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口子稅後過百,無娃。

衣,老婆是商場買,但是買不起大牌,基本貴的3000多。我是內衣褲襪子長褲等基本都是優衣庫,襯衫和西服在優裁縫店做,西服一好的也在10000內,平日穿3000多的。鞋子nike之類一堆,好點的7000左右的皮鞋幾雙。

食,自己做加經常外面飯店,人均300以下隨意,想喫就喫,以上的就喫的不多了很偶爾。

住,倆房貸加起來大概1萬8,還有一套家裡的小房子無房貸。

行,沒車牌。通常地鐵,想打車就打不含糊。

無娃不費錢,每年能攢個30多吧,買買理財啥的,出去玩一圈啥的。

要問啥感受?我理解題主應該是想以收入不高的視角看年薪百萬的人的感受,因為我是短期內收入高速增長,因此我說下這方面的變化。

但是總體來講沒太突出的感覺。不是那種突然暴富的戲劇性效果。

喫喝終於自由。北京好喫的飯店多,人均200~300的已經可以作為我日常的午餐晚餐,有時候自己也會喫一份300的頂級鰻魚飯犒勞累了一天的自己。

生活會舒適些,以前是9成坐地鐵的,現在5成吧。也會知道有些東西的好壞明眼人一眼就懂,比如好的皮鞋好的手錶好的西服,自己也會逐漸瞭解和買這些東西。

娛樂上沒啥變化,還是看書遊戲電影旅遊。

還有就是,掙錢多很辛苦,承受的工作壓力很大,休息日什麼的有一半時間也在工作。


在北京,其實基本屬於尷尬期。。。

喫:

自己做的話超市自由,想買啥買啥不看價(盒馬的波士頓龍蝦-劃掉- 這個東西媳婦說我記錯價錢了、阿拉斯加大螃蟹還是要思索一下的,不過真饞的時候買了也就買了),天天點餐的話,一個月萬把塊錢飯錢(不算外出請客),也能接受——就是月底算賬時候覺得有點小貴,告誡自己下個月一定做飯一定做飯,但下個月往往還是點餐;

穿:

在家穿的衣服褲子破洞了才扔,要只是開線了,縫縫繼續穿。外邊穿的——優衣庫、迪卡儂全價買,耐克、阿迪、艾斯普瑞買工廠店的打折貨;

住:

想改善住房條件,可在可以預期的將來都改善不起;

行:

大北京圈,近處騎共享單車(方便),遠處坐地鐵(時間準確性有保障),只有特殊情況開車(所以會有專門的「遛車」活動,就是一禮拜沒動車了,週末夜裡開車三環路跑兩圈去,所以我知道三環一圈大概五十公里,兩圈基本上一百公里)。

外出旅行,沒坐過商務、頭等艙,一直經濟艙,但是除了波西塔諾這種少數的神經病地方,正常情況下,酒店可以挑相對好的(起碼房間不憋屈,窗外有風景)。喫的話,當地的大眾餐館,根據貓途鷹和大眾點評一路喫過去就好了。人均千八百以內的,不用太考慮價格(當然,小眾出奇貴的那種是不會去的。)

總結,為啥說「尷尬期」呢?就是除了出去玩喫住稍微更好一點(一年也就出去一、兩次,對吧?),日常生活的話,其實年入百萬能花的錢年入50萬的時候就能花了,年入50萬時候花不起的錢呢,年入百萬還是花不起。

真正的區別可能是在「職業自我判定」上吧:

一路走過來,其實我覺得月薪個過萬是個坎,代表「入門了,有發展空間了」;

月入兩萬是第二個坎,代表「見過了」,知道年入三五十的那些人在幹嗎——這時候往往會感覺,年入三五十萬的那個活,只要有機會,好像我也行;

年入五十是個坎,代表「參與了」,有資格跟人家聊「怎麼做」了,而不是隻在下邊負責試錯「這麼做行不?那麼行不?」——這時候往往會感覺,年入百八十萬那個活,只要有機會,好像我也行;

年入百萬是個坎,代表「一起幹」,有資格跟人家聊「做不做」了,而不是人家確定好了再告訴你「我們要幹這個」,你負責給人家出「怎麼做」的方案——這時候往往會感覺,年入兩三百那個活,只要有機會,好像我也行!

個人經驗到此為止,年入兩三百的事兒,達到了再來補充……


這麼多年入百萬嗎?

我經營北京2家北四環內眼鏡店,沒錯,就是大家說的暴利行業,2店一年也就50啊,誰說的暴利,我帶你一起入行,走向人生巔峯。

2020疫情影響,估計得三年才能緩過來。


中美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在中國,有的東西不是錢能買到的。

而人之所以為人,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永遠只會盯著剛剛好夠不到的東西。

這兩條結合起來你細品。

年入10(0)萬的你如何看待500(0)萬的房子;

年入10(0)萬的你如何看待50(0)萬的車子;

年入10(0)萬的你如何看待1000(0)萬的教育投資;

………………………

類似這種「我能夠到但我捨不得」的心情彼此都是一樣的。

當然了,有些煩惱年入十萬就體會不到了,因為根本就看不到。

而這種差別,在北京和在其他城市的最大區別在於:錢買不到的東西在北京格外得多……


年齡40剛出頭,兩人,無孩,一貓,兩人稅後收入均一百萬剛出頭,家庭收入二百萬,尚未計算公積金和房租,理財收入。北京兩套房產,面積較小,一住一租,房貸月供約1.5萬。外地一套房產,父母居住。一人一部車,車價30-40萬。食品超市盒馬或者果蔬好不看價,停車不雞賊專挑收費停車場安全。全年一到兩次出國旅遊,夏天歐美,冬天日本,會挑均價一千以上的酒店,國際機票以經濟艙為主,如果有特別優惠的商務艙價格也會考慮,年旅遊消費可能約十萬元。高鐵一等座,出國消費不折算匯率思考人民幣價格。大部分錢都在銀行滾動保守理財,約20-30%股票基金。每四五年年積累到一定現金後要考慮換房或者添置房產,不想持有太多現金。每人購買一份年金保險,作為退休後的年收入補充,把當前收入的波峯貢獻部分給退休後的波谷。淘寶購物為主,可以做到淘寶自由。很少到商場購物。平時週末在外喫飯,不考慮性價比,人均消費也就在200-300上限,很少有專門去高端場所消費,除非工作需求。每人信用卡月均消費額可能2-3萬元。一句話總結生活消費觀:脫離了對性價比的追求,考慮服務質量和體驗的愉悅,追求體面生活(而不是面子)。

-------------------------------------------------------------

更新一下,發現因為疫情居然忘了一項重大開支:文化體育活動。每週用來打球,游泳,以及去健身工作室私教的支出挺多的,甚至佔到月開支的10%-20%。這些活動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一方面是獲得優秀的服務體驗,高質量的社交生活,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投資。有了生理和心理健康,纔是長期獲得好的生活質量的保證。還有兩部車每5-6年要換一下,加上兩頭的固定車位費,保險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另外很感謝大家對本帖的關注和討論,我想這也是這個提問的意義所在。每個人進入這個問題來看,一部分是因為好奇心,想看看跟自己不一樣收入的羣體的生活內容是什麼,一部分是想看看跟自己收入一樣的羣體的生活跟自己有什麼不同。還有更有價值的部分,是通過分享,我們去聽聽不一樣的聲音和不一樣的觀念,以及明白這個世界有各種可能,不用只能生活在「我和我的朋友我的親戚我的同事」這個狹小的樣本羣體中,並以為這就是世界真相的全部。

最後大家討論還引起我的一個關注和思考,就是好多人的關注的焦點都落到了:有沒有孩子,為什麼不生孩子,沒有孩子賺這麼多錢怎麼辦?這說明孩子當前真是很多人焦慮的一個主要來源。這裡不談論生孩子的利弊,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套餐是不一樣的。我只想說說,孩子與金錢的關係。第一生不生孩子,與收入高低賺多少錢,是兩個獨立的生活決定。二者可能會相關,相互影響,但是不是強因果關係。考慮要不要生小孩,需要明確的是我需不需要小孩,我為什麼需要小孩,然後纔是我有多少錢,可以怎麼養小孩。另外很多人覺得茫然的是,如果沒有後代,我賺這麼多錢幹什麼,我的錢怎麼辦?這種想法可能說明自己跟錢的關係還並不太友好。有可能在賺錢的過程中特別艱辛,付出過很多心血,所以如果死的時候不能留給自己血脈,會覺得「虧了,被佔便宜了,冤枉了,便宜別人了」。基本上對賺錢這件事抱有又恨又愛的激烈心態,恨自己因為錢被奴役,所以錢到手後也別想讓它跑了。而如果賺錢路上比較平和放鬆,甚至有人不勞而獲的時候,跟錢的關係是不一樣的,會很有可能是合作的朋友關係。它讓你豐富自己的生活,但是彼此都不是互相佔有或者奴役的關係。這輩子它是我最親密可新信賴的夥伴,可它也不是我的家奴。我會贈送一些給我的家人,但我不會因為死的時候不能帶走而不甘心。舉個例,一代富人比如馬雲和比爾蓋茨,他們現在跟錢的關係肯定已經遠超過我上面的理解。而蓋茨的孩子,跟錢的關係肯定更加不一樣。


闡述一下,體面與面子的區別是什麼。面子是別人覺得我好,而體面是自己覺得自己好。什麼是體面?一般我考慮三個詞:靠譜、穩定、低風險。靠譜不用解釋,就是質量好,服務好。穩定包括很多維度,特別包括情緒穩定。用停車舉例,停路邊,今天沒花錢。佔便宜了,很高興,明天被貼條了,心裡很生氣,後天被人惡意刮花了,心情惡劣。情緒穩定也是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最後低風險,是指不僥倖,不以小博大,不貪婪。也包括主動風險管理,比如購買商業醫保,財產保險,還有年金險等。用這三個詞去衡量大部分選擇都可以。比如公務員生活體面不呢?好像只是失業低風險,但是情緒穩定風險,心情愉快風險較高。我知道現在自己的生活是二百萬收入,過的是50-80萬的生活,往上冗餘很多,而生活質量滿意。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財務自由呢?再次呼應體面的解釋:靠譜,穩定,低風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