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辯論賽這種預設雙方立場然後進行辯論的方式能給人帶來哪些方面的提高?

如果把這種思維方式運用進生活或者工作中又有哪些益處哪些壞處?


首先,辯論賽和辯論賽是不同的,不同的辯論賽的賽制也是有差異的。只是說他們之間都有一個相對相似的共性,就是以一種扁平化的方式,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展開這個題目。

從現實的社會意義上來說,每個人的訴求都會有一些微妙的差異。在對同一個社會議題或者對某一個問題的時候,每個人的視角都會有所不同,簡單的劃分成兩個立場,確實是有一點以偏概全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不這麼劃分,不讓辯手強行進入到一個他不熟悉的立場去辯護的話,他會不會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本就不會觸及這一塊的領域和知識呢?

第二,預設立場畢竟還是不好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一種以抽籤的方式來進行預設的立場,也就是說可以進行相對理性的相對旁觀的角度去討論問題,而不是深陷於情緒之中。也就是說有些立場是基於下意識的行為站隊之後形成的認知的隔閡,而有一些立場,所有的人都很清楚,只是抽籤。那麼,在說服自己這件事情上就更多的會動用邏輯和理性,而不是激情和狂熱。

第三,辯論的比賽,辯論的活動和辯論的思維三個東西差異還是很大的。現實的生活中,我覺得我們應該有思辨性的思維去面對,但是不要把某個具體的比賽的模式放到現實的生活中去,因為我們都應該知道,不過就是抽今天抽出來的立場,你的真實立場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第四,如何解決這個差異呢?我個人的看法是,不要覺得你上了辯論場,你說的話就可以不用作數。辯手在辯論比賽的賽場上說的話是不能當真的,這個說法,放到其他的圈子裡,很難有說服力。長久以來,我們認為要用邏輯用理性說服自己的這一套思路就會變成雙重思想,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所以你應該找到更新的角度,更能夠說服自己的思考的方式,能夠與自己的三觀和解,能夠和自己的隊伍的相關討論出來的這個思路和解,能夠把握一個理性的批判的獨立的思考的方式來打比賽,也就是說你還是必須要相信你所說的話是真實的,如果滿足了某個條件,你就願意站在這個立場上。

好多時候我們在聊切割,切割對象、切割定義、切割條件就是這個意思。換一個角度換一個羣體,換一個表述方式,當然就未必贊同這種行為了,但是在這種表述下我願意選擇贊同,那實際上也是對於自我理性的一個收納。


辯論技巧哪能用於現實生活中的討論呢......

因為辯論時往往是這樣的:

1. 我心裡: 我靠對方辯友說得太有道理了。

我嘴上: 對方辯友,請您不要偷換概念。

2. 我心裡: 哎心證始終轉不過來,直接認輸算了。

我嘴上: 對方辯友是在強行不對等論證義務。

3. 我心裡: 對方這個點這麼硬是個人都會認吧?

我嘴上: 對方辯友,您的觀點我可以理解,但您方今天能忽視了/但這個辯題討論的其實是/但現實情況下......

所以如果你拿這套去和別人討論正經事情,沒有被打的話你來打我。

p.s. 有藝術化加工,真正的辯論也不可能這麼兒戲地一句話搪塞過去,但這些套話的確都是我用過的。


從生物學習的過程來說,大腦把收集到的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最後做出行為反饋,這個過程被稱作大腦的識辯反應。毫無疑問這樣辯論賽的二元對立將辯題所涉及的複雜問題強行的割裂開來,是非常違揹人正常的思維習慣的。人對於外部環境的認知,本質上是一種求存的目的,可是大多的情況下任何的價值命題是需要分場景才能成立,單獨孤立或者搞混場景和對象,最後的結果肯定是錯誤的。不過普通人的思維視野是扁平的,往往只能看到符合自己認知的一面,而且會習慣行的把無知當作已知(當他發出「哦!這不就是XXXX」的時候)。正常真實的生活過程需要你經歷過兩個場景纔能夠明白:「原來在A情況下是這樣,在B情況下得這樣」。辯論在這樣的過程中很好的模擬了兩種甚至是多種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思維過程,也就是大家老生常談的「不同角度看問題」。

我一直覺得辯論和辯論賽是不同的,辯論賽的目的是為了競技,隨之而衍生的是一種求勝的競技文化。在這過程之中很多的觀點和邏輯,是服務於比賽的輸贏。我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比賽,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都會因為「這套論好操作」而去否定本應該需要討論的問題,很多人在賽後也非常坦誠的告訴大家「其實並不是我們講的那樣,只是單純為了贏比賽才這麼說」。如果說你抱著能力鍛煉的目的來接觸辯論賽,我建議緊盯你的職業規劃,看看在你職業規劃的道路上有哪些需要具備的能力,能力的天賦樹你點到哪了,還差哪些?應該如何補足等等。所以通過辯論比賽去鍛鍊出來的思維模式,是圍繞著預設立場找理由的模式,而且在比賽結束之後往往思考就停止了(大家可以回想你之前打過的辯題,裡面的觀點、資料、數據看看你還記得多少)。但是在工作生活中是需要你分析你所面對的生存結構,實際問題倒逼你思考去做出求存的行為,而且要為結果負責。

如果說你想從辯論中學習如果溝通表達交流,為的是以後能適應和同事的相處,不如去找一份實習去公司裏體驗實際的工作中的溝通交流。如果說你想從辯論中學習信息處理的能力和思維結構,金字塔原理等書籍理論絕對是你的不二選擇,甚至有能力去參與一些真實的商業項目去鍛煉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至於辯論賽到底還有沒有價值,我是覺得大學有個事情去倒逼自己去做一些喜歡的事情還是不錯的,至於抱著能力鍛煉的目的接觸辯論賽,我奉勸你乘早離開,不要耽誤自己的前程,還是另尋高明。辯論賽只是存在於校園生活的象牙塔,偶爾玩玩看看,好像還蠻有意思的。


老實說,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首先辯論賽和日常討論的目的不一樣,辯論賽的立場是抽籤決定的,所以辯論賽這個場合大家討論的重點不是結論和立場問題,而是大家的論證邏輯和論證方法。

沒有人在辯論場上去質疑對方,為什麼持這個結論,也沒有人去辯論場上關注,最後我們應該得出什麼樣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為這些東西是預設的。但我們日常討論不一樣,日常討論問題不會僅僅為了檢驗辯論邏輯和論證方法,日常討論很大程度上是要結果的。日常討論中你有著非常完美的論證邏輯,還有論據,但是最後得不出有效的結論,得不出一個明確的立場,其實這個討論就是無效的。

很多人會說,那麼按照辯論的方式方法去想問題,是不是也可以提高邏輯能力?理論上說是,但是用不著,因為提高邏輯能力,你也可以通過多閱讀多進行正常討論去提高,不一定非要以辯論方式的討論才能提高。這就像平常你說喫鵪鶉蛋能不能喫飽,我說當然能喫飽,但問題是你不會每頓都拿鵪鶉蛋去當飯喫。

最後的一個硬傷死學是因為辯論場合是分不清輸贏的。現實中的辯論賽最後之所以有輸贏,是因為有評委或者是有觀眾投票,但如果我們以辯論式的方式討論問題的話,是沒有第三方幫你充當仲裁角色的。這勢必導致要麼情緒化,大家上升為人身攻擊,要麼大家為變而變,最後誰也不服氣誰,單純炫技。那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容易簡單粗暴,忽視了真正深入思考的過程。


太累了,而且很容易增加矛盾…和隊友的約定就是非討論辯題時間不允許用辯論方式討論問題

而且很多問題雙方立場是交融且不互相矛盾,而辯論的立場是對立的


最好的作用就是能讓人從兩面去思考問題。

為啥知乎槓精多,

而且你發現你完全說服不了他們。

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根本沒有「聽」你在說什麼。

你不管提出啥觀點他們只是當作反駁的靶子,

你不管說什麼他們心裡只有一句:

「怎麼會是他說的這樣呢,不可理喻!」

———當他們把別人的話天然當作錯誤的時候,一切討論都是無效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