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五千年文明,難道沒有產生科學?我們有驕傲的四大發明,我們沒有科學嗎?是的,四大發明不是科學,是技術。這是中國重要的技術發明,但它不是科學。天文學的研究在中國的古代也比西方發達,但是在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天文學的進步當中,很少有中國人做出突出貢獻。那麼,有哪些原因導致我國古代沒有產生科學呢?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科學與技術,即科學不等於技術。技術的發展需要科學的基礎,科學不應被單單作為研究或者學科來對待,更是一種文化。科學需要刨根問底的精神與態度。科學還有三個要素,首先就是要具備科學的目的,即通過科學研究發現規律,其次,科學的精神至關重要。此外,科學的方法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邏輯化、定量化、實證化。

那麼,有人要問了,中國有四大發明,凸顯出中國古人的智慧,難道沒有科學觀念和方法嗎?四大發明的意義不容忽視,但從整個科學發展史來看,中國古代有技術卻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沒有形成類似於近代的科學體系。

但這不代表中國人天生就缺少科學思想,而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態與社會意識決定了古代中國不會出現類似於近代的科學系統。一方面,受到思想的束縛,在當時,科技創造者的地位低下,古代中國視發明創造為奇技淫巧,是被社會環境所鄙視的。知識分子只能考科舉,而忽視了科技創造。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科技大多從日常勞作經驗中總結而來,技術的沿革主要靠代際繼承來維繫,注重實用性,而缺乏理論的指導。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學雖有閃光點,不過基本偏嚮應用,也並沒有抽象形成體系。古希臘2000多年前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歐幾里得幾何等數學體系為科學萌芽準備了必要工具。

2.古天文記錄全面,但不求解釋,認為一切是上天啟示。直到清朝也並沒有意識到地球是圓的,而古希臘2000多年前就意識到並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一事實。1900年前托勒密集合前人大成,寫出天文學大成,更是能預測五大行星運動和日月食。中國古代基本只是記錄恆星運動,制定曆法,而對行星認為只是上天啟示,從未想過背後的原因,更別說建立宇宙模型。

3.中國人治思想主導,大部分聰明的人都去想人治鬥爭去了,沒時間想世界是怎麼樣。古代思想學派:儒、道、墨、法、陰陽、縱橫等等都是在思考人類社會應有的規則。即使提及自然,也是借自然規律來說明人類社會應該像自然規律一樣,而並沒有把世界把自然規律獨立出來作為研究對象。

4.文學和哲學思想濃厚,語言文字描述模糊,這可以帶來文學美感,給人更多遐想空間,但這種模稜兩可的描述並不利於科學嚴謹描述。

5.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私人財產得不到有效保護,讓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民眾,想的是如何穩定保住財產,而不是去考慮自然界的規律。而西方私人的爛房子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能進,當有了一定經濟基礎便可安心去搞一些與生活無關的研究,所以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富二代搞出來的。


四大發明說穿了就是一群能工巧匠在那碰巧搞出的技術。能工巧匠是什麼人?說穿了就是一群泥腿子。

中國的聰明人在哪?都在子曰詩云,代聖人立言。所謂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整天搞那些奇技淫巧,配給皇上當差嗎?


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中西方的哲學思想出發點和目的不同。

中國做學問的目的在於當官發財,而西方做學問的目的在於探索世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一個動機不純,另一個比較純粹。

中國的思想體系對內講究求己,萬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尋求答案,所謂天人合一,其實就是用自己的主觀臆斷與自然現象,用想像力統一在一起。其中並不關心自然原理究竟是什麼,只要自己內心過的去就可以。

對外,中國治學的目的並不在於研究世界本身,而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比較好聽的說法。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學好文武藝,賣於帝王家。當所有的學問最終極的取向在於取悅帝王一人時,對客觀世界的探索變得毫無意義,揣摩人心才是至高無上的研究方向。

中國的傳統學問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宗教,教皇就是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在一個宗教體系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誕生科學。就像西方的科學,在蠻族滅亡羅馬,基督教一統歐洲以後,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完全被中斷,直到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後才露出了科學的曙光。

西方的體系中,科學研究對內一直強調個人的好奇心驅動,對整個世界充滿好奇,所以喬布斯要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前方永遠有未知領域,推動了科學體系的不斷完善。

對外則比較純粹,科學就是對自然世界的探索,講究觀察,理論假設,實驗論證,循環往複。這樣的好處在於,萬事以事實證據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

這裡並不是說西方就沒有功利學,他們也有,而且與中國相比,可以說不分伯仲,但是與自然科學沒有交集,涇渭分明。西方的自然科學家從不以當官作為自己治學的目的。

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作為總結。古代西方體系誕生的民辦最高學府是大學,以治學,研究為辦學宗旨。而古代中國則只有書院體系,以考科舉,得功名為唯一目的,當官才是一切。


原因很多,舉一個工具的例子。

科學,從牛頓研究力和運動的三定律起步,前提是能精確測量重量、距離和時間,以發現力、速度和加速度的規律。

中國古代沙漏,日晷,漏水渾天儀之類的精度大概在偏差一刻鐘到半小時左右,給個大概」時辰「,比如」午時三刻,開刀問斬「,但不能對精確到秒對諸如自由落體的運動進行測量。

1582年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惠更斯將重力擺引入機械鐘,製作出精確擺鐘。18世紀,英國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航海鍾(81天海上航行歸來只差五秒),贏得國會懸賞的2萬英鎊巨額獎金,阿諾德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進入精準鐘錶時代,才使得探索時空奧秘的精確測量成為可能,而精確實驗是科學的基石。(現代發明的計時工具的精準更是令人嘆為觀止,2014年的激光原子鐘精度達到一百多億年偏差不超過一秒!)

可惜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裡沒有鐘錶。明朝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的確獻給萬曆皇帝兩座自鳴鐘,但被萬歲爺視為稀罕的玩具。


現在科學產生的基礎是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論,為名論和實在論的基礎是三一論和恩典救恩的爭論。

中國沒有三一的概念。


科學是建構出來的,它並沒有一個不變的衡量標準,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大大改變了人們對科學的認識,科學不是客觀的,它充滿了主觀性。另外,近現代以來,科學定義的話語權是被西方社會所掌控的。不是中國沒有科學,而是在西方科學的定義下,我們的科學西方學者沒有研究,也沒有承認罷了。


不僅中國沒有產生科學,除了西歐那個地方,其他人類居住的地方都沒有產生科學。首先是沒有那種超越實用價值的思維方式。其次,統治者也不提倡,那些中國璀璨的發明,或者不起眼的發明,有幾個人的名字留下了?顯然搞發明的沒地位。其次,不僅不提倡還打壓,明清時代一律斥之為奇技淫巧。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以前我曾經回答類似的問題,但是被系統判定不合規。

因為很簡單,就一句話: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

當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一個掌權部門,覺得技術無足輕重的時候,就算你的技術超級牛逼,也是「無足輕重」的。


古代科技大多是從日常勞作經驗中總結而來的,注重實用性,而缺乏理論指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