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曾經猜測,一個 「 學霸 」 的殺人動機可能是不堪家庭教育壓迫、母親出軌等,但據北青報 8 月 13 日報道,吳謝宇弒母是在 「 幫母親解脫 」,他甚至原本打算和母親一起死,但見到母親倒下的慘狀後改變了想法。

最近他又改了之前的說法。8 月 14 日,林靖從接近相關辦案人員處了解到,吳謝宇將 「 殺母是為了幫母親解脫 」 的表述改為「協助母親自殺 」。

吳謝宇再次改口弒母動機 多頁自述書內容曝光?

zx.sina.cn圖標

吳謝宇供述作案動機:殺媽媽是為幫她解脫,出於報復向親戚借錢


我很早就了解案情了。

必須指出,這個事情上吳謝宇沒有改口是媒體自己胡亂報道,媒體自己以為他改口了。從「辦案人員」到「林靖」再到記者的報道,這裡轉了幾手了?

吳謝宇的說法一開始就是「母親生活很痛苦,吳謝宇自己想自殺。他和母親說了自己想自殺的願望,母親說如果你死了我也去死,他就認為母親想自殺,然後殺了母親,自己沒有自殺」。

媒體就是說「改口」,讓公眾以為吳謝宇怎麼說謊,怎麼對抗審訊,怎麼給自己脫罪。其實他沒有改口過,也沒有對抗,至少沒有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對抗。媒體這麼說,這麼誤導公眾認為吳謝宇要給自己脫罪,就是為了再消費一次吳謝宇,再吸引一下眼球,再吸引一下流量。像下面這些,就顯然是被誤導了。

而且,可以很肯定地和大家說,他沒有給自己脫罪的意思

他在審訊中把所有的責任全部歸於自己。家庭糾紛引發的殺人,如果對方有任何過失,是最重要的減刑情節。而對方有沒有過失,全憑吳謝宇說了算。但吳謝宇本人一直在否認母親有過失,一直在否認母親對他有任何的不好或者行為失當

這位答主把我沒說出來的話說了。

之前早期的媒體報道里有一條是真的:他有精神病家族史。他父親的兄弟都是精神病患者或者低保戶,父親的肝癌治療也花費巨大,整個家庭本身就在貧困中掙扎。上了北大,看得很遠,也很努力學習、拿獎學金,但他的家庭給不了他和別的同學差不多的發展機會。

這種情況,無論是誰身在其中,對精神都是一種折磨。這時如果有人能引導他的思想,那也能過渡過來,也不至於走極端。可是父親去世了,母親自己都瀕臨崩潰,大學同學們都很忙,也沒法感同身受沒法理解他,又哪裡有人來引導他呢?

我本來不可能出來在網路上說這個事情的,庭審之前都應該保密。但被媒體這麼一編排,大家一討論,輿論又被媒體整得不清不楚了。

至於為什麼媒體這樣報道,只能說這個案件從一開始媒體就在胡說八道,就在消費公眾

我希望大家等待官方發布,等待法庭審理,不要再在網路上被媒體煽動來煽動去了


以下內容轉自網路新聞報道:

吳謝宇供述作案動機:殺媽媽是為幫她解脫,出於報復向親戚借錢_福州新聞_福建_新聞中心_台海網?

www.taihainet.com圖標

8月12日,福州市人民檢察院向媒體透露,吳謝宇弒母案已由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檢察院報送至福州市人民檢察院,起訴時間待定。

據深一度獨家獲得的接近辦案人員透露的消息,吳謝宇供述的作案動機是為「幫媽媽解脫」。他自述稱,父親去世後,自己發現母親很痛苦,會寫一些話在紙上,比如「我要去陪你」,情緒悲觀。他曾嘗試很多次開導媽媽,包括帶媽媽出去玩兒,但都沒有幫助媽媽擺脫這種情緒。

吳謝宇本人否認殺害媽媽的想法與媽媽管教嚴格有關。

吳謝宇稱,案發那天,他趁謝天琴換鞋的時機,用啞鈴砸死了她。在殺害謝天琴後,吳謝宇稱曾想和母親一起跳樓,但後來他自己突然不那麼想死了。

至於後來向親戚借錢,吳謝宇稱是出於報復心理。他認為爸爸生病期間,親戚對他家不好。但偽裝謝天琴借錢時,發現大家都會借錢,對他家挺好的,心理發生了改變,就沒有再借。

吳謝宇回憶,高中時他曾追過女孩子,但失敗了。他計劃把媽媽殺了之後找個女朋友,但行兇後認為自己很難找到真愛了,於是開始頻繁嫖娼。

他稱,從親友處借的140多萬基本花在了嫖娼和買彩票上,在上海時去了高端會所,一晚上花費1萬多元,半年多時間就把錢花光了。在這期間,他曾找一位妓女作女友,但戀情並無結果。

吳謝宇稱,後來因為缺錢去做了男模。他的心態,是多活一天是一天。


不,你說的不對。你真正的動機網友們已經幫你分析出來了。你啥都不懂你瞎說個什麼?你就是被你媽壓迫了!說你是你就是,別犟!

吳謝宇的殺人動機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認知失調理論,人習慣於為自己的選擇、行為、理念做辯護(心理的自我辯護,不是向他人辯解),令其合理化,從而讓自己失調的心理得到平復。小辯護帶來大辯護,並且一系列的辯護產生辯護慣性。

1,在激烈思想鬥爭之後的第一次行差踏錯一旦得以實施,第二次就變得非常容易。因為從0到1的過程非常辛苦,為了緩解做出當下選擇引起的不安,惟一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我是對的(自我辯護)。選擇難度越大,思想鬥爭越激烈,做出選擇的成本越高,一個人做出選擇後,就越能忠於自己的選擇,畢竟再來否定自己是非常痛苦的。

2,「別人眼中的完美人設」之可怕在於,一旦他決定沉淪,他就沒有底限(因為沉淪的選擇,付出的是整個完美人設的成本,根據1,成本太大,所以決心非常大),從前可以多完美,現在就可以多崩塌。破罐子破摔,就這麼來的。所以濫花錢、嫖娼、迷亂生活和之前的學霸、「別人家的孩子」人設,都在他身上矛盾地集中了。

3,其實無論是「幫解脫」還是「協自殺」,對吳本人來講或許並無不同(雖然法律後果不同),弒母的合理化,此二者均能實現:(1)母親太痛苦,殺她幫她解脫;(2)母親想自殺,幫她自殺。無論哪一種,都可以讓吳從道義上獲得安慰:我都是幫了母親。他確實可能是死到臨頭還在開脫,但也可能是——連他自己也相信這就是他的真實動機了(自我辯護、合理化「弒母」行為的結果)。可悲,可恨,可憐!

至於他說本來想等母親死了之後再自殺,就呵呵了,他解決掉母親之後,可是在各地來回花錢、嫖娼、紙迷金醉啊!


現在吳謝宇案熱度大不如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披露的事實把很多「臆想流」作者的臉都打腫了。那些邪教論、弗洛伊德式的分析都銷聲匿跡,大眾自然覺得沒意思。

可想而知,若紅樓夢後四十回跟前八十回質量一致,《石頭記》不是一部殘書,就會餓死一大批紅學家。

我還是保留原來的觀點,吳謝宇只是一個犯罪的普通人而已,更改作案動機、跟妓女談戀愛、不敢自殺等恰恰說明了他也只是掙扎者和求生者。

之前很多人在各自簡單的解讀角度里把他的人設推向極致,反而把他複雜化了。吳謝宇在哪方面都不完美,只在各方面處於他個人限度之內罷了。他雖然做了計劃,但留下了太多蛛絲馬跡;他雖然長期在逃,卻遠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從容不迫;他雖然痛下殺手,卻並非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性;他雖然看似孤勇,卻一定是活在恐懼之中;他雖然三年沒有被發現,但也註定領受了三年的不便和痛苦;他雖然是北大出來的,但也和北大乃至其他學校出來的人一樣,有著人性中左右顛簸的善與惡,這種惡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貫的,更不是突發的。

事實就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跟你我一樣的人,不敢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在一艘漏水的船上進行著於事無補的努力(比如供述一個更可能讓其脫罪的作案動機),駛向離岸越來越遠的地方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