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提到馬原我就滿滿的淚,提到馬哲一臉崇拜。

馬原的全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哲指馬克思哲學,你看中間多了一個主義,看出區別了吧?現在高校研究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哲學的是兩撥人。


馬哲是馬克思建立的,他的整個社會科學大廈,在形而上世界中的基石(社會學是馬克思理論大廈中的「形」,即研究對象),是「馬克思哲學」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簡稱。馬哲對於理解馬克思構建的整個社會科學大廈而言當然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除非是專門研究哲學的人,不應該把過多的精力陷入這一部分中,這簡直是買櫝還珠,畢竟「問題是改變世界」,更多的研究實際問題才是正確的態度。

而馬原,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簡稱,是教材編者從他馬克思主義的(或被要求的)理解中抽出來的「基本邏輯原理」。(簡而言之,是一種政治正確)這部分,當做是一家之言吧,可以當做入門的手杖。但要記住,一個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題主問這個問題應該是圈外人學習公共政治課的時候存疑的問題,因為如果是圈內的話這個問題就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區別是什麼?回答了這個問題,馬哲和馬原理的區別也迎刃而解。

和其它答主不一樣,我理解這兩者的區別主要不是基於理論差異,而是基於現實基礎。

一、作為專業的劃分

首先在今天分辨馬哲和馬理論,最沒有爭議的是在05年修訂後的研究生專業目錄中,馬哲屬於哲學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馬理論本身獨成法學大類下一個一級學科。對考研的同學來說,馬理論和馬哲不是平行比較的對象,和馬哲平行的是馬理論下屬的二級學科,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個專業,當然這是教育部的定義,各院校有自己的安排。

但承載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不僅僅開設這些專業,往往還包括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即黨史黨建(政治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政治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等等,當然各院校情況不一,有哲學院的學校往往把馬哲放到哲學院。

這是05年以來的狀況,而在05年以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從屬於政治學的一個二級學科,以上五個現在的二級學科是不存在的,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分布在科社,政經,馬哲,黨史等相關專業中。

之所以05年誕生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基於關於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討論。由於早年馬克思主義研究遍布各個專業各個院系,所以關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割裂甚至是對立,把馬克思主義某個部分割裂出去單獨研究的情況屢見不鮮,還有學者在馬克思主義內部構建矛盾衝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界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問題,於是作為整體性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提上了日程。

關於馬哲,政經,科社的分法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一種割裂,所以馬理論並不是馬哲,科社,政經的匯合,而是在這三個專業外獨立建成一個新體系,從字面上理解五個新的二級學科,會發現它們不再以馬克思主義內部的內容標準進行區分,而是以外部標準進行劃分,為的就是保留一種完整性。

馬哲,科社,政經還有黨史黨建也就保留了下來,成了歷史遺留問題,產生這種混亂的原因,其實關鍵的原因在於人,而不是內容本身。

二、人員與功能的劃分

有些題主說研究馬哲和馬理論的是兩撥人,這種判斷過於簡單。

新的馬理論學科建立之後,原來的馬理論與思政專業的人自然保留了下來,但也不可能要求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原有的人轉移過來,但是馬理論自己本身還沒有系統性地培養出第一批接班人,那為了擴大自身,當然是從青年教師里搶人。於是馬院就成了多學科的雜交地,接受傳統哲學院教育的人才也在馬院紮根,同理政治學和經濟學的也是。至於為什麼人才願意來,當然和物質資源脫不了關係。

這樣,原來的兩撥人產生了實質性的交匯,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況且,同樣是研究馬克思的思想,不可能沒有相互交流,《哲學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研究》並不會因為你是哪個系統出來的拒絕你的文章。

學術圈也是個圈,實際上是以人為核心的,並不是說學科應該怎麼怎麼樣劃分,於是現實就應該怎麼立馬生成。

學校的教學實力主要由老師決定,不是由它開設了什麼專業決定,文科的老師更被要求有綜合素養。並不是說馬哲這個專業本身就獨特,馬理論這個專業本身就刻板,無論是馬哲專業所上的課程還是馬原理這門課會因為老師的不同顯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況。而馬原更被diss,馬哲被認為神秘而高大上的理由在下面會詳細介紹。

以上是人員問題。下面是功能問題。

馬院被賦予了一個特殊的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對本科生而言是四大課,對碩士生和博士生也有相應要求。但並不是所有學校把這個任務完全交給馬院,也有學校要求馬院和哲學院一同負責相關事務,也就是說也許給你上課的老師並不是馬院的而是哲學院的。

這一功能其實對頂級高校學生影響並不大,因為頂級高校的四大課並不總被認為是無聊和空洞的,甚至這些高校的老師本身就是教材的編撰者之一,他當然知道自己要講什麼,但是對下級高校的學生的負面影響就太深了。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界內部是有嚴重的衝突和矛盾的,各種意見都會有,很多理工科同學喜歡用來diss教材的觀點,其實本身就是某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早就提出的觀點,已經經過了非常激烈的爭論。

那為什麼教材還是如此刻板和抽象呢,那正是因為分歧意見太大,所以教材不得不只把大家都認同或者馬列這些人的原著寫進去,一個字都不敢改,你怎麼改都會有某一方學者不答應。所以馬哲可以在課上講實踐唯物主義,講文化工業批判,講當代市民社會,然而你在馬原教材里根本翻不到這些東西。因為教材必須是死的,它是各方意見的妥協,不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的。其實平心而論,國內各學科的教材都是這種模式,不是從學生立場出發編寫教材的,所以很多大學的文科專業課都不太用教材。

但書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好的老師他可以在課堂上提出這些教材上沒有的東西,他可以按照學生正常的思維方式去給你講述,告訴你青年馬克思和成熟馬克思的區別,告訴你反人道主義是指什麼意思,告訴你為什麼會有實踐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爭論,告訴你為什麼有學者不認同自然辯證法的存在等等。等同學聽完老師講了這些真實存在的爭論和意見,再回去看教材,就能得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但問題是,能講授這些,把這些教材涉及或者有關的所有內容按照學生的正常接受程序講清楚的四大課的老師,全國範圍內有多少呢?這需要一個大範圍的實證研究,但給大家的感覺明顯就是大多數學校的四大課老師根本不合格,甚至有些學校的四大課老師就是碩士畢業而已。這種思政課合格老師的空缺。是當前思政課被diss的核心原因。

全國開設哲學專業的學校真的很少,但全國幾乎所有院校必須開設思政課,前者如同去治理一個精緻的西歐小國,後者則如同去治理一個亞洲大國。這面臨的問題完全不同,給人的印象也完全不同。

以上是馬理論或者馬院承擔的思政功能,但很多院校的馬院就真的只有思政功能了,而根本沒有研究功能,也就談不上什麼水平了。所以想真正了解馬理論的同學,可以去了解一下4個A+水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校他們在做什麼,而不是去從本學校上的思政課出發去判斷。

三、課程內容

關於課程,馬哲比較好理解,西方哲學是基礎,馬原著就不用說了,而西馬是我國現在馬哲理論的重要來源,所以也是重要課程,馬哲的課程還是集中在哲學方面的。

馬理論則更為複雜,當然下面五個二級學科各有側重,但是總體來說,除了馬哲要求的哲學能力(當然馬理論的哲學能力要求沒有那麼高),還要去學習政治學,經濟學的內容,而且不是分門別類的學,而是整體性地去接觸。當然馬理論還有一個特殊能力,這一點其它專業通通都缺少的,即解官方文件的能力,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活,我們的官方形成了獨立的話語體系,如果你不去解是讀不懂它究竟在說什麼的。

四、就業前景

哲學基本沒有就業前景,外哲和西馬是最慘的。很多馬哲的學生最後還是要往馬理論這邊靠著就業,類似黨史黨建工作,理論建設工作。

至於馬理論的就業前景。馬院建設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進行整體性的馬理論研究,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新一代幹部。知道什麼意思了嗎?


謝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


這兩個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馬原

全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在所有名詞中,馬克思主義是最大的範疇,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把所有馬克思主義中一些較為基本的原理提煉出來,可以理解為馬克思主義的精簡版。

馬原分為三個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在報考目錄中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專業普遍是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屬於法學學科門類,頒發法學學位證書。

馬哲

全稱:馬克思主義哲學

研究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剛才說到:馬原=馬哲+馬政經+科社,所以馬原包含馬哲。所以通常馬哲專業不太需要過多研究「資本論」、「共產黨宣言」這類的資料,有的時候會在哲學這個領域挖的更深,有時候為了比較研究可能還要學習西方哲學、德國古典哲學。

馬哲有時候可能不一定馬克思主義學院,很多學校馬哲專業屬於哲學院,最後頒發的是哲學學位證書。


馬原除了馬哲以外還有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原範圍更廣~


馬哲是馬原的一個部分


馬原是一套完整的理論。

理論基礎是包含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對生產關係尤其是資本主義進行了詳細分析的政治經濟學(論述了資本主義必將滅亡);

落腳點是建設科學社會主義;

馬哲就是馬原的理論基礎


馬原和馬哲的區別,主要就是馬克思和列寧的區別,列寧基本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精神,比如階級鬥爭理論,和暴力革命,以及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但是如果你要細分的話,馬克思和列寧是有一定區別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社會主義革命是否可以在一個國家實現,因為階級這個概念本來是超越國家,注意到國際歌中的國際二字,共產主義運動的目標,是取消國家,或者說是否定國家的。如果我們把它分為初期目標,或遠期目標,這個已經開始遠離馬克思,那麼近期目標的國家形態,應該是怎樣的;簡單地說,就是對所謂無產階級專政,會有不同理解。這其實是最關鍵的,甚至就是因為這個理解不同,我們在知乎會被莫名其妙的刪帖。


好多人都說了。而且說的都很明白。但是看到這個問題我仍然忍不住想「賣弄」一下。

馬原顯然探討的是馬的原理。所謂原理要對廣泛的「學問」起作用。所以包括馬的幾乎所有思想(學問)。目錄我就不重複了。

馬哲顯然是一個定向片語。代表具體的指向。就是馬的哲學。這說明哲學本身是一個廣泛的學問。而馬有獨立系統的哲學。這個哲學是特定的,與其他哲學有顯著區別的哲學。正式名稱叫「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所以馬原和馬哲是整體跟局部,體系跟架構的關係。馬哲是馬原的理論基礎重要基石之一。馬原是馬哲的高度總結和概括。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這話挺有意思的,或值得深入學習,認真領會精神!

哲學是不是就一名呢?


馬哲,就是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ory,就是馬克思的原著。

馬克思本人沒有哲學專著,所有思想都在其留世的著作文獻中。

而,馬原,就是「介紹」馬克思思想的後人「整理」。是經過一些特殊的「修辭」處理過的馬克思主義思想。

知乎娃們,多認為是一回事。

甚或,只認馬原不認馬哲。

裸奔的原著文獻研究,國內只有聶錦芳。其實,也經過了一些修辭處理,但的確比馬原的修辭少。


一回事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

包含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