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子税后过百,无娃。

衣,老婆是商场买,但是买不起大牌,基本贵的3000多。我是内衣裤袜子长裤等基本都是优衣库,衬衫和西服在优裁缝店做,西服一好的也在10000内,平日穿3000多的。鞋子nike之类一堆,好点的7000左右的皮鞋几双。

食,自己做加经常外面饭店,人均300以下随意,想吃就吃,以上的就吃的不多了很偶尔。

住,俩房贷加起来大概1万8,还有一套家里的小房子无房贷。

行,没车牌。通常地铁,想打车就打不含糊。

无娃不费钱,每年能攒个30多吧,买买理财啥的,出去玩一圈啥的。

要问啥感受?我理解题主应该是想以收入不高的视角看年薪百万的人的感受,因为我是短期内收入高速增长,因此我说下这方面的变化。

但是总体来讲没太突出的感觉。不是那种突然暴富的戏剧性效果。

吃喝终于自由。北京好吃的饭店多,人均200~300的已经可以作为我日常的午餐晚餐,有时候自己也会吃一份300的顶级鳗鱼饭犒劳累了一天的自己。

生活会舒适些,以前是9成坐地铁的,现在5成吧。也会知道有些东西的好坏明眼人一眼就懂,比如好的皮鞋好的手表好的西服,自己也会逐渐了解和买这些东西。

娱乐上没啥变化,还是看书游戏电影旅游。

还有就是,挣钱多很辛苦,承受的工作压力很大,休息日什么的有一半时间也在工作。


在北京,其实基本属于尴尬期。。。

吃:

自己做的话超市自由,想买啥买啥不看价(盒马的波士顿龙虾-划掉- 这个东西媳妇说我记错价钱了、阿拉斯加大螃蟹还是要思索一下的,不过真馋的时候买了也就买了),天天点餐的话,一个月万把块钱饭钱(不算外出请客),也能接受——就是月底算账时候觉得有点小贵,告诫自己下个月一定做饭一定做饭,但下个月往往还是点餐;

穿:

在家穿的衣服裤子破洞了才扔,要只是开线了,缝缝继续穿。外边穿的——优衣库、迪卡侬全价买,耐克、阿迪、艾斯普瑞买工厂店的打折货;

住:

想改善住房条件,可在可以预期的将来都改善不起;

行:

大北京圈,近处骑共享单车(方便),远处坐地铁(时间准确性有保障),只有特殊情况开车(所以会有专门的「遛车」活动,就是一礼拜没动车了,周末夜里开车三环路跑两圈去,所以我知道三环一圈大概五十公里,两圈基本上一百公里)。

外出旅行,没坐过商务、头等舱,一直经济舱,但是除了波西塔诺这种少数的神经病地方,正常情况下,酒店可以挑相对好的(起码房间不憋屈,窗外有风景)。吃的话,当地的大众餐馆,根据猫途鹰和大众点评一路吃过去就好了。人均千八百以内的,不用太考虑价格(当然,小众出奇贵的那种是不会去的。)

总结,为啥说「尴尬期」呢?就是除了出去玩吃住稍微更好一点(一年也就出去一、两次,对吧?),日常生活的话,其实年入百万能花的钱年入50万的时候就能花了,年入50万时候花不起的钱呢,年入百万还是花不起。

真正的区别可能是在「职业自我判定」上吧:

一路走过来,其实我觉得月薪个过万是个坎,代表「入门了,有发展空间了」;

月入两万是第二个坎,代表「见过了」,知道年入三五十的那些人在干吗——这时候往往会感觉,年入三五十万的那个活,只要有机会,好像我也行;

年入五十是个坎,代表「参与了」,有资格跟人家聊「怎么做」了,而不是只在下边负责试错「这么做行不?那么行不?」——这时候往往会感觉,年入百八十万那个活,只要有机会,好像我也行;

年入百万是个坎,代表「一起干」,有资格跟人家聊「做不做」了,而不是人家确定好了再告诉你「我们要干这个」,你负责给人家出「怎么做」的方案——这时候往往会感觉,年入两三百那个活,只要有机会,好像我也行!

个人经验到此为止,年入两三百的事儿,达到了再来补充……


这么多年入百万吗?

我经营北京2家北四环内眼镜店,没错,就是大家说的暴利行业,2店一年也就50啊,谁说的暴利,我带你一起入行,走向人生巅峰。

2020疫情影响,估计得三年才能缓过来。


中美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在中国,有的东西不是钱能买到的。

而人之所以为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只会盯著刚刚好够不到的东西。

这两条结合起来你细品。

年入10(0)万的你如何看待500(0)万的房子;

年入10(0)万的你如何看待50(0)万的车子;

年入10(0)万的你如何看待1000(0)万的教育投资;

………………………

类似这种「我能够到但我舍不得」的心情彼此都是一样的。

当然了,有些烦恼年入十万就体会不到了,因为根本就看不到。

而这种差别,在北京和在其他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钱买不到的东西在北京格外得多……


年龄40刚出头,两人,无孩,一猫,两人税后收入均一百万刚出头,家庭收入二百万,尚未计算公积金和房租,理财收入。北京两套房产,面积较小,一住一租,房贷月供约1.5万。外地一套房产,父母居住。一人一部车,车价30-40万。食品超市盒马或者果蔬好不看价,停车不鸡贼专挑收费停车场安全。全年一到两次出国旅游,夏天欧美,冬天日本,会挑均价一千以上的酒店,国际机票以经济舱为主,如果有特别优惠的商务舱价格也会考虑,年旅游消费可能约十万元。高铁一等座,出国消费不折算汇率思考人民币价格。大部分钱都在银行滚动保守理财,约20-30%股票基金。每四五年年积累到一定现金后要考虑换房或者添置房产,不想持有太多现金。每人购买一份年金保险,作为退休后的年收入补充,把当前收入的波峰贡献部分给退休后的波谷。淘宝购物为主,可以做到淘宝自由。很少到商场购物。平时周末在外吃饭,不考虑性价比,人均消费也就在200-300上限,很少有专门去高端场所消费,除非工作需求。每人信用卡月均消费额可能2-3万元。一句话总结生活消费观:脱离了对性价比的追求,考虑服务质量和体验的愉悦,追求体面生活(而不是面子)。

-------------------------------------------------------------

更新一下,发现因为疫情居然忘了一项重大开支:文化体育活动。每周用来打球,游泳,以及去健身工作室私教的支出挺多的,甚至占到月开支的10%-20%。这些活动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一方面是获得优秀的服务体验,高质量的社交生活,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投资。有了生理和心理健康,才是长期获得好的生活质量的保证。还有两部车每5-6年要换一下,加上两头的固定车位费,保险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外很感谢大家对本帖的关注和讨论,我想这也是这个提问的意义所在。每个人进入这个问题来看,一部分是因为好奇心,想看看跟自己不一样收入的群体的生活内容是什么,一部分是想看看跟自己收入一样的群体的生活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还有更有价值的部分,是通过分享,我们去听听不一样的声音和不一样的观念,以及明白这个世界有各种可能,不用只能生活在「我和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我的同事」这个狭小的样本群体中,并以为这就是世界真相的全部。

最后大家讨论还引起我的一个关注和思考,就是好多人的关注的焦点都落到了:有没有孩子,为什么不生孩子,没有孩子赚这么多钱怎么办?这说明孩子当前真是很多人焦虑的一个主要来源。这里不谈论生孩子的利弊,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套餐是不一样的。我只想说说,孩子与金钱的关系。第一生不生孩子,与收入高低赚多少钱,是两个独立的生活决定。二者可能会相关,相互影响,但是不是强因果关系。考虑要不要生小孩,需要明确的是我需不需要小孩,我为什么需要小孩,然后才是我有多少钱,可以怎么养小孩。另外很多人觉得茫然的是,如果没有后代,我赚这么多钱干什么,我的钱怎么办?这种想法可能说明自己跟钱的关系还并不太友好。有可能在赚钱的过程中特别艰辛,付出过很多心血,所以如果死的时候不能留给自己血脉,会觉得「亏了,被占便宜了,冤枉了,便宜别人了」。基本上对赚钱这件事抱有又恨又爱的激烈心态,恨自己因为钱被奴役,所以钱到手后也别想让它跑了。而如果赚钱路上比较平和放松,甚至有人不劳而获的时候,跟钱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会很有可能是合作的朋友关系。它让你丰富自己的生活,但是彼此都不是互相占有或者奴役的关系。这辈子它是我最亲密可新信赖的伙伴,可它也不是我的家奴。我会赠送一些给我的家人,但我不会因为死的时候不能带走而不甘心。举个例,一代富人比如马云和比尔盖茨,他们现在跟钱的关系肯定已经远超过我上面的理解。而盖茨的孩子,跟钱的关系肯定更加不一样。


阐述一下,体面与面子的区别是什么。面子是别人觉得我好,而体面是自己觉得自己好。什么是体面?一般我考虑三个词:靠谱、稳定、低风险。靠谱不用解释,就是质量好,服务好。稳定包括很多维度,特别包括情绪稳定。用停车举例,停路边,今天没花钱。占便宜了,很高兴,明天被贴条了,心里很生气,后天被人恶意刮花了,心情恶劣。情绪稳定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最后低风险,是指不侥幸,不以小博大,不贪婪。也包括主动风险管理,比如购买商业医保,财产保险,还有年金险等。用这三个词去衡量大部分选择都可以。比如公务员生活体面不呢?好像只是失业低风险,但是情绪稳定风险,心情愉快风险较高。我知道现在自己的生活是二百万收入,过的是50-80万的生活,往上冗余很多,而生活质量满意。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财务自由呢?再次呼应体面的解释:靠谱,稳定,低风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