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看易經的時候重點看了坤卦,坤卦最難讀。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含蓄是種美德?我曾經也把坤卦和《道德經》聯繫在一起,道德經整本書都在論述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道德經和坤卦都是陰性哲學。 坤卦的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對六三爻辭的解釋是「六三這個爻位代表著陰柔,雖具才華和美德,但是需要含蓄而不外露。當從事國事時,不敢把成績歸為己有,這就是地道的內容,妻道的內容,臣道的內容。大地養育萬物的道理,就是把成績歸於天下而不歸於自己,而且心甘情願地代天效勞,堅持始終」。有美好的品德,但要含而不露。含蓄也就是委婉的意思,委婉為什麼能是人的美德呢。我在生活中遇到過幾次這種情況,是我在別人面前做事說話不夠委婉。我知道含蓄是人的美德,但是這個美德怎麼體現的呢?我不經意就讓人沒了面子,我知道作為小卒應不持攻擊的態度。含蓄做人,是為人品。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是事後知道含蓄是人的美德,在當時很少有人能做到含蓄。根本搞不清就傷害了別人,或者得罪人。另外一點是委婉也就是含蓄沒有得罪人,沒有傷害人,結果別人不知道領的何人的情,再把含蓄的人嘲笑了。所以我不能理解含蓄是人的美德


老子曾經在書中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穀等水的意象,並以水為喻,來論述其處柔、守雌、虛靜的人生觀,水幾乎承載了所有老子所要表達的美德,所以他才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看到你的問題,重溫一遍《老子》,我感悟大致來說水的美德有如下四種:

水的第一種美德是對於人類具有至善之功。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對於世界上的生命的意義那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據說人不喫飯可以活七天,但不喝水只能堅持不到三天。水不但為我們直接日常飲用,而且滋養萬物、灌溉良田,有了水植物可以生長、有了水動物得以繁衍、有了水世界才變得生機勃勃、氣象萬千。水不但滋養了人類的生命而且還作為重要的能源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水電作為新一代的環保能源正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此外,水還以千變萬化的姿態,或為飛泉、或為小溪、或為湖泊、或為大海,來給我們以無限的審美享受。可以說水對於人類社會的貢獻實在是非常巨大。

水的第二種美德是至謙之德。水雖然有至善之功,卻默默無聞的流向低處,甘願處在一個謙卑的地位。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就是說:「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厭惡的地方,所以這樣最接近於道」。本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只是一個自然現象,但是卻揭示一個重要的美德,那就是一個人雖然居功至偉卻仍然要保持至善至謙品行。老子認識到,處於高位、尊位的重要人物,自我意識強,容易產生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等不良心態,但是往往也是這些人容易為人所嫉妒、所攻擊,所以對於這些人來說,象水一樣守虛謙下是十分重要的。雖然有時有的人可能對於世界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巨大,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如何養光韜晦,一味誇耀自己的成績,這樣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憎恨和厭惡。最後只能給自己帶來災難,所以《老子》將「謙下」作為一條重要的處世原則,特彆強調:「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可見這樣的理論不但適用做人,也適用於政治。善於用人的為官者是禮賢下士的,善於聽取屬下意見的,謙下不驕的。而獨尊、獨斷則是非常有害的。他告誡人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守虛戒盈,甘處柔弱,才能保持常德,立於不敗之地;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纔能夠明察事物。

水的第三種美德是水有至大之量。所謂「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為百穀王」。就是說「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老子喜歡用江海來比喻人的處下居後,同時也以江海象徵人博大包容之氣度,一滴水可以說是非常渺小的,只要陽光一出來,它就馬上會蒸發,但是由於水的謙卑,永遠往低處流,不斷的彙集承接終於變成大海,但是縱然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海洋也永遠不會拒絕其他的水滴加入,這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包容,成就了海洋的浩瀚,而人就是應該學習這種包容的氣度和涵養。自古以來多少歷史無數次的證明,只有那些善於吸納人才、寬容異己的帝王將相,纔能有所作為,比如三國的曹操、劉備,漢朝的劉秀就是這樣的例子。

水的第四種美德是至柔之剛。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說「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表面看來這是一個奇怪的悖論,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但同時又是天下最能攻堅克強的,一滴水不斷的堅持就可以鑿穿金石,即使是最鋒利的寶劍,不管怎麼砍也砍不斷水流,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就是這個道理,這根源就在於水的堅持和彙集,一滴水,只要堅持就能洞穿石頭,一滴水,只要堅持就能鏽蝕寶劍,一滴水,只要不斷彙集就能集聚強大的力量而無堅不摧。

謝謝邀請吧。

不想答什麼,只是單純的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很奇怪。

問題本身,就有兩個假設。

假設一,含蓄確實是一種美德。

假設二,道德經和周易與含蓄相關。

問題本身還涉及一個定義,含蓄這個詞應該怎麼定義和理解。這是給問題定性的核心。

解決這些看似簡單要素,需要的功力還真不淺。

並且,道德經和周易說了什麼,這也是未確定的。至少種種相關的解讀,並不能稱之為共識。

所以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有些奇怪的。


《道德經》主要還是圍繞《益卦》展開的,理解這一點我可以往深了說,不理解全當我沒說。


謝邀。

時間有點晚,先隨便寫一點,回頭再進行修改。不好意思哈=口=

其實看坤卦,那就必須先看乾卦,乾坤兩卦互為表裡。

你說坤道是地,妻,臣。其實不是這麼理解。

換一種理解方式可能會更好。乾是外在的行事風格,坤是內在的精神狀態。

一個剛健的行事風格搭配上一個謙遜的態度,就能有好的結果。

乾坤兩卦要分開看,也要放在一起看。

做比方的話,就是比方你和領導提一個必須提出的重要建議。怎麼提呢?

「領導,事情涉及公司的發展,我不能不提。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正確,在這裡和領導說聲抱歉的同時,也希望領導給予正確指示。」然後直接把建議說出來。過程中用一種比較謙遜的語氣。

這樣做,既能表達你的看法,同時也用上了一個含蓄的態度。

你一味的用乾卦行事,直接提出,直接批判,那就得罪人。

你一味的用坤卦行事,委婉的提點,含蓄的說,結果人家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你在說這個事。

易經的卦,既要分開看,也要合起來讀。不然很容易走入誤區。

個人建議還是把易經看全。很多思想都是從易經當中衍伸出來的,易經的每一卦拿出來單獨解釋都可以是一本書。但是隻讀一卦就容易片面,無法綜合情況進行理解。


直接衝突哪種動物不會啊。單次博弈還用學。。算什麼本事。人跟別的動物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知道10年河東10年河西,玩多次博弈。昨天連打帶罵,今天還要一起走,那昨天還打的有什麼意思。天行健,總在變。歸納起來64種變化方式。趕上坤的時刻,就認著,等著。


道德經,上講天地宇宙萬物之道,下講人本於道而顯之德,從無道入有道即是從無德生真德,即是所謂經,經是路。道生一,一生二,二者指陰陽,周易之爻辭,是陰陽不同下的解讀,也可理解為孔子深諳大道,其道在政治,社會,家庭,個人的顯現即是爻辭。周易講生生之為易,屬於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周易和道德經,所說是一件事,只是從不同側面去解讀。回到你的問題,含蓄為什麼是美德。其實應該先知什麼是美德,含蓄只是美德的一方面,或說只是美德的影子,卻不是美德本身。換言之,含蓄也可能來自惡毒。所以,先得明白什麼是美德。但又得明白什麼是道。

地有滋養之功、順承之德,人法地,以承天之道,以順自然之法,長養萬物,運行人世;讀《道德經》,「順其自然」的思想可以很好地協助你理解坤卦的「順」德。

你說《坤》在講臣道、妻道,這誠沒有錯;但若只把目光停留在此,不免也太狹隘了。

題主所以覺得順非德,多半是讀出了其中的一點「奴」味兒。臣、妻被單方面地要求「順」,以至於坤德有一點「奴」味;殊不知,這是與父、夫、王的「君」味相互作用之下與之共同體現的;其實,如若沒有孔子的偏頗之見,我會說:《坤》,順也。明主順天以治大家,賢臣從君以成國事,妻兒順而睦,僕屬從而和。天清地寧,然後「纔不出其類,思不出其位」(艮),萬物生而不止,長而不息。如此,是不是更有明智、謙遜、大義之味?

須知,《易》的64卦是一系列動態的過程,你不可能靜止地評析某一卦;譬如《坤》,你大可以結合《乾》《泰》等等一起看,一步一步看下去,把周易串起來。

當然,如果你不認可道德經的說法,或者你暫時沒有全然理解道德經,你可以先去鑽研一下道德經,它一直在講「順」,但從來不止於「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