了,就不詳細說了,太敏感


安全葯和&有效葯還是有區別的吧,任何藥物尤其西藥都是一把雙刃劍,沒有絕對安全藥物,現在新葯研發在我國人體試驗階段還有很多法規&阻礙,所以就形成了地下交易,國外比較放開政策,cfda也有很多嚴格的控制,翻開很多西藥說明書那些看似我們常喫的普通西藥都很多注意事項和禁忌,。

加上個體差異,基本沒有絕對安全的藥物。

再說下,很多發達國家研發出來的新葯本國無法上市,都跑去印度上市了,或者說,未來印度會成為世界新葯和仿製葯生產大國,這是國家政策放開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