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以前學過聲樂,所以基本樂理是懂的。現在比較熱愛合唱,日常廣泛搜集各種合唱曲目來聽,目前也在校合唱團里。

前段時間正值建團兩周年,我寫了一首團歌,混聲四部合唱,指揮和團員的反響好像還挺好的。此後便萌生了一些有關作曲的想法,寫了一些無伴奏合唱(主要是不會編鋼琴伴奏),交給了合唱團的小夥伴們來唱發現效果蠻不錯,大家也覺得蠻好聽的。指揮也開玩笑地跟我說:「你可以走走作曲這條路」。

雖然是個玩笑,但還是點著了我心裡的一點小火苗,但讓我去跟作曲專業的學生比我又啥也不會,我的水平也只能寫寫合唱,因為相比交響樂這種動輒數十種樂器的作品來說寫合唱真的算很簡單了。

我寫合唱的方法就是,先自己創作歌詞或者選擇一篇古詩詞,然後根據這篇詞想要表達的情感意境去編寫一條主旋律,再把這條主旋律按我需要的和聲分配到四至八個聲部去,然後把織體複雜化,最後化繁為簡修改一些不必要的元素和不好唱的旋律。雖然聽起來就很業餘但其實我每次寫合唱都還是要花很多精力的。

如果!如果以後我能將自己寫的合唱曲有合唱團唱了,提高了一點知名度,從而有人來 唱我的曲子,讓我的曲子在市場上流傳起來,最後有作曲專業人士聽到了我這種非科班的「嚴肅」音樂該會怎麼看待?

(那有沒有可能讓我的曲子真的流傳起來呢,美夢成真)

————————更新————————

已經很卑微地發問了,希望各位大佬輕點罵,也感謝各位答主的回答。我寫這些東西沒有說為了賺錢,我有自己的專業,我寫這些東西更多是為了娛樂和豐富自己。但一個音樂作品寫出來了沒人演繹那也沒有實際意義,之所以希望我的作品能流傳起來也是為了獲取知名度,從而讓我的作品有更多實現的機會。以我的水平寫出來的東西,我是肯定不會讓人家花錢購買的啦。就像一位答主說的,貼錢也沒關係,就是為了「圓夢」嘛


卸腰。

作曲這個東西,不需要童子功,只需要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學習和練習寫作就可以。只要智商正常,音樂感知力好,能夠堅持下來,那麼寫作水平的提高几乎是一個必然的事情(當然效率如何,每個人不一樣,提高到什麼程度,每個人也不一樣。)

尤其是合唱這個方向的創作,你自己在合唱團,所以你應該也知道,國內有一些很受歡迎的合唱創作者,本身也不是作曲方向的,也是靠理論學習加上長期經驗積累以及堅持不懈的寫作最後受到大家認可。

但是你的有一點想法我覺得比較有問題。現在處於一個還沒開始起步的階段就想著作品今後怎麼賣錢怎麼出名,這個態度太功利,不利於你沉下心來提高自己。在寫出能大賣的作品之前,首先是要寫出優秀的作品,那種如果免費,有些團願意去唱的作品。在寫出優秀作品之前,首先是要寫出相對來說技術上成熟的作品。在寫出成熟作品之前,我不知道一個創作的學習者要花多少年的時間磨練自己的寫作功底。從你目前對自己創作方式的描述上來看,的確也是一個比較初級的寫作方式。建議你沉下心來多學習古今優秀合唱作品的寫作技法,拓寬寫作思路,增加音樂積澱,再想著如何賺錢。


Frank zappa 一個搖滾明星

在我聽他曲子之前我壓根不會相信一個搖滾明星會寫嚴肅音樂,還特別愛寫嚴肅音樂。更傳奇的是,他不像汪峰,之前還在音樂學院學習過,而他從來去音樂學院深造過,只是在他小的時候喜歡聽法國作曲家Varèse的音樂(這說明嚴肅音樂可以從小培養呀)。

有一段時間非常著名的intercontemporain當代樂團經常演奏他的樂曲,這成就已經超過了在世很多作曲家了,給他個人做了個profit。

因為他的樂譜特別難找,我找遍了法國很多圖書館,最後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才找到,能讓我這麼感興趣的作曲家不多,因為我好奇他的譜面怎麼樣。

非常清晰明確,清晰明確這已經是非常高的標準了,寫的作品讓人知道你的意圖,每個指示,每個音符的可演奏性,不會讓人產生困惑,達到這些要求拿個作曲大賽決賽就沒什麼問題。說個比較有趣的事,今年日內瓦大賽,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演奏完了,主持人讓一位評委上來講一下為什麼這首曲子能進入決賽,這個問題大概問了三遍,男評委就回復了三遍清晰明確。


不是說不懂樂理一定創作不出好音樂,但你要明白,「靈機一動」出來的偉大作品和絕世的音樂天賦一樣罕見。

所以咱們還是得老老實實先學好音樂理論,先不說創作出多麼優秀的作品,起碼可以避免鬧出「抄襲而不自知」的笑話。

「非要學會樂譜才作曲的人,都是狗屎」?

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披頭士樂隊的主唱—約翰列儂。

(18年Paul接受滾石的採訪)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作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搖滾樂隊之一的披頭士,他們初期全員不識譜,不懂樂理。

搞音樂創作不懂樂理?「野路子」能靠譜嗎?

你別說,音樂圈不靠「譜」的還真挺多。

「樂理盲」披頭士

披頭士的四位成員雖然都出生在利物浦普通的工人階級家庭,但從小都受著音樂的熏陶,

Paul出生在一個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家庭,父親是個業餘的鋼琴樂手和小號手,小時候經常躺在地板上聽他演奏;十四歲的George習慣坐在教室後面,畫著他沉迷的吉他,父母年輕的時候,他們常守在一台老式收音機旁聊音樂;John從小父母離異,他非常喜歡聽媽媽彈尤克里里,在藝術學院讀了五年書的他十六歲那年,媽媽教會了演奏樂器;Ringo也在他十六歲的年級買了人生第一個單面貝斯鼓。

他們音樂教育可能並不系統,年輕的Paul還曾經坐巴士跑遍整個利物浦城,只為了向那個知道彈B7和弦的傢伙請教請教。

1968年初的一個早上,Paul一覺醒來,耳邊響起的曲子讓他用鋼琴立馬彈了出來,但是填詞進展並不順利。在沒什麼靈感的時候,他會這首歌叫做「炒雞蛋」。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來完善他的作品。出於風格上的考慮,披頭士的製作人George Martin提出加入弦樂四重奏伴奏的建議,如此一來,一首經典的《Yesterday》才得以誕生。

可是我們都知道披頭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披頭士僅僅是採用流行AABA曲式,傳統老三樣樂器配置,唱著直白愛情宣言的偶像團體,那麼他們只會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搖滾樂隊。

可是呢?他們不僅成名,還經常獲得英國作曲家協會音樂獎。樂隊大部分都是由Paul 或者是John所創作。像是Paul面對樂隊分崩離析的意難平寫下的《Let it be》以及John單飛後所宣揚的和平主義《imagine》。

在披頭士創作的後期階段,他們對於自身有了更為深入的辯證思考,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所體現出來的對搖滾精神內核再塑造,證明了只要你有創造性,搖滾也是一件自由、堅持的藝術。多軌的錄音技術,大量運用的管弦音響,以及印度樂器的大膽融入都鑄造了這張強烈實驗性專輯。

貓王,開創了早期搖滾樂的「野路子」

我們在評價貓王的時候,常說的一句是「他開創了早期搖滾」

貓王其實並不懂樂理,早期寫歌也是靠哼哼,但這並不是妨礙他成功融合黑人音樂和鄉村音樂成為巨星的原因,他的出現迎合著當時種族歧視嚴重的50年代,向美國大眾展現一種自由叛逆的搖滾氣息,有種時勢造英雄的意味。

MJ:「我不會識別五線譜,我也沒那個必要」

邁克爾傑克遜是繼貓王之後西方流行音樂影響力最大的歌手,但他其實也不懂樂理。

邁克爾傑克遜出身音樂世界,從小在濃厚的音樂環境下成長,不到5歲的時候就開始和哥哥登台演出,渾身散發著異於常人的音樂細胞,但是從未接受過專業的音樂學習。

在1994年邁克爾傑克遜曾因不懂樂理還被指控過抄襲,說他剽竊了丹佛女歌手早在1985年創作的同名歌曲。

為了捍衛自己的音樂作品,MJ毅然站出來(要知道就在上一年MJ被指控孌童都沒有出席法庭)或許他認為:「只要忠實地把創作過程描述出來就好了。」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他在法庭說道:「通常我在寫歌的時候,我會口頭把旋律記在錄音帶里」

而當辯方律師要求這首歌具體的創作示範時,Mj現場把歌曲的貝斯旋律B-BOX了出來!接著他又解釋到:「我會把主旋律和弦放在貝斯旋律上,然後再用樂器創造出來這些在我腦海啟發出來的聲音」。

這可能還不是一個有說服力的說法,辯方律師追問到:「你說你腦海中會聽到一些旋律是怎麼回事?」於是乎Mj描述了他創作《Billie Jean》的過程:

當時的他正在開車,一開始也是貝斯旋律映入腦海「噔噔噔噔 噔噔噔噔」,接著他聽到了和弦「Hoo~hoo~hoo~hoo」,然後就是一段帶歌詞的旋律出來了:「She was more than like a beauty queen from a movie scene.」歌詞、和弦、旋律就像突然塞到你腦海的禮物,在那瞬間就出來了。

也就是說邁克爾傑克遜在創作時候,會把每一軌音唱出來,再用B-BOX打出節奏,最後再把全部聲音錄製成完整的作品。

看到這,除了詫異還能說什麼,想要擁有同樣輕而易舉的創作能力,前提你需要有同款音樂天賦。

那些「野路子」出身的傳奇樂手

除了歌手,音樂圈還有很多大家熟悉的樂手也是「野路子」出家。

Buddy Rich,他在一歲的時候便可以在桌上用勺子敲出穩定的節奏,十一歲的時候成為了樂隊的核心,此前他沒接受過專業的爵士訓練指導,後世卻評價他為一代爵士樂鼓神。

「布魯斯之王」B.B.King在早期的時候也沒有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可是他讓琴「說話」的揉弦技巧收穫大批粉絲,讓苦練樂理的爵士樂手都羨慕不已······

Pat Metheny,伯克利史上最年輕的爵士吉他講師,他在自學吉他過程中就很善於總結,他會在本子上將自己演奏出的音階、和弦、節奏用自己的命名方式記下來,直到後來接受系統的教育後才逐漸明朗。Pat這種自學成材,講述著不會樂譜不等於不會樂理,懂樂理的人不一定非得會樂譜的明顯道理。

「 吉他之神」Jimi Hendrix,雖然也不懂樂理,但他的音樂天賦也實屬罕見。

不會樂理真的能夠作曲嗎?

傳統意義上看,和聲,復調,曲式分析與管弦樂法合稱為作曲理論的「四大件」並且,在源頭上它是與古典音樂緊密聯繫的。

我們可以把作曲比較形象的比作是「蓋樓」。

比如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這些古典音樂大師就像一位「建築師」,他們作曲時會遵循嚴謹的理論體系進行建築構思,再用樂譜繪製出圖紙。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通常認為最突出的旋律創作並不在四大件中,這也說明了旋律的創作不屬於嚴格的作曲範疇,顯得不那麼學院派。旋律之於建築只是確定了建築基本特徵和風格。既然作曲需要「建築師」的專業知識,答案不言而喻。

但是歷史上這些偉大的人物都告訴我們作曲的界限是可以被打破的,「野路子」也可以創作出偉大作品。

畢竟這種被老天爺額外提升了音樂buff的天才是少數,況且人家在後來的音樂創作中也在不斷的學習和提升自己。

無論當初的你是否像宋冬野一樣為了心愛的女孩才抱起的吉他,還是如同陳粒般在初中美好年紀的某一刻喜歡上了某種特類音樂,我相信他們成功的背後始終有著堅實的力量。

我想說天賦就像感性,而樂理的掌握是理性的,你可以任由感性走在前端,但是你總需要理性工具進行歸納和把控。

我是哎呀君,如果你想學音樂卻不知道從何開始,這裡有一大波音樂網課等你pick~

微信公眾號:哎呀音樂

官方APPhttps://www.iyamusic.com/


給一個實在點的建議:去讀書吧

無論你寫出怎樣的作品,(在你無法調動足夠社會資源的情況下)沒有學位,永遠低人一等——這是本人的慘痛經歷

當然如果你只想玩個票,那另當別論


謝邀。

怎麼說呢,作曲專業的和聲更豐富,每個和聲怎麼使用怎麼組合,表達什麼情感會比非專業的運用得更自如。因為非專業的會從好聽與否的感性認知來決定和聲進程,但很多情況下你覺得好聽的那個和聲進程已經被寫過無數首作品了,是因為熟悉才覺得好聽

所以建議樓主從和聲學學起,只有先豐富你的和聲,才會形成自己的風格,讓曲子聽起來更高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