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大大狠批了「精日分子」後的一頓段時間,很多喜歡日本文化或者動漫的人被貼上了「精日」標籤圍攻。自從人民日報對某事狠批喫「人血饅頭」後,現在媒體簡單報道有人不幸去世,下面評論全是罵媒體喫「人血饅頭」


「槓精」 「直男癌」 「戲子家事天下知將軍墳前無人問」……這些是不是也很耳熟,跟風的人多了,有些詞就會被不可避免地濫用。

我個人覺得比起獨立思考,更主要的問題在於知識水平。他想不出更高明的形容,但又急不可耐地要表述,所以就各種生搬硬套,形成了跟風的現象。

我看其他回答有人說媒體導向不對。大眾媒介素養沒有提到一定高度之前,再怎麼樣的媒體導向都沒用。難道要正規的大型的媒體都不要用成語或者流行語了嗎?

多說一句,關於自媒體,希望大家以後談媒體的時候不要把自媒體納入討論範圍。按今年的數據,自媒體行業內持有記者證的僅千人,以此可見我國大部分自媒體從業者的水平。其次專註新聞的自媒體本身就少之又少,人家就是靠寫你想看的東西活,到頭來你罵它迎合你(噗)你最開始就應該看正經新聞,多讀書,發評論前多動腦。


羣眾是很容易被煽動的,這個觀點在八十年前就已經被某德國元首提出過。

負責任的媒體應當引導羣眾思考而不是通過喊口號引發同理心的方式傳遞價值觀,然而啟迪民智這一條在資本主義體制下不利於媒體贏取流量牟利,在社會主義體制下不利於國家穩定。這或許就註定了世界上不會出現通過社會事件啟發民眾思考的媒體,只會有隨輿論大流唯流量是圖的海草。

當然小部分自媒體還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但是以大部分網民的素質,他們會願意思考嗎?這些自媒體邏輯上說通了就有一部分人會搖擺過去,然後就是喜聞樂見兩方分立,各執己見。

但是不管哪一方,你覺得這些人有什麼獲取一手資料的方式嗎?如果是二手資料,那麼其中恐怕難免會有存在主觀導向的內容的吧?如果用二手資料作者的思考替代了自己的思考,是不是就可以算是被煽動了呢?

二手資料的作者很大一部分就是媒體。他們是煽動羣眾還是引發羣眾思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羣眾對事件看法的發展。我們的羣眾缺乏自己思考的素質,我們的媒體也缺乏引導羣眾思考的良心!


回答者往往是認同了——跟風就是沒有獨立思考,我個人覺得更多的情況不是這樣。

社會的主體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就是說有過獨立思考但不敢發聲

好比一個色狼騷擾女孩,大多數人會沉默,如果有個大個子大聲斥責,其他人也會跟著斥責,,這並不代表原來他們就不想斥責。

當年希特勒的煽動,也是看準了很大的一部分羣體的極端民族主義的高漲勢頭。比如一個縱火者,如果到處都是濕透的草,他是不會去點的。

這裡面容易誤會的是,社會一旦形成思潮洪流,每一個個體都很難獨善其身。這個事實很容易被誤認為跟風。這不是跟風,這是隻關心自己主義者(這其實是主體)的弱點,很容易被沖走,就像泥沙,到處都是,一衝就走。(雖然平時一點虧也不想喫)

提問者應該是個網遊愛好者吧。

有人把網遊比作毒品。我認為萬物都不能片面地看哪一方面。真正的毒品,具有摧毀人體生理結構絕對性,任何人碰了都好不了。網遊就不是這樣,它只是一種遊戲,我覺得它的危害性和酒類似,有的人小飲怡情,甚至有益於健康。有的人沉迷,誤了內臟。還有的人不喜歡。但是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允許小孩飲酒,因為孩子還沒有健全的調控機制。

網遊出現的歷史不長,與酒無法相比,白酒如何監管,人類很有經驗。網遊還沒有。

罵網遊者是精日,這顯然荒唐,但如果無視網遊對一部分小孩的前途和健康損害,直接指責家長就是跟風,也是荒唐的。

好比酒一樣,給了一部分人福氣,(習文習武不如習酒嘛!),給了另一部分人傷害,所以才造成爭議吧。

將來監管成熟了,這個問題會逐漸削薄。


一些人見識不夠素質尚待提高,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就容易被別人的觀點牽著走。。。。然而真相在屏幕之下往往出入甚大


獨立思考看起來像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但實際上是一個進階技能,需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基本的邏輯思維,法律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社會家庭生活的完整體驗,才能在繁雜的信息中有一個可能靠譜的判斷,不至於立刻被打臉。幾次正確的推斷,大概能建立起對自己思考能力的信心,然後才能真正走上獨立思考之路。無法認同確信自己的判斷,那當然只能附和看起來有理的,至少對的可能更大,然後也能對自己的眼光自我滿足一下。人是需要自我滿足和認同的。


謝邀,

這些問題很簡單明瞭,但現象和後果卻很嚴重。

這種現象從來都有,這只是一個表現。大部分人不懂得怎麼去分辨事實。而只是根據一些表面現象去胡亂判斷。 然後,由於各種原因,無論是消遣,故意評論的,還是自大浮誇的,還是找認同感博人眼球的等等。真是讓人憤怒。

也不多說太多,有不懂的再更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