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學習無法改變命運」 這可能是對學習喪失好奇心的最大原因,在社會上混久了,經歷一些傷害和挫折,發現學習並不一定能改變命運,可能自我學習還比不上跟領導拍些馬屁、和同事聊聊八卦、跟客戶喝兩頓酒來見效快,比不上陪陪老婆陪陪孩子更實在,懷疑學習的意義,也沒有學習的動力,覺得學習沒用,自然也就沒有好奇心。

「過得挺舒適的沒這需求」學習終究還是為瞭解決問題,有時候太舒適了其實也確實沒有學習的動力。行業的變化並不大,自己在行業也有一定的位置,上升通道拼關係拼站隊;周圍的朋友圈子也比較固定,談論的話題來來回回就是那幾個,如果自己有新的突破可能還格格不入;自己也沒有遇到太大的逆境,不需要通過學習來逆風翻盤。這時候,除非生活出現一個缺口,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不然,我也覺得很難產生好奇心。

「或許學習是為了避險」第一種「發現學習無法改變命運」是把學習當做工具,工具有很多,學習只是一種,而這種工具可能不適合這類人,不代表沒有其他方式更適合他,或許對學習沒有好奇心,對別的有好奇心;第二種「過得挺舒服的沒這需求」也是把學習當做工具,當這類人沒有「活兒」乾的時候,工具肯定也就閑下來了;還有一種,就是現在比較受歡迎的「把學習當信仰」,這類人的價值觀就是學習更重要,而且堅持一生都要學習,他們的這種價值觀來自於他們的世界觀,他們的世界觀就覺得世界是不確定的,自己不斷在探索,也不斷在犯錯,在犯錯的過程中也要不斷的進化,而進化就需要學習,減少犯錯和避險其實是學習的動力,而且即便短期看不到效果也沒關係,因為一直抱持著世界是不確定的,即便現在學習沒有短暫效果,未來終有用處,長期也終有用處,這是一種價值觀。

昨天我聽了一個關於進化的例子,說是不同生物有的進化從簡單到複雜,有的進化從複雜到簡單,進化其實是沒有固定方向的,就是為了適應為了存活,我想學習可能也是這樣,這並不是一個每人必須的事情,也不必一味的追求學習。

另外,價值觀來自於世界觀,我們雖然都在一個世界,但看到的世界可能不一樣,有的人的世界急劇變化,有的人的世界安靜宜人,所以有的人把學習當信仰,有的人並不看重學習,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夠在安靜宜人的環境中看到變化,有這種變化感,可能就有好奇心學習了。


其實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期間肯定會有很多複雜,晦澀難懂的知識,你說對學習喪失了好奇心,說明你原來對學習是有興趣的,也許某個知識領域不像你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也許你沒有達到對自己的高度期望,但是我想說的是,不要認為知識和學習是無用的,不要在對學習的選擇上產生動搖和懷疑,當你過盡千帆,甚至有想要走到學術盡頭的渴望,那時,你將會感受到知識的偉大鑄就了多麼磅礴的力量,繼續加油吧


所謂喪失好奇心實際上就是對目標的脫離,從現實講,一個所謂正常而且成功的人就是讓社會公認的目標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讓幾片豬肉來決定自己當一個賣肉的或者就像袁隆平一樣讓水稻來決定自己一生的行為。一切目標的終極根源就是身體,身體的狀態決定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功能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改變這種狀態,也就是靜坐,接觸自己的身體,學會相對地控制自己的身體。改變的徵兆之一就是夢見天上的機械降臨,而機械就是出於目標而出現的。


人類幾乎永遠不會對學習喪失好奇心。

你可以入手一個高分的新遊戲,學習操作它的過程通常是愉快的。

你也可以學習唱一首你喜歡的歌,聽起來就開心那種,這樣你就算學不會也會很開心。

如果你喜歡做菜,學一道新菜,從烹飪到品嘗可能都很愉快。

甚至是刷知乎、微博、抖音快手,這同樣屬於學習新的信息,通常不僅不難受,還上癮。

我猜題主說的可能是對「學校教的某些學科的課本知識」失去了好奇心。

這種前提下,題主可以具體到「究竟是哪一門科目」,也許你早已經學過相關知識、也許你不知道這個東西學了有什麼用、也許你怎麼學都學不好,怎麼記憶都記不清……

這不是題主的問題,而是題主老師的問題,也是我國目前非常無奈的、普適性教育內容編纂的問題。

可以說,學校教育對某些學生來說是「反人類」的

人類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通常是為了做一些和切身感受相關的事情。

筷子 的使用很難,但是我們得喫飯。中文語言世界公認的難學,但我們得和人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自行車駕駛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平衡感等多種能力,很多人摔過很多次才學會,但還是學會了,因為我們需要騎車代步。

學校教育,雖然努力在,讓教學內容和「生活」相關,但是分知識點教學天生就是割裂的,出現相差幾百年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可能兩天就學完了,然後就是做題了,它們如何應用到生活?那可能得幾年之後我們才能感覺到,一些甚至在我們需要用到之前就已經漸漸遺忘了。

此外,課程難度也不適應學生個體的需求,一些學生基礎好理解快,覺得來回做題很無聊。一些學生基礎沒砸實(還不知道自己的漏洞在哪),學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很難理解,還沒理解又學新知識,於是越來越難懂,學不會幹脆就不學了。

考試本身是用來查漏補缺的,但是學生暴露的不會的知識點,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反而是沒啥意義的分數被家長老師揪著不放,本末倒置。

學習這些東西,似乎沒有用、努力也很難學、定期還得挨罵。

那是沒啥好奇心了,已經知道結果是啥都不會還得挨罵了。

相對的,一些運氣好的學生,他們早期的基礎知識紮實,每個點都理解透徹,自己沒去想學習的意義/或者課外理解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意義,學就能學會,考就能高分。

他們基本是不會對學習失去好奇心的。因為學習有趣又有用,還讓他們經常被誇獎(除非他們忽然開始反思學這些的意義,還沒找到)。

學習讓人開心的、人覺得不難學的、人覺得有價值的東西,人就永遠充滿學習的熱情和愉快的體驗

所以下一步,就是怎麼讓枯燥、沒用、難懂的知識,變得有趣、有用、不難懂。這本來應該是教師的工作,但是國內老師吧,他們大多倒是認真負責,就是雜活太多,他們忙不過來的,顧不上你是你倒黴,但是也沒到放棄自己的地步。

一個簡單的途徑是,看網課、學錯題

同樣的知識,網上的課程往往更有趣,因為它們非強制,沒趣沒用就沒人看了。

學錯題,才能知道自己哪個知識點有漏洞,你要分不出來,拿著卷子,找個老師看起來閑的時候,去問他這題考得是哪個知識點,然後開網課補課。

百度、知乎、bilibili、國家精品課,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有多少花樣,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好老師做不到的。

哪道題不會,作業幫打開,別抄,嘗試理解整個解題過程的思路

除了中、高考和考研,其他學業考試的分數都毫無價值,你不需要知道你在班級、年級裏的排名,你只需要你的試卷告訴你,哪些知識你沒學會。

它們都是有用的,只是還沒到時候。學高數的時候沒人告訴你,文科專業的你將來上班,可能照樣躲不過數據處理,不然升職就遇到障礙。你學英語時候沒人告訴你,你學藝術專業可能得看英文作品和英文論文,不然你的藝術就被侷限在一國。

你擁有的知識,就是你未來發展的天花板

國內教科書假設每個學生都是未來國家的主人,應該學習最先進的知識的基礎

我選擇心理學的時候也沒人告訴我這玩意兒對腦生化、英語和編程有要求啊(笑哭)

你的野心有多大,你的好奇就有多大,也給自己找個野心吧

你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工作,擁有什麼知識,那些知識需要哪些基礎。

那些知識需要你學校學到的那些知識作為基礎,很可能學校這些還不夠。

引用一個名人的經歷:佐二少,年少時期立下一個野心,他在小學成績出眾,中學跟隨名師修行,經過努力,終於完成了自己的野心,婚姻幸福女兒可愛,還成為了一個大村的村長一生羈絆和他兒子的夢中老師。

看不懂這個名人沒事兒……你還年輕。


好奇心丟失了,如何找回?

硬學吧寶貝

在當前的環境下學不學不是我們能選擇得了的


每個人,總會有個階段會出現這樣的狀態。

學生時代會有,工作時期會有,退休生活會有,養老階段會有,,

突破了階段性的這個狀態,你就有可能象李嘉誠,鍾南山,特朗普這樣的90,80,70後,完美人生。

另外,從一生來看,你學習的任何一點知識都會用得到,仔細體會知識的相通之處,這個祕密會被你發現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