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為什麼M和RS的車不像AMG A35L那樣進行國產呢?國產後應該能降低很多稅吧?


首先,A35 L其實並不怎麼便宜。

其次,A35 L之所以(相對)便宜,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國產後稅低了,而是它與一般意義上的AMG不太一樣,只屬於在A級基礎上做某些升級,因此可以與普通A級共線生產。而A級生產線,北京賓士已經有了,多加這麼一台A35,是純增量。

這其實也正正是為何你所講的這些高性能車不國產的原因——M、RS與AMG的「正牌」產品,其與原生車型的差別之大,已經無法實現共線生產了。

以RS為例,如果一汽奧迪要把它引入國產,不是說在現存A系列生產線上對應車款各加個車型就能解決的,得把quattro公司在Neckarsulm工廠的專有生產線複製黏貼到國內。

同理,寶馬M系列也來自與普通車型不同的生產線。

而AMG就更甚了,畢竟誕生之初是獨立公司,所以是直接有自己的工廠,被Keyboards所認可的「正統」AMG,也是在他們自家工廠下線的。

搭建生產線的成本非常巨大,所以你看到,無論M、RS還是AMG,哪怕都已經把全球銷售車型集中在一塊生產分攤這成本了,也還是得在售價上漲出一大截才能保證合理盈利率,畢竟高端車的量一年就那麼點。

為了那一點點稅費優勢,去重新設一條新生產線,得不償失。


我來拆解一下題主的問題和想表達的意思,再給出我自己的理解:

第一,型譜和產品動作上,BBA應該頭對頭;

第二,A35L即是能夠代表AMG的產品;

第三,國產可以提升產品(價格)競爭力。


第一點,BBA是不是一張牌桌上輪番出牌、幾乎不輪空的對手呢?我覺得90%的程度上是的。

由於大家都在說的馬太效應,BBA都擁有非常完整的產品線,強大的江湖地位和牌面需求也讓他們不輕易丟棄任何一個市場站位。

從細分市場甚至到車款動力水平,三家的布局都是具有高度針對性和關聯性的。可能在一些非常狹窄的細分市場比如說Roadster、大型GT等,在不同時期會有相對的空白和取捨。但對應的辦法常常有拉長產品生命周期(之前的SLC這種超齡服役選手)或者同平台變體降低開發成本(比如8系四門GC和兩門GT)。這一點其實我在分析Q8的文章里也有提到。

簡而言之,大概率下,如果另兩家已經布局,那麼剩下這家的產品最多會遲到,應該不會缺席。

殭屍丹頓:從容的後來者―奧迪Q8體驗?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第二點,我開篇那個解讀看上去有點容易招黑招噴,其實應該客氣點說,A35L對於賓士和AMG意味著什麼。兩句話:

A35L應該是S和Mxxx(三位數)的小夥伴,它無權挑逗RS和Mx(一位數);

A35L不是賓士的先手牌,而恰恰是賓士追加的answer ball。

圖片說話,在AMG A35L入局後,賓士才擁有了入門鋼炮與高階鋼炮兩張牌,可與另外兩家一一對應。在此之前,賓士只有A45一款對打S/RS和M140/M2,漏掉了40-50w以下的這塊市場。

BBA三家鋼炮對比,M139引擎的新A45以及可能的新2系M240i暫未放入。

借用一張某運動車規劃專家 @卡日曲的狼 的專業圖,極致性能+高性能+性能套件(高階玩家口中的樣子貨)的產品序列現在相當主流了。上面立形象,下面走銷量,中間抓取部分性能取向但是預算有限的人群,形成一定銷量和口碑,防止運動概念僅僅停留在賽道里或者套件上。包括賓士的AMG 43家族和奧迪S系列也是一樣奔著中間人群的路子。

像寶馬這樣以運動為核心賣點的廠家,還會再做進一步的細分。賓士沒有跟到那麼極端,至少在M performance這個level的布局是要跟進的。


第三點,價格競爭力方面,國產化與進口的價格差異主要是在稅費和生產成本上。

先談一句國產與進口的稅費差別,主要應該是消費稅和關稅,這方面我不太了解,網上搜了個圖,不是最新的(不是美國貨的話,最新的整車關稅應該是15%?),感受一下。最新的消費稅率標準2.0排量應該是5%,那麼看上去假設裸車價一致,毛估估應該會有個20%左右的差異。再考慮到運輸等其它費用,還是相當可觀的。即使A35L現在的M260發動機是進口件的,也只需要繳納6%的汽車零部件稅率,國產的價格優勢的確存在。

數據不準警告,勿噴

生產成本就很有意思了。整車項目估算經濟性主要的支出來源於研發投入和製造固定投資等。進口車型國產化並不像很多朋友想的那樣開過來就算了,要做大量符合本地的設計變更和法規認證,這裡是一筆不小的投入。而製造等固定投資包括了生產線改造、專屬零件開發認證等等,一輛銷量不是特別大的車型如果有太多的專屬零件,那麼必然會對現有的生產製造體系和業務鏈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煩。結合研發投入等一併來看,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這本帳是要非常複雜和精密的計算的,而不是單純的看單車的稅率變化來推定的。

當然即使這樣,考慮到S和M performance的進口現狀,A35L仍是BBA性能產品國產第一車。這個背後的原因我揣測有這幾個:

1.較低的共線生產成本和高度通用的零件:M260發動機在國產A220上也有應用,只是調校不同,但是安裝硬點等應該是一致的,那麼在共線生產和周邊零件配合方面不成問題。可能S3之類的也會具備類似條件,沒有深入研究,不敢妄言。這只是國產的一個利好基礎。

2.價格上確實有壓力:剛才秀出來的價格可以看到,A35L現在官方指導價在40左右,比S3高了不少。再放一個S4的價格,看上去終端價相差不大,在運動車核心的動力方面,缸數和馬力都被壓制,體量更大了一圈,如果說買A35L的初衷更多是考慮兼顧家用和運動,那S4競爭力也許更強。

3.賓士對AMG的規劃和期望:不同於還在母品牌店裡賣的M和RS,賓士開始布局專屬的AMG渠道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全國主要城市都有AMG中心的存在,而渠道和產品、銷量一直就是雞與蛋的關係。因此,樹立好AMG的品牌認知也是賓士迫切想做的事情,那麼A35L作為一個國產化門檻不算太高的先驅產品,也是頗為合適的。


綜上,A35L並不算是一張攪動BBA運動細分市場的新牌。但是存在即合理,它的出現有背後的推手和必要性。

作為消費者,我們樂於看到更多的運動產品在國內落地,把體驗門檻進一步降低。誰知道上汽奧迪會不會也再次回應A35L呢?拭目以待。


很簡單,市場太小了。

拋開賓士AMG不說、寶馬M和奧迪RS銷量國內長期幾千部一年的量,下面是個網上找的寶馬M 2019年3月銷量,可以看看

這種銷量,在中國投產沒有什麼意義。再說M或者RS的定位擺在那裡,進口版M3都70來萬了,你又不能為了數字再進一步玩命打折,畢竟330i運動版之類的還要賣呢。

RS和M,不是廠家不想多賣,市場就這麼大,算上賓士的AMG,你會發現情況也差不多,即便有這錢的人還大多都買保時捷去了。

賓士AMG後來為了銷售,弄出個AMG43系列,也不一人一機了,也不在阿爾特巴赫造了,說白了就是為了銷售開始注水了,似乎情況也沒好多少。反正賓士有個慣例,就是從來不單獨公布某個車型的銷量,問AMG賣了多少它它也不說。

所以,國產幹啥?找不痛快么?


沒國產的產品很多,以奧迪為例,A4/A6旅行車,在歐洲大賣,但沒國產,A5家族產品,Q7,A8等等,原因很簡單,國產盈利性不好;

國產,不過2個字,背後需要經過大量的營利性計算,談判;

常見的,國外成熟的產品引進一個大頭費用就是專利費,這是一大筆費用,通常都以億計;再比如合作開發費,這個費用會將總部的研發費用均攤給各個國家市場,也是一大筆費用;而國內,如果要生產一個新車型,就要對四大車間的生產線進行改造,改造費用基本也是以億計;通常新產品引進後,還會限定特定零件由國外直接供貨,這些供貨經過加價,關稅進到國內,成本可能比國外還高。綜上,作為主機廠就需要做一個評估,這些成本都會均攤到車上,也就是說這個車型一定是生產的越多賣的越多越核算,而產量銷量都需要時間支持,所以投資的財務費用也是非常高昂的,也就是必須保證在一段時間內銷量達到一個水平後才能盈利,否則進口的營利性就優勢;

且不說RS這樣的高性能小眾產品,即使像旅行車這樣的產品想要盈利都很難,也就是大眾這樣的品牌有比較好的受眾基礎,才敢嘗試;

說回來,A35L為什麼能國產?基本上可以推測,這個車專利費不高,研發費用均攤比例不高,或者,這個車在生產線上與普通版沒有太大區別,生產投入不高,才能在相對比較低的銷量下國產。


不管國產不國產都是買不起系列。但是作為RS真粉,做做夢還是可以的。看了下大家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從市場或者戰略角度上來看待這個問題,我不懂市場,也不懂戰略。接下來讓我來胡扯一把,大膽猜測RS在生產的角度到底有沒有國產的可能性,主要是從動力總成和平台化的角度。圖我就不放了,都是鍵盤評車,就不費那個勁兒找圖了。

這裡只說現在正在生產的12款RS車型。順便提一句,之前的Quattro GmbH 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Audi Sport GmbH,換湯不換藥,依然是Audi的全資子公司,HQ還是在Neckarsulm,在Ingolstadt和Neuburg也有部分員工。還有,並不是所有RS都是在Neckarsulm造的,可以說現在只有個別的RS是放在Neckarsulm生產的。

RS3 Sportback

產地:Ingolstadt

動力總成:EA855evo 直列5缸 + DQ500-7A(四驅)

發動機是奧迪匈牙利生產的,車要國產的話只能進口發動機了。不過問題好像也不大,A6L的3.0T也是進口的。變速箱好像是Kassel生產的。不過我們應該對DQ500不陌生,DQ380就是從DQ500來的,現在DQ381又在此基礎上做了優化。既然源頭是DQ500,產線的差別沒有那麼大,國產問題不是特別大。

平台:MQB37

沒錯,RS也是依靠平台化來生產,只不過相對於S來說,零部件變化更多,其中的調教也完全出自於Audi Sport的研發人員,完全另外一個部門。平台也不是僅僅是MQB或者MLB這麼區分的,後面的命名方式就不展開說了。MQB37 在國內也有,就是現在高爾夫7的平台。雖然整車產線我不懂,要說完全沒有國產的可能性,我是不信的。

總結:從生產的角度來說,想國產還是有可能性的。但是有一點,五缸機很有可能是最後一代了,以後換什麼發動機給RS3就不清楚了。

RS3 Limousine

產地:匈牙利Gyoer

動力總成和平台跟Sportback都一樣,就是不明白為什麼放在另一個地方生產。

所以結論也一樣。

RS Q3

RS Q3 Sportback

這兩個放在一起說,只是外觀不太一樣,Sportback溜背更好看。

產地:兩個都是在匈牙利Gyoer

動力總成跟RS3是一樣的。

平台:MQB37A。這個平台國內也有,就是Q3的平台。

結論:跟RS3一樣,只要有想國產的心,還是有可能的。

RS4 Avant

產地:Ingolstadt

動力總成:EA839 2.9T V6 雙渦輪+AL552-8Q

發動機挺出名的,大部分人都是從Porsche那裡認識的,也就是傳說中的Audi拿了Porsche的發動機。但實際上是Audi主導研發,傳說有Porsche進行參與。在匹配側面上一定是有參與的,但是在零件層面上依照現有的研發流程,我是不明白是如何參與的。這個發動機是EA839的高功率版本,產地依然是匈牙利Gyoer,只能進口。變速箱是ZF的第二代8HP,最大扭矩700Nm。ZF如果不國產的話,也得進口。

平台:MLB49。

這個平台是個新平台,我猜測下一代A4L會用這個新平台,但是具體什麼時候我就不清楚了。

結論:動力總成全進口,國內新平台時間未知,看來國產沒戲。

RS 5 Coupe/Sportback

這兩個也一起說。其他都差不多,大的區別只在於一個是雙門,一個是四門。

動力總成:跟RS4 是一樣的。

平台:也是MLB49。

結論跟RS4一樣,沒戲。

RS6 Avant

這個今年剛發布。

產地:跟C7一樣,C8還是在Neckarsulm生產。

動力總成:EA825 4.0T V8 雙增壓 主動閉缸 + AL952-8Q

這款發動機確實是Porsche主導設計的,先用在了賓利的SUV和Porsche Panamera Turbo上,隨後用在了A8上。產地還是在匈牙利Gyoer。Porsche似乎除了自己生產水平對置發動機外,還生產V8 的TDI,不過不是很確定。變速箱也是ZF的,相比AL552,最大扭矩可達1000Nm。又是雙進口。

平台:MLB58。

這個平台我們的新A6L正在用。

結論:動力總成純進口對於國產的壓力依然很大,看來不靠譜。

RS7 Sportback

被人吹爆的西裝暴徒,溜的一手好背。

產地:跟RS6一樣,在Neckarsulm。

動力總成:也跟RS6一樣。

平台:也是MLB58。

跟RS6一樣的結論。

RS Q8

RS陣營里的新夥伴。

產地:大眾斯洛伐克Bratislava 工廠。

動力總成:跟RS6 和RS7一樣。毫無新意。

平台:MLB53A。

這個平台是Q8和卡宴的平台,太高端,國內尚且沒有,估計以後也不會有。

結論:毫無希望。

TT RS Coupe/Roadster

超炫雙子星。

產地:匈牙利Gyoer

動力總成:跟RS3一樣,只可惜車不夠大,裝不下太大的發動機。

平台:呃。。。好像不是平台化生產。曾經見過上代產線的遺址。

結論:重新搭條產線去國產化一台全球年產能不足3000量的車,應該沒人去做。

好了,扯了一堆沒用的,洗把臉,朝S-line 努努勁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