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網路這麼發達,想要看新車乃至國內車展並未發布的一些概念車,netcarshow啥看不到?就算是有一些國產車型netcarshow上沒有,汽車之家總歸是有的,而且相當全,各種漆色各種配置一應俱全。

那去車展看啥?

這就有些類似另一個問題:現在CAD那麼發達,為什麼設計一輛汽車還需要純手工製作全比例油泥模型?

三個關注點:第一,體量感。第二,立體感。第三,Touch。

這是親自面對一輛車和透過屏幕看圖片最大的區別。

先說體量感。這一下子讓我想起了Top Gear仨缺貨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這車時的情景:

(對口相聲開始)

甲:這麼大個格柵,數數1、2、3、4……

乙:畢竟這麼大一臺車呢肯定需要一輛比較強大的發動機

甲:不不,這車很小,就是一踩著高蹺的嘉年華……

乙:我去,那發動機一定是蜷縮在機艙一角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吧……

所以從屏幕上,很難體會到真車的體量感。之前途昂到店後我們半個Studio的人(上班時間)組團(翹班)去4S圍觀,基本上所有人第一個詞都是:我X……然後是:這麼大……(有一個比較淡定的哥們整天開著探險者琢磨著換F-150 SVT)。

內飾更是如此,一輛車的內飾氛圍是寬敞還是壓抑、是放鬆還是戰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坐姿、材料的觸感、實際看到的燈光、內部的空間、座椅的包裹性等等在圖片上無從體會的要素,不真正坐進一輛車是很難完整體會一輛車的內飾風格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也曾經以為閏土牌Gran Turismo沒什麼特別,直到坐進去……臥槽!超跑!(其實沒那麼誇張,比大牛放鬆多了)。我也曾經以為Mustang的內飾氣氛會比較緊繃一些,直道坐進去……比86還輕鬆隨意,基本就是一坐姿略低的大轎車的感覺。

(小知識:所以內飾做小比例油泥模型的比較少,因為基本麼得卵用,內飾的模型一般都是直接上全比例、裝座椅,可以直接坐進去的那種,後續還要製作硬模型,帶有全部實車飾面板、Deco、方向盤、換擋桿等部件,就是為了能讓人實實在在坐在內飾當中去感覺內飾的風格)

車展是一個能讓你係統性地看到很多實車的機會,很多時候你在紙面上體會到的到了現實當中會大不一樣。比如什麼是「運動的比例」,看那些法拉利們的圖片和看實車,就會體會到。說是要壓低車身,圖片上怎麼看就這麼回事,但是看到實車之後就會感覺到這哪裡是「低」,完全就是趴在地面上的那種低,有次我在一家車行外看到一輛Exige,瞬間有一種錯覺——我只要一抬屁股就能坐車頂上。這種對體量感的認知看多少圖片都不會有感覺。

然後是立體感。

即便是經過長期職業訓練的設計師,看到NCS上某些圖的時候也是一臉懵逼的。

黃色標記裏的特徵線是一側大弧度曲面還是兩側大弧度曲面?紅色部分的下邊能看清楚是一個特徵線但是到了上面這塊究竟是高光還是依然是特徵線(依然是特徵線的話就很不合理了但是那樣的話問題又來了,特徵線什麼地方漸消掉的呢?),綠色部分是肩線本身向下彎了還是因為輪拱凸面導致的高光線彎曲?白色部分,肩線下方有沒有凹入的特徵?

得虧有一堆圖各種背景可以慢慢分辨,這張圖裡看不出別的圖也能看出來——但是總不如站在實車跟前看,實在看不明白還可以伸手摸明白,就算是一些高冷的品牌摸不著,透過現場的燈光和漆面反射也比看圖片清楚得多。

油泥師對這個尤其敏感。

最後就是Touch。

這個Touch,很大程度上還真得靠自己去摸。這個主要是內飾設計師和CMF設計師對這部分非常敏感。

有次逛車展貓進i3纔看到IP上體是一種類似於廢舊報紙化漿之後重新模壓成的面板,但是在圖片上只看到一片灰濛濛的材質,這種很細微的材質細節也是得到車裡去看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的。

另一個值得去手賤玩玩的就是各種交互設計。Smart的收音機,有點意思。Waymo的AR HUD,牛X!3M還知道伸手摸觸屏的是主駕駛還是副駕駛?可以啊……(等等我似乎串臺到隔壁CES了)

至於具體怎麼操作,我的習慣就是全程手機(第一次去逛CES Asia二筆呵呵地帶著單反去了,還是too...),普通的照片隨手拍,覺得有意思、得寫點啥不寫回去會忘的照片,就祭出筆記軟體(EverNote,OneNote,為知筆記,What ever,我的習慣是OneNote),直接在頁面裏拍照插入,照片下面寫注釋,回去後自動同步到電腦上就可以直接開寫報告了。

麻煩的事情就是,汽車設計師的手機攝像頭一般是被封印的,出差前得把封印撕了,出差後回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找保安大哥要一個新的封印。。。


對於目的是購車/直播賺錢等等目的的,就暫且不說了。只就個人連續幾年參加車展的經驗,對看車展的注意事項簡單說下自己認為通用的方法的理解吧。對於車展,專業的角度出發,要麼平鋪看車少,要麼是集中到一小方面多看車。首先要確認自己要看的對象。車展的大部分車型都是已上市車型,至少在各大汽車網站上已經有系統的照片展示,對於車展首發/國內首發的車,展前至少半個月~一週在各大網站也會有集中的宣傳與簡介,所以要想利用好車展進行調研,主要的工作還是在展前完成的,剩餘只是到車展上對細節進行確認而已。這種方法多適合針對內飾等看得見的部分。展前將關注的車型進行記錄和備註,方便車展上節省時間。然後就是為了進一步節約時間做的場館調研,這個也是同理,車展的官網上會提前放出展館展臺信息,對於重點關注的品牌和車型進行標註和排序,瞭解優先調研的場館(這個方法對時間有限的參觀人員比較有用)。就上海車展而言,綜合體路線比較亂,例如有些館是商用車,4~6館的二樓是零部件等等,事先了解這些信息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設計師的話,看車展也不能一概而論,畢竟專業不同的話,看車展的角度和工作重點也很不一樣,有數據採集派的也有走馬觀花派的。設計專業的學生?那就看有沒有具體的專業方向了。

總之,車展是個體力活,人太多做好心理準備就好了,任何展前做好的觀展計劃,完成度打個對摺就好。

車展的車隨便看看就成了,有的之前圖已經放出來了,看看業界趨勢,看看側視比例,看看工程細節怎麼處理的(怎麼藏分模線怎麼騙比例材質新科技)。

最主要的是看人啊,收名片裝熟混聯繫方式新老同事朋友業界大牛大爬梯。

真實空間的東西是不可能只通過圖片感受到的。至於要看什麼,不同人不同著眼點吧。本人三維曲面設計師,關注點比較多,造型上,外飾,感受體量感,真實型面的走勢,有條件時可以摸一摸,一些細節的處理方式,前後大燈內部的造型,這裡需要說明下車燈的照片反光折射太多基本看不出什麼來,等等等等東西吧。內飾,也比較多,先是做進去整體的氛圍渲染,座椅的貼合度,內部的空間,上下車的方面與否,撫摸ip大面,一些細節的處理,尤其是一些一般照片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側端蓋板的配合方式,這些地方不是造型,到對造型有特別大的影響,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工程的搭接配合處理方式,人機舒適度的感受,有沒有新鮮的處理方式,等等,先到這裡吧,詳細說起來很多的,說不定就能發現一些先進的東西。


汽車設計大一學生,粗淺分享一下自己的逛車展心得。大致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瞭解汽車設計大咖。首先要了解現在的汽車設計翹楚,至少全球四大、全球十大還是要清楚的,每個設計師的風格都不同,這是逛車展的必修課。比如賓士的戈登·瓦格納,讓賓士的視覺語言更加凌厲;寶馬的範·霍伊東克非常注重內在的設計,開賓士坐寶馬,這話一點都不假;起亞的彼得希瑞爾,用一己之力重塑起亞家族語言的等等。

這兩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很多國際上知名的設計師紛紛加入,比如何歌特加入觀致汽車,蔚來、天際等新能源車企都會選擇找外籍設計師。

一個好的設計師,往往走在時代前端,讓每一款車型擁有了靈魂。這句話,本人非常贊同。

其次,就是了解品牌設計語言,每個車企對設計都有自己的理念,這也就是上面說的家族設計語言。這和第一條密不可分的。就不展開說了。知名品牌的新車型,一定要去看看的。手機渣圖,湊合看。

賓利添越

蘭博基尼Huracan

勞特萊斯曜影、幻影、魅影

東風雪鐵龍世界第一輛前驅車

東風雪鐵龍已在日內瓦發布

此外,就是內部空間的變化。隨著智能互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純電汽車的內飾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能源車型上尤其明顯,就是大屏化的趨勢。

天際汽車的五連屏

拜騰汽車的一體屏也是聽聞已久,我沒看到拜騰,後來百度了一下才發現他們並沒有參加車展。

另外,今年發現,很多新車型採用了賽車的方向盤。

天際ME-S的方向盤

長城WEY概念車的方向盤

最後,要關注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純電汽車和燃油車的能量來源不同,設計上就有很多變革。每一年的車展,各大車企都會宣傳自己的技術設計亮點,多留心這些,對汽車設計很有幫助。


報名打工去擦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