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需要先明白什麼是主文化

主流文化是在一個文化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文化,比如,在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文化曾經是主流文化;在美國,西歐移民的清教徒文化是主流文化。

亞文化又叫次文化、副文化,是在一個文化系統中處於次要位置的文化。一般是指具有某一地區性色彩或某一羣體性色彩的文化。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亞」的意思是「內部的」,而不是「次等的」。

如我國雲南摩梭人的文化;美國社會中的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中國社會中的海派文化、京城文化等

而當亞文化和主流文化互相對立和排斥時,它就成為反文化,反文化是指一種否定和排斥一定社會形態中的主流文化的文化。


亞文化的關鍵是有自己的獨到價值觀念。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在這複雜的大染缸中必然有一些思想會起主導作用,

而亞文化是從中誕生的。

不僅包含著與主體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亞文化即次文化,相對於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文化,比如60年代以來的朋克文化、街頭搖滾文化。現在的網路亞文化。佔少數羣體的文化就是亞文化。但是亞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隨著社會發展而互相影響和滲透,甚至當年的亞文化轉變成現在的主流文化,當年的主流文化葉也能轉變為亞文化。前者比如穿牛仔褲,後者比如見面互相稱呼同志。


我個人認為亞文化就是不懂裝懂,還若無其事的一副樣子


亞文化,顧名思義,亞洲文化!


亞文化通常是指種種非主流、非普適、非大眾的文化, 體現為某些特定年齡、特定人羣、特定職業、特定身份、特定生活圈子和生活狀態的特定文化形式、內容和價值觀,如搖滾文化、粉絲文化、二次元文化等等。

亞文化的特點:

1.抵抗性。即代表對更廣泛的文化(主導文化和父輩文化)的不認同和抵抗。

2.風格化。亞文化的「抵抗」採取的不是激烈和極端的方式, 而是較為溫和的「協商」, 主要體現在審美、休閑、消費等方面,。風格(style)通常指的是對不同類型事物所做的分類或某些事情如何去做, 是文化認同與社會定位得以協商與表達的方法手段。

3.邊緣性。與「更廣泛的文化」相比, 亞文化多處在邊緣和弱勢的位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