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因素制約嗎?(仿效諸侯發展國力互相兼并之類)那幾個說周天子想不想的,理解能力是不是有毒,題干里明顯傾向於問周天子能不能,問的是方式啊。。。。。題主主要的疑問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周天子比一般的貴族怎麼也有底子些,像秦國也是慢慢發家的,那麼周天子如何不能以平亂之類的理由去兼并地盤,慢慢重新發家呢???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027215/


本題涉及到我並不算十分熟悉的西周和春秋內容,可能有錯誤,特別邀請 @徐成 @錦熙 ,如有錯誤望指正。

前面有多位答主已經就晉、楚的情況做對照解釋了。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就其他角度進行補充。

1,有關周平王:

周平王的年齡不詳。從他長達50年的在位時間看,在他自立為「周天王」的時間節點上,年齡的上限大致為30歲左右,下限的空間則很大,可能是20歲左右,15歲左右,也不排除尚為兒童的可能性。

在這裡,我們需要看一下周平王十分年幼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們要看到,雙王並立期間,從已知的情況看,周平王之叔父——周攜王——可能被更大部分諸侯所支持。此外,周平王偏要用個畫蛇添足的「周天王」之號,可能也確實在彌補著什麼。

從以上兩點看,確實存在有周平王年幼的可能性——當然,也並不能排除周平王相對年長的可能性。

2,有關春秋初期的周室:

首先來說,如果周平王十分年幼,而支持周平王的核心力量——來自申國的外戚集團——又在春秋時期過得並不太好,那麼周王權自然會在當時出現土崩瓦解之勢。

當然,以上推斷並非絕對化。周平王也有可能年齡在30歲左右,如果這一假設屬實,那麼周王確實有機會利用晉、魯等支持者重新鞏固王權。那麼,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又有多高呢?

在這裡,我們還是需要從兩方面看。

一方面,在雙王時代結束以後,周平王集團認為自身已經無法在宗周立足,給出的表面理由似乎是和犬戎肆虐有關——從之後秦室在宗周的活躍表現看,這種可能性並不算太大——但即使真是如此,我們在這裡也能看到,周王在宗周的統治力已經出現了十分微弱了。

另一方面,周平王在東遷以後,他在成周所面臨的並不只有外服諸侯的跋扈。在當時,周室的采邑主鄭室開始大肆兼并,態度十分猖狂,且完全無法被遏制。由此可見,周室在成周的統治力也嚴重鬆動了。

在這裡,我們不就當時周廷內部做任何設想。我們只是看一下最基礎的信息:

秦、鄭本身為周室采邑主,所侵吞的大片領土正是隸屬於周室本身的直轄領土(含重臣采邑)。當周廷連這兩位都無法約束時,外服諸侯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信號,周室其他的采邑主又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信號?

那麼,在這個時候,所有地方的政治實體都只會做一件事——想自保只能靠提升的實力,比如軍事力量或構建軍事同盟。而軍事力量和軍事同盟也不是是憑空變出來的,尤其對於曾經直屬的周室的采邑主而言,他們能做的只有侵吞周室的資源,這裡的資源包括人物力方面的,也包括打破原本內服、外服的秩序,從而致使周室能調動的資源進一步減少。

我估計講到這裡,又會有神經病說我搞「歷史發明」了,畢竟在歷史發明家的眼裡,歷史上的政治人物都是沒有心思的NPC,在任何政治環境下不可能有任何順應的改變。在這裡,我建議核對一下周襄王對晉文公的「賜」地事件,看一下被「賜」的那幾個邑在當時的表現,自己看一下是否存在有武裝割據化的跡象。

3,有關春秋時期的集權:

歷史發明界有兩項令人智息的發明,一個是戰國時期楚國是分封制,一個是戰國時期的集權改革是發生在如商鞅變法這一孤立的政治事件。

照顧一下歷史發明界的朋友,特別說明一點——戰國化的集權有著漫長的演化過程,這一變革成果在至少在春秋末期就初見雛形,在戰國初期就基本完善,而戰國中前期的變法潮則是進一步的改進。

春秋時期的集權化變革,比較典型的晉國和楚國。

晉國所採用的方式是崇尚軍功、重用外姓大臣,由此排除公室貴族對君權的腐蝕,進而實現分封制大環境儘可能的集權。

楚國採用的方式是重用親族(如若敖氏、屈氏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取消官職世襲的因素,並採取封建和郡縣並行的制度,進而在中央至地方上逐漸向中央集權轉變。

相信熟悉歷史的朋友已經發現,如果將晉、楚的政治模式合併,在加上戰國中後期流行的外戚政治,其實就已經基本拼出了漢代中央集權的基本框架。

那麼,周室能否能進行類似的變革呢?

對周室而言的難度頗大,周厲王的下場到底傳遞出一個什麼信號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方面,鄭國在中原地區的坐大也嚴重擠壓的周室的空間。

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在割據戰爭的年代裡面,任何政權為了適應戰爭環境,都不可避免地對臨近他國的地方政府進行軍事上、經濟上乃至人事上的放權,而成周四面受敵,更兼周王權本身就已嚴重鬆動,那麼此時進行中央集權——不能說是痴人說夢——但難度確實要遠高於晉、楚列國。

總之,在春秋前期,儘管周室表面上擁有比較好看的實力,在內核里的乏力已經很難使其運作東周政治的劇烈變革。更兼地緣因素,也就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了。


有效仿的呀!周景王!

周景王的時候,都敢跟晉國叫板!

魯昭公九年,周晉發生過一次衝突,本身就是周人與晉人爭地發生爭執,周人搶了地,晉國派軍隊進攻周地,掠奪人口。按照以前周室的尿性,能忍就忍了,繼位沒多久的周景王一反常態,跟晉國叫板,不費一兵一卒,要回了被晉掠奪的人口。

魯昭公15年,周景王太子壽死,王后也死了,冬天晉國來弔喪,周景王指責晉國不尊周王室,數落他們「數典忘祖」。

後來,周景王效法鄭國子產「鑄刑鼎」,命老子敕撰「令德」,鑄刻在「無射鍾」之上,示民軌儀,以此推行周王室的變法革新。

周景王太子壽早死,以欲立庶長子朝為王,行靈王、太子晉、景王之政,遭到單氏和劉氏的反對,景王要殺單氏和劉氏,然後景王就「得心臟病死了」。

單氏和劉氏立景王少子姬猛為王,與諸公子盟約,後毀約。

王子朝等起兵趕走了劉氏和單氏,單氏等借九州各諸侯國之兵一起攻打王子朝,歷時四年,才打敗王子朝,王子朝奔楚。

自此,周王室三代四王(周靈王、太子晉、周景王、王子朝)的變法隨著王子朝的失敗而失敗。

昭公22年,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從,將殺單子、劉子。王有心疾,乙丑,崩於榮錡氏。戊辰,劉子摯卒,無子,單子立劉。五月庚辰,見王,遂攻賓起,殺之,盟群王子於單氏。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以作亂。帥郊、要、餞之甲,以逐劉子。壬戌、劉子奔揚。單子逆悼王於庄宮以歸。王子還夜取王以如庄宮。癸亥,單子出。王子還與召庄公謀,曰:「不殺單旗,不捷。與之重盟,必來。背盟而克者多矣。」從之。樊頃子曰:「非言也,必不克。」遂奉王以追單子。及領,大盟而復,殺摯荒以說。劉子如劉,單子亡。乙丑,奔於平畤,群王子追之。單子殺還、姑、發、弱、鬷延、定、稠,子朝奔京。丙寅,伐之,京人奔山。劉子入於王城。辛未,鞏簡公敗績於京。乙亥,甘平公亦敗焉。叔鞅至自京師,言王室之亂也。閔馬父曰:「子朝必不克,其所與者,天所廢也。」單子欲告急於晉,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車,次於皇。劉子如劉。單子使王子處守於王城,盟百工於平宮。辛卯,鄩肸伐皇,大敗,獲鄩肸。壬辰,焚諸王城之市。八月辛酉,司徒丑以王師敗績於前城,百工叛。己巳,伐單氏之宮,敗焉。庚午,反伐之。辛未,伐東圉。冬十月丁巳,晉籍談、荀躒帥九州之戎及焦、瑕、溫、原之師,以納王於王城。庚申,單子、劉蚡以王師敗績於郊,前城人敗陸渾於社。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喪也。已丑,敬王即位,館於子族氏。

十二月庚戌,晉籍談、荀躒、賈辛、司馬督帥師軍於陰,於侯氏,於溪泉,次於社。王師軍於泛,於解,次於任人。閏月,晉箕遺、樂征,右行詭濟師,取前城,軍其東南。王師軍於京楚。辛丑,伐京,毀其西南。魯昭公23年,夏四月乙酉,單子取訾,劉子取牆人、直人。六月壬午,王子朝入於尹。癸未,尹圉誘劉佗殺之。丙戌,單子從阪道,劉子從尹道伐尹。單子先至而敗,劉子還。己丑,召伯奐、南宮極以成周人戍尹。庚寅,單子、劉子、樊齊以王如劉。甲午,王子朝入於王城,次於左巷。秋七月戊申,鄩羅納諸庄宮。尹辛敗劉師於唐。丙辰,又敗諸鄩。甲子,尹辛取西闈。丙寅,攻蒯,蒯潰。(魯昭公26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辛丑,在郊,遂次於屍。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陰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於屍,及劉子、單子盟。遂軍圉澤,次於堤上。癸酉,王入於成周。甲戌,盟於襄宮。晉師使成公般戍周而還。十二月癸未,王入於庄宮。王子朝使告於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於難,則振救之。』至於夷王,王愆於厥身,諸侯莫不並走其望,以祈王身。至於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於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至於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則是兄弟之能用力於王室也。至於惠王,天不靖周,生頹禍心,施於叔帶,惠、襄辟難,越去王都。則有晉、鄭,咸黜不端,以綏定王家。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王,亦克能修其職。諸侯服享,二世共職。王室其有間王位,諸侯不圖,而受其亂災。』至於靈王,生而有。王甚神聖,無惡於諸侯。靈王、景王,克終其世。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誰敢請之?』帥群不弔之人,以行亂於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穀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厎。若我一二兄弟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穀,則所願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穆後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閔馬父聞子朝之辭,曰:「文辭以行禮也。子朝干景之命,遠晉之大,以專其志,無禮甚矣,文辭何為?」

周敬王16年,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又被周朝百姓趕走,逃到晉國。


為什麼德國成不了世界大國?

側翼優勢啊,大國一定出在文明與蠻荒的交界處。

從文明中心吸取知識與力量,利用更高的科技與組織能力去征服蠻荒,然後反過來加強對中心地區的影響力。

英國,俄國是如此,一個向海一個向陸。

法國為什麼拚老命也要支持美國獨立?就是為了在英國人背後培植力量。

美國起來就是美俄爭霸了。

中國也一樣,春秋霸主,東齊西秦南楚北晉,個個如此。

齊國東方是大海,後院太小,所以戰國就沒後勁了,真正有後勁的秦,楚,趙,依然符合這理論。

你看周待的那地方,根本不是個大國成長的地方。


說到這個,我們可以先看看春秋時發展最為迅猛的兩個國家——晉國和楚國各自的發展路線。

晉國被封在山西南部,四周遍布戎狄,事關生死存亡,每一任晉國國君都一次次不遺餘力的攻伐戎狄以獲取土地、人口。舉個例子,晉穆侯因為對戎狄作戰不利,就給自己的大兒子起名叫「仇」,等到生了二兒子,又因為剛剛大勝戎狄,所以取名「成師」,可見在他心中,對戎狄的戰爭居於何等地位。正是依靠對戎狄土地和人口的不斷兼并,奠定了晉國的強盛的國力,而後以此力量為依憑,東壓齊國,西拒秦國,和南方霸主楚國爭雄百年;

楚國崛起於江漢之地,因嫌棄在周初的分封中所獲封的僅僅是一個子爵,竟自稱為王,中原諸侯都以蠻夷視之。楚國的擴張路線,主要針對的就是周初為了防範淮夷,而設置在南方的諸侯群「漢陽諸姬」,一路鯨吞,吃相非常難看,譬如楚國攻擊隨國時,隨國曾經質問說「我無罪」,楚王則非常光棍地回答「我蠻夷也」,靠著這股厚臉皮,楚國在春秋時一路滅國四十有五,佔到了當時封國總數的三分之一,於是卓然而成天下一等強國;

對於周天子而言,他能仿效晉國還是楚國呢?

平王東遷成周之地後,王室在地理上完全處於中原諸侯的環抱之中,無法像晉國一樣通過對戎狄的戰爭而開拓;而禮法上的約束,也使得周天子根本無法像楚國一般不講道理的吞併他國,甚至必須因為傳統而一次次的拿出地獎賞有功的諸侯,今日數邑,明日數邑,唉,王室盡矣


要知道周的立國只要是因為有馬,玉,車。

養馬的小弟秦在西邊離自己有點遠。

有玉的地方在南邊楚,蜀地。

青銅冶煉在吳,越。

北方的人口在晉,南方在楚。

文化,禮儀,大旗在自己和齊魯。

便宜的戰鬥力在夷狄。

你說你是周天子你咋整合?

—————————————我是分割線

當然也不是不行,突破點在齊,向東整合背靠齊,田能代齊,周還不能?向北死磕燕搞到馬和玉(遼寧主出產地),向南資助吳越干楚,挑撥晉干秦。

秦兩線作戰肯定搞不定西戎和晉,秦咸陽被西戎攻破,秦分成東秦,西秦(戎秦),史稱西戎破秦。

楚跟有了錢和馬的吳越干也不過,並被晉國偷襲,立質子熊貓為楚國君,北楚成立,也稱荊楚,原楚國為避吳越鋒芒遷都於巫,南楚成立,也稱巫楚。

最後搞晉,晉的打手小弟太多分裂是必然,三家分晉上線,晉分為趙魏韓。

然後中華大地只有體型最大的周(含齊魯燕),吳,越,東秦,西秦,北楚和南楚,趙,魏,韓這十個國家,史稱九國興周。

以上都是瞎掰,請以教科書為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