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對於魯郭茅、巴老曹、沈錢張這樣的作家,在簡短的敘述裏哪怕只是談及一部作品,往往也都是拾人牙慧,落得個貽笑大方的下場,更何況談論《邊城》這樣的作品。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邊城》,知道裡面的翠翠,很多人也由此知道了鳳凰,文藝一點的去那裡旅遊,朋友圈裡會發自己是因為《邊城》才知道的那裡(邊城實以茶峒為原型)。近些年,因為自媒體的發達,很多人還知道了沈從文和張兆和的那些事。沈從文其人和作品都被貼上了理想主義和田園牧歌的標籤。只是這些遠遠不夠。

沈從文是一個鄉下人,和五四時期的那些留洋作家不同,他對於鄉野沒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又因為和城市文明格格不入,對於鄉野的回憶便過濾掉了醜陋和庸俗的部分,也自覺褪掉了啟蒙的用心,相對呈現了更原生態的鄉野視景。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他的作品裡都是田園牧歌式的清新吟唱。

在《從文自傳》中有關於砍頭的血腥描寫,在《湘行散記》和《湘西》中也不避諱荒蠻的歷史文化遺存。在小說《黔小景》《黃昏》《新與舊》《我的教育》等中,砍頭又從現實走向虛構,在文字自足的結構裏猶自顫慄。

沈從文的文字中有一種大悲憫,一種看透了歷史的無可奈何感,面對命運的徒然束手只能轉經心化的自我釋解,所以很多小人物也有了通天達命的樂觀。我真不太相信這是作品裡那些小人物的思想,但我把它看成是沈從文的寄託。因為從來百無一用是書生,尤其在那樣的時代,改寫從前的歷史,重整目前的乾坤對他都是不可能的妄念。但是創造一種理想的人性,在無論怎樣的歷史中泰然過完他的一生,這是可以努力為之的。

《邊城》則是這一理想寄託的集大成之作。理想的寄託往往看來務虛,而實則猶能在特殊的時代際遇裏渡人。先不說普通的讀者,就是沈從文自己,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精神危機時,《邊城》也提供給了他難能可貴的寬慰和自解。他在《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的筆記中寫道,「翠翠,翠翠,你是在一零四小房間中酣睡,還是在杜鵑聲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後還想起我?」

中國的新文學一直背負著太多的現實重壓,這一重壓像灼熱的紅日炙烤著伊塔洛斯的翅膀,所以在整個20世紀的中國,《邊城》這樣的作品太少了。很多人讀到《邊城》往往都會生出這樣的感嘆,這樣的世界存在嗎?這樣的世界存不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晶瑩婉轉的文字建構了一個彼岸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裡充滿了此岸世界匱乏的東西。

我在這裡就不費力不討好地分析文本了,只是最後再額外補充一點。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結婚,住在西城達子營一個有著三間正房和一個小廂房的院落裏,院子裏有一棵槐樹,一棵棗樹。秋天的時候,來了一位客人,沈從文把書房讓給了他。這位新來的客人在書房裡寫作了《雷》和《電》的前半部分,而沈從文在槐樹下創作了《記丁玲》和《邊城》。


評論尚可,評價誰配?知乎的某些成功人士們,整天都評價這評價那,不需要學習和工作嗎?

邊城的翠翠和伊豆的舞女都是我夢中的初戀。


我是直接看的沈從文全集老實說吧沒有小說的吸引力因為當時我也在看挪威的森林這書。沈從文生在這個湘邊小城是三省的交界地從小沒經過現在輪廓的學習

如果說他文學實力提升應該就是文改時候的博物館那段時間吧?不不不我應該搞錯了這個是他之前的作品。 評價的話不是當時沈從文逝去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就是他了。。。他筆下那發自內心的描述一個時代最安靜最和平的地方 與當時做作環境的對比讓人懷戀。 最近的再次看了一下翠翠和那個童養媳的故事那些鄉土人情和自然而然的描述真的是美不勝收。。建議看第二遍就可以回味啦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初讀《邊城》,算來至今已有十餘年的時間。多年之後,所讀過的作品大多都已淡漠,但這個幽美而悲壯的收束以及沈從文先生筆下行文如水、靜美沉鬱的意境恍然清晰如昨。

《邊城》寫於1934年, 是沈從文先生的巔峯之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講述湘西世界裡一個少女無疾而終的愛情:掌水碼頭的龍頭大哥順順的兩個兒子都喜歡上了老船伕的孫女翠翠。在這場角逐中,弟弟佔了上風,哥哥負氣離開的途中卻出了意外。二老和翠翠的感情出現了裂痕。老船伕死了,白塔倒了,翠翠心愛的人也離開了茶峒。

這就是《邊城》的故事梗概,簡單而又複雜。

表面上看,《邊城》所描繪的是因種種偶然的變卦所釀成的一個美麗而悽清的愛情悲劇,實際上它和當時外界的弱肉強食、惟利惟實的庸俗人生觀的世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人「從一個鄉下人的作品中,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引起人們「對人生向上的憧憬,對當前一切腐爛現實的懷疑」,呼喚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重塑民族形象。但沈從文先生又不免在冷酷無常的現實面前孤寂、苦悶、彷徨,為此,他在《邊城·題記》中寫道,要把它獻給那些「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用以重新「點燃起青年人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同時,《邊城》又是一幕民族悲劇。苗、漢兩個民族婚俗的對立與矛盾,是悲劇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成婚。儺送以「馬路」求婚,是苗族的習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領神會。所謂「車路」,是漢族的婚俗觀念。這種觀念在作品中通過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現。兩種婚俗觀念衝突的結果,使熱戀中的翠翠與儺送生生分離。

在《邊城》等描寫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沈從文以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意境構成小說的主體,別具一格,自成一家。現實與夢幻,人生和自然,隨著情節的發展而水乳交融地交織在一起,恰似一條清澈的溪水從他文字的海洋中汩汩湧出,暗暗地、隱約不斷地帶給人們以淡淡的清香和憂傷,把人們悄悄帶入一種美妙神奇、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中去,讓你的心靈在不經意間舒緩開來,遐思無限......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北宋詩人林逋以獨特的意象,鮮明又微妙地表現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閑靜的氣質風韻。「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而此刻,我更加深深體會到:不為潮流所動,獨到而深沉的追求。在當時一派峻急、堅硬、浮躁的文學主流中,沈從文的從容沉靜和優美大度尤其顯得卓爾不羣、難能可貴,正猶如一簇凌寒獨自開的梅花,在行人寂寥的驛外,在月光淡薄的黃昏,傲然綻放、暗香襲人······


瀉藥。坦白來說,我真的沒有看懂。我不知道老先生究竟在描繪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是反對拜物教、反對異化嗎?好像不是。是回歸鄉土的美嗎?好像也不是。

我覺得邊城就是一首詩,而是用徹頭徹尾的平和進行掩飾。


描寫細緻入微,結尾給人無限遐想


沈先生的邊城有一種特殊的魔力,當你投入的時候,你會被書中描寫的生活所吸引,儘管沒有很華麗的詞藻,讓人平靜嚮往,帶入故事情節,結局言有盡意無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