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貨膨脹?

news.cctv.com圖標

央視網消息:今天(15日)上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針對記者有關是否會因疫情影響帶來通貨膨脹銀行不良貸款增加等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說,中國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通貨膨脹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範一飛:關於通脹的問題。現在由於復工復產還需要一個過程,無論是需求端還是其他方面都給價格穩定帶來一定壓力。但是,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個前提沒有改變,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會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調整,相信中國絕對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通貨膨脹這樣的事情

  範一飛表示,下一步對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可能會進行一些調整允許不良貸款有所增加這方面是有準備的,相信經過努力,不良貸款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


別急著批判,這很有可能是事實

在我回答這個問題的2020年5月16日,通縮可能代替滯脹成為中美兩國經濟決策者真正擔心的問題

首先複習一個經濟學基礎知識:著名的費雪方程式MV=PT告訴我們,貨幣投放量(M)並不是影響物價(P)的唯一因素,貨幣流動速率(V)也是變數之一。過去我們不考慮V是因為只要經濟大體穩定,這個數值的變化範圍是不大的,因此央行投放貨幣會大概率提升通脹率。但疫情之下,各項生產要素甚至無法在物理層面自由流動,資金流自然一同被阻塞。在這種極端狀況下,貨幣流動速率幾乎降至冰點。M和V的乘數關係也決定了,在一個變數大幅降低的情況下,即使另一個變數大幅升高,總乘積也是在下降的(99*99&>98*100&>97*101...)。所謂通縮,並不是空穴來風

因此央行在疫情期間的貨幣投放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合乎邏輯的,在彼時那可是實體經濟的救命水。疫情過後央行也暫停了一段時間的逆回購操作,因為貨幣流通速率略微有所回升,打通貨幣傳導機制纔是比繼續投放更優的選項。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央行在最近一兩年堅持小步快跑的操作原則是符合中國經濟現狀的,其在疫情中表現出來的剋制力更是值得令人稱讚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最近異常反感知乎某些房價營銷號和自媒體在瘋狂帶貨幣政策節奏的行為,大肆宣揚什麼放水將會帶來新一輪全面通脹,什麼再不上車又後悔三年等等。這些人的回答完全罔顧經濟現象背後的基本面和底層邏輯,說是充斥著傲慢與隨意的無知者狂歡也不為過,此處建議各位遇到後像我一樣直接給反對+屏蔽的超vip待遇。反知乎節奏化從每個人做起

好了,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是否會大規模通脹?

在我自己構建的邏輯分析框架中,中國近些年的經濟走勢裏有六個剪刀差是我關注核心中的核心:CPI與PPI、M1與M2、大銀行和小銀行的存款利差、住戶存款與負債總額、外儲與外債的增速、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

讀懂這六組數據,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大概情況便能盡收眼底,因為這六組數據分別能代表製造業盈利(庫存)週期、貨幣政策、貨幣傳導效率、居民部門償債能力(金融內生穩定性)、產業資本投資意願(金融外部穩定性)和人口結構

下邊貼出來的圖數據都比較老,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原數據總結下趨勢就會發現,除去人口結構這一個指標是中長期週期外(即使如此這幾年變化也很大),前五組數據的剪刀差從2016年左右開始都是呈擴大甚至是加速擴大的趨勢的

(上圖灰色部分表示了差值的變化)

「收入改善彈性」,這造詞水平我真的佩服

最新一期住戶存款下降了8000億,貸款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上升了一萬億左右

凈外匯儲備的數據比較容易敏感,在這裡就不上圖了

這些數據直指中國經濟當下的現狀:製造業利潤下滑,越來越多的流動性淤積在金融系統內空轉,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越來越低,居民部門償債能力越來越弱,資本的信心在逐漸下降。根據前幾天出來的四月最新數據,情況並沒有任何的好轉,甚至繼續惡化了

對於我們以及整個世界經濟來說,現在比戰後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進入一場全面的通縮和蕭條

要知道,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歷大通脹週期的背後是製造業的空前繁榮,其本質是人口與資本要素雙流入的結果,兩者共同造就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老百姓能感受到的通脹,無論是資產價格還是勞動力價格的上漲,根源都在於此

製造業是過去一切通脹的核心,但是這個核心現在開始收縮了。更準確的說法是,製造業進入通縮週期已經三四年了。供給側改革能夠阻止ppi一時的下行,能出現幾個季度的好轉具體要看zf執行政策的力度,但是趨勢無疑已經確立

其實呢,本來通縮由製造業向其他領域的傳導是需要不短的時間的,這也是我們去年一直在說「以空間換時間」希望抓住的改革窗口期,但這次疫情無疑極大地加速了通縮風險外化的速度。疫情將中國製造業的通縮加速傳導至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導致原油銅鐵礦石等期貨暴跌,並進一步傳導至資本市場加劇了全球範圍的股債雙殺。黃金自16年以來逐漸加速突破在我看來也不是一個通脹邏輯,而是貿易戰等地緣政治風險、信用貨幣泛濫和經濟預期惡化共同支撐的避險需求

前幾天聯儲斷然回絕了白宮提出負利率的要求也是因為根據日歐經驗來看負利率並無法刺激經濟活動反而會強化通縮,鮑威爾更是明確提出美國需要更激進的財政政策來支持核心通脹率。我的判斷是美國二季度迄今的經濟數據超預期惡化,通縮已經從資本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聯儲此番表態是為了防止市場出現一致的通縮預期(這種預期是非常可怕的)

幾乎是同時間,中國官方也在多個渠道同時發聲,為「更積極的財政政策」造勢鋪路

官媒:

擴大內需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大有作為?

theory.people.com.cn

財政部:

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更加積極有為? 財政部部長劉昆:做好「加減乘除」?

news.cnstock.com圖標

太平洋兩岸應該都感受到了寒意吧

可是政策又能延緩趨勢多久呢?即使作為凱恩斯主義的信徒,我也從來是不相信客觀規律會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剩下的問題只有一個,在政策的嚴防死守下,通縮的寒流什麼時候會由美國的資產價格傳導回中國的資產價格呢?

我不知道,也猜不到,但秉著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原則,我真誠地建議大家謹慎買房,一定要配置的話挑一二線下手,切莫被央行和聯儲一時的印鈔矇蔽了雙眼

持幣大不了一年損失幾個點的真實購買力,持有股票也大不了臨危止損拋售,但要是持有房產這種幾乎沒有什麼流動性的資產,一旦通縮來襲,三四線那些早就供大於求的房產價格灰飛煙滅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建議也不要指望著政府的調控和管制能真正起多大的作用。如果靠管制和放水就能解決問題,當年還要馬克思和HitIer幹什麼呢?

最後貼兩個自己不久前的回答,思路理了挺長時間還沒有完全理清,先寫到這裡吧

無志青年劉敬梓:如何看待中國2020年4月M2餘額209.35萬億元,同比增長11.1%??

www.zhihu.com圖標無志青年劉敬梓: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意味著什麼?會產生什麼影響??

www.zhihu.com圖標

說兩句,盡量不犯規吧。

去年我也是這麼覺得,可今年事兒太多,環境怕是不允許了。

最近證券監管基本放開,沒什麼處罰的消息冒出來,這是要穩股市。

堅持房住不炒,又出臺支持政策不讓跌,前者是要防止居民加槓桿,保內需,後者是要防範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同時保地方土地財政和房地產配套企業就業。

現在要放鬆銀行不良貸款容忍度,則是為了保中小企業和就業。

一邊要刺激擴大社融規模,拯救中小企業度過疫情難關,一邊要降居民槓桿率,促進消費,外部還要應付美聯儲QE4,防止疫情過後人民幣面臨的大幅升值壓力......

除了稀釋貨幣實際價值以外,還有別的辦法?

看懂看不懂就這些吧。

——————————————————————

評論區很多人問怎麼辦

瞎說兩句,僅供參考。

經濟形勢的惡化並不是由疫情造成的,相信大家都有耳聞,如果說疫情對經濟有什麼影響,大約只是起到了一個加速及催化的作用,有可能讓國內和全球的經濟問題提前爆發出來。

對,是全球。

基礎知識太多太複雜普及不起,說重點。

目前世界各國的高層及央行都只有短期政策,而沒有餘力進行長期規劃,也就是說只能依據每個月,甚至每週的社融,工商業及就業數據給出短期的刺激政策,維持經濟不出亂子。

就相當於很多依靠借新還舊,負債經營的企業,賣完了豆腐纔有錢買豆子,才能保證下一輪周轉。

股票,回購市場,住房抵押債券,金融衍生品市場,企業債券,房貸,車貸,消費貸,助學貸款。所有這一切都靠著大量的貨幣供給和低利率在維持運行,全世界都是這個樣子,只是債總歸是有極限的,不可能永遠背下去,哪天出事誰都說不準。

老百姓總是喜歡按照眼前的日子給未來做規劃,近幾年被房價壓的,很多家甚至每個月把收入都精算到了百位。

但眼前的這一兩年,經濟動蕩的程度誰都說不準,整體環境不穩,小民百姓的工作軌跡,收入情況都可能受到極大的影響。前幾天高層已經有人公開建議徹底取消公積金了,(公積金全覆蓋的在下瑟瑟發抖),可見企業困難到了什麼程度,不要想著疫情過去就沒事了,我說了,本來也不是疫情的事。

個人建議

有錢的可以配點貴金屬,留些現金備用。

想做其他投資的,也要根據市場變化和國家政策的推進和力度選擇方向。借用經濟學裡的一個詞,現在的股票市場是「非理性繁榮」,是沒有任何經濟基礎支撐,完全靠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放鬆監管支撐起的假牛市,短期介入可以,長期總要出問題。特別是今年A股對外資的依賴程度有所提高,那麼相應的,如果美股出了問題,A股受到的衝擊也會被放大。

你可以對我的話表示懷疑,但你可以想一下,亂世存金,好年景,黃金是不會平白無故漲成這個樣子的(回頭看下K線,黃金可不是今年才開始漲得。)

買房的最好等一等,我也不說房價會不會漲,但經過近兩年的漲價去庫存,疊加現在的經濟環境,就放它一兩年,房價也漲不到天上去。過段時間,等國家進行全面幹預,等局勢徹底穩定了再買也不遲,不要在困難時期給你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不要背負長期債務!一個月趕一個月,等著工資還債的日子千萬不能過,一旦出了補不上的窟窿,老人的積蓄,年輕人的人生可能就都毀了。

願國泰民安,祝各位安好。

————————————————————

這個問題問的是通脹,但我的回答其實不僅僅是針對通脹,而是對未來一兩年經濟形勢的擔憂。

因為通脹而過度焦慮沒有意義,但在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面前,大多數人都是脆弱的。

至於黃金能不能買,這事要看大趨勢,高不高是個問題,心理素質能不能承受波動,拿不拿的住也是個問題,錢的事只能自己拿主意。

一年前的想法,中間也動搖過幾次,錯過了部分漲幅,不過最終還算是堅持下來了。

盛世的古董,亂世的黃金,似乎已經真的到…?

www.zhihu.com圖標

——————————————

為將來未雨綢繆不影響我愛國,哥們在網上罵得假洋鬼子也不比誰少,希望在評論區拿大帽子壓人的各位消停一下,沒意思。

問題是全球性的,爆點也不在國內,早晚還要出在美股,美債和其金融衍生品市場,只是目前全球的經濟環境已不如07年,也就是說其實08年次貸危機的餘波並未結束,只是暫時被超發的貨幣及超低利率掩蓋了而已,過去十幾年間各國政府可以應對經濟衰退的手段基本已經用盡,所以這一次再出問題,就不是十二年前那麼簡單了。

————————————————

上張打臉圖

年初的收益前天都還回去了,看來熊市下沒什麼是可以完全保值的,還是拿著現金等行市吧。


沒啥好看待,因為全世界央行行長都是這麼說的(只不過不同表現形式)。難道你指望一個央行行長說:馬上要大規模通貨膨脹?

所以正確的選擇:不要看待。忽略這句話,就像看待渣男對美女的誇獎一樣。


上篇回答說的是理論,這篇回答簡單的算幾筆賬,算賬可是生活的最基本技能,假設有三個家庭:

小紅: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80%,20%用於購買資產;

小黃: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20%,80%用來購買資產;

小綠: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2%,98%用來購買資產;

科學的分析問題一般採取的是控制變數法,我們分析幾種情況下的影響:

一、假設當食品價格上漲一倍時,其他開銷價格不變及三個家庭假設收入不變,那麼分別承受什麼影響呢?

小紅: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160%,20%用於購買資產;

小黃: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40%,80%用來購買資產;

小綠: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4%,98%用來購買資產;

單根據理性的人假設,剛性需求必須滿足,那麼負擔不起剛性需求的就需要借債,購買資產屬於非必要開支,因為一般資產可以租用,假設剩餘的錢不足以購買資產,人們的一般做法是變為儲蓄,還是用於未來的資產購買,那麼上面的情況就會改變:

小紅: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160%,0%用於購買資產,欠債60%;

小黃: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40%,60%用來購買資產;

小綠: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4%,96%用來購買資產;

你會發現,這種情況下所有人貨幣購買力都會下降,不過下降程度是不同的,由於食品類價格上漲導致cpi高漲時,小紅受到的損失最大,為了生存要舉債。推演得到一般結論,食品類價格上漲時,食品類支出佔收入比例越高的人影響越大,看似廢話,但你仔細思考本次CPI的誘導因素和實際情況,會發現驚人的相似,只是舉例取了幾個極端罷了,普通人大多處於之間的某一個位置。

二、假設當食品價格上漲一倍,資產價格下跌20%時,三個家庭假設收入不變,那麼分別承受什麼影響呢?

直接給最終結果:

小紅: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160%,0%用於購買資產,欠債60%;

小黃: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40%,60%用來購買資產,購買資產數量等同於原來收入的75%;

小綠:家庭食品開銷佔總收入的4%,96%用來購買資產,購買資產數量等同於原來收入的120%;

這就得到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結果,在極高cpi時,小綠的貨幣購買力增強了!因為假設食品是剛需,漲價時只是支出增加了,數量沒有減少,我們只需要對比購入資產量即可:對小紅來說,高cpi時,是60%的債務,相當於-60%的資產,對小黃來說,以前前可以購買80%的資產,之後可以購買75%,少購買了5%的資產,對於小綠來說,之前可以購買了98%的資產,但之後後可以購買120%,比原來多了22%!對於其他人來說是通脹,但對小綠來說是貨幣購買力增強了,是通縮。

結論:實際情況是食品類價格漲幅在10%~20%,房地產價格從2016年漲價去庫存後基本處於橫盤狀態,我們知道貨幣另外有一個特點是借給他人有收益,從2017年開始貨幣如果獲得了收益,那麼對房地產購買部分的貨幣來說購買力就是增強的,我們的一個特點就是居民的最大比例儲蓄和負債都去了房地產,比例越大,這個期間內貨幣購買力上漲越強,舉個例子:假設最保本的理財每年平均收益是5%,那麼100萬(現在小城市價格都比這個高)的房子每年至少漲5萬相對於貨幣來說才能達到價值上的匹配,考慮到流動性問題,人們更加傾向於流動性更高的資產以及資產變現過程中的中間費用,僅對於投資來說,房價每年至少上漲6%以上才能和貨幣購買力匹配。

你能看到的很多商品價格從宏觀上來看都是貨幣效應京東去購買?

最後說說會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脹,首先大規模通脹不僅沒有明確定義,其次影響的對象也是不同的,如今cpi高漲到5.4%,對於食品類開支佔大比例的家庭來說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從2016年開始的M2和GDP增速之間的差距快速收縮必然意味著普遍資產價格上漲幅度的快速下降,資產價格持續三年多對於貨幣購買力來說是下降的(從投資角度,買房都不如銀行的保本理財,更何況其他投資,大眾的投機熱情高漲下市場會出現自發的清算)。而後續為了維持高負債(社會接近300%,居民55%左右)下經濟體穩定,以及資產價格不出現崩盤乃至於傳導到整個金融體系,必然是進一步的降息高CPI下降息不要覺得不可思議,事實是已經在做了,去年8月至今年2月,已經出現總計三次15個bp的降息。


他的意思就是,我們已經發生一定規模的通賬了。

補充一下,ZF的官話反著解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疫情可控,那就是還沒控制住,他覺得應該可以控制住。但凡拎出來講,又說得模稜兩可的事,一般都是壞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