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事物本身不可能是非黑即白,而辯論講究的就是絕對或絕錯,這與實際相違背。

看過跟多辯論賽,包括奇葩說,雖然言之鑿鑿,感染性強,但是細究可以發現其邏輯有漏洞而且極其片面。


我想知道,題主那句辯論講究的就是絕對或絕錯,是從哪兒來的?

辯論賽體現的是思維的碰撞與交鋒,更多地看到別人的觀點,更深刻的挖掘自己的思維,通過思維和邏輯的碰撞,得出某一些結論。

而且實際上,很少有辯題是所謂的絕對或者是絕錯。我個人接觸更多的辯題是「應該,不應該」「利大於弊,弊大於利」「更」而不是「必須,不必」「絕對好,絕對不好」。我們只是在分析之後得出結論。

以上


不是,諾。

養喵園:辯論就是非黑即白的嗎??

www.zhihu.com圖標

事物不是非黑即白,那為什麼辯論為什麼就是糟粕呢,它不能白嗎


辯論賽不是給臺上的辯手看的,是給下面的觀眾看的。辯手應當明白事物的兩面性,而普通人往往意識不到,但是看了辯論賽之後,通過雙方觀點的交鋒,能發現與他思想觀念不同的人的想法,並看到其合理性,就已經不錯了。

重申,辯論不是要分對錯,如果真是對錯明晰也就不需要辯論了。


好辯題沒法爭對錯,只有語言操縱能力的高低,因為雙方都理直氣壯才能辯得起來,拿根本站不住腳的論點上場等於自殺。所以正經的辯論肯定不是糟粕,但也會很危險,看一下之前大專辯論賽還在的時候那些佼佼者們最後都去了哪裡就知道了。奇葩說是會給人一種門檻很低的錯覺,但是你仔細想想,每次節目海選有多少人去試……能被節目組選中那必有過人之處,奇葩中的奇葩。

要是最終墮落成單純的嘴炮大賽……你覺得它是糟粕……我還真沒法反駁你。


「非黑即白」「絕對對錯」?請教

題主既然提出看過不少辯論賽,卻得出這種結論,確實是能理解的。當年的我也在於並有沒有看過大多有水準的比賽,亦是沒有認真去理解思考過一個辯題或一場辯論罷了。

帶著先入為主的傲慢去看待一場辯論並沒什麼可笑的,但是貿然拒絕其他觀點存在的可能性,以偏概全,卻會限制自己的思考,因為每一個新觀點都值得懷疑(但,蔑視≠懷疑=思考+尋找論證+交流)

現辯論賽,即正反雙方辯論的辯鬥,持方是正反兩面,觀點卻不限於非黑即白。一場辯論的認識,不僅在於知識點,更在於觀點。確實如題主所說,很多辯論的問題其實是沒有答案的,如「愛情與麵包」,「張三或李四」……若是得出一個「當然兩者都很重要啊」的結論肯定沒有錯但其實並沒有意義,因為我們當然都知道。而辯論的目的也不在於得出一個結果,開闊它的思考角度纔是更重要的。

從小兒辯日到惠莊濠樑上談,從百家爭鳴、諸葛亮舌戰羣儒到洋務派與頑固派的論戰、頑固派與維新派的論戰、立憲派與革命派的論戰等等,早在18世紀第一個辯論社團出現之前,語言之初,辯論就已經開始了。

其實俺也沒看過多少辯論賽,但是對大專辯論賽,新國辯,模擬法庭,政策辯(安利安利)等等,其實都很有趣,有興趣我也會去多多學習。辯論可以有意義的,自然也可以沒有意義,真理並不一定越辯越明,但是絕對會更開闊些。

不要懷疑辯論是不是糟粕,要經歷過吸收利用消化剩下的、無用渣滓才能稱糟粕。

——————————————————以下共勉

「以為自己所掌握的觀看世界的角度已經是最優選擇,以為自己在自己視角里所看到的世界已經是世界的全部景觀,以為自己的理性能夠幫助自己理解這個世界的一切。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所謂的理性視角存在的缺點和問題,每個人都囿於自己的角度之中,不肯更開放的視角認識這個世界,還認為那些自己所不能理解的視角便是』異端』,不惜對之進行嚴厲的處罰,輕則將那些人成為瘋子,重則要把他們處以極刑……」

這樣,是很可怕的


你要知道兩點

1,辯題不是辯手選的,不代表辯手價值觀,所以辯題是什麼一點都不重要,正反辯題同一個優秀的辯手打都能贏。

2,辯論賽只是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競賽,你的重點應該在學習語言表達技巧,思辨能力和邏輯上。

以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