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微博b站的跟風肯定是有,但是絕對沒有我接下來提到的一個地方嚴重。

QQ看點。

最近蔡徐坤給b站發律師函的風最大,qq看點評論區的看法都是這樣的:

不好意思圖太多了懶得截了,這只是隨隨便便點開一篇關於這件事的文章截的,從熱評到普通評論,先不說蔡徐坤b站之間那些事,就說說這個評論素質,都說微博粉絲惡臭,我玩微博時間不長,從來沒看到過這麼惡劣的低素質評論。

然後是自媒體到文章內容:

哈哈哈哈哈?那些個up主做的那種垃圾視頻反過來還成了可憐了?要是扯資本那一套再說說什麼亂七八糟的的流量的關係也就算了,起碼是在為自己的觀點表述,這個內容就純粹只是想要引戰、博眼球、蹭關注度。

之前還有一陣在看點風很大的事是鹿晗出演《上海堡壘》,當時沒有截圖,今天就搜到這個了,

自己隨意感受一下就可以了。

再給大家看看之前在看點被噴的事蹟...

看見了吧...這就是看點的素質和可怕的跟風,不分青紅皁白先罵了再說。

而看點對這種情況的反抗卻是寥寥無幾,你可能需要翻看100篇關於這些熱門話題的文章,才能在無數條評論裏發現到一個兩個痛批跟風現象的人,他們太麻木了。

記得之前有個網紅叫莉哥。

她剛火那會,看點推薦的視頻全都是她的,評論也是一片叫好,我完全無感。

後來涼了,評論風氣大變!各種各樣的段子:莉三萬、「這首國歌唱給你聽把我送進警察局」等等惡俗的段子層出不窮,我甚至開始有點同情她了。

所有跟風的人都是這樣,紅時吹,落魄時黑。無腦而低俗。

在看點這裡,跟風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用戶低齡化文章內容的錯誤引導

b站也同樣存在低齡化的情況,因此口碑也大不如幾年前。而文章內容的錯誤引導這個應該是因為看點自媒體的審核門檻低,連文章都不會寫,凈玩些「標題黨」的東西,也難怪看點的質量和用戶素質越來越差。

而對待跟風,應該選擇理智。好好看看事情到底是什麼樣的,再聽聽兩邊的看法,不盲目從眾,絕對極端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如何看待?

1.體現了當代網民素質的低下。

2.媒體沒有正確引導。

3.網民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

Ps:我沒有故意黑看點的意思,截圖上的東西你們自己也看得到。知乎透明第一次寫這麼長的東西....寫的不好請多多包涵!先匿名了,怕被噴。歡迎在評論區指出我的毛病...


大多數人都認為,大家都在做的事一定是正確的,就算不是正確的,那也因為人多不可能譴責你一個。多數人都會有這種心裡,大概就是想把自己納入那個羣體。但大多數人做的事不一定是正確的事,有時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這個道理想必大家都懂,我們有時候只是為了被人快速的認同而刻意忽視了這一點。又或者是說,你沒有勇氣根據自己的理智進行判斷並採取行動。

跟風也不一定是壞事,在時尚方面的跟風就形成了潮流。然而在指責方面的跟風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鍵盤俠」。

之前蔡徐坤被黑的事真的是颶風一樣席捲而來。身邊從不追星的男生們居然立志要做他的黑粉?但其實他也沒做什麼,只是一個有些做作的自我介紹就引起了那麼多人的討厭。一開始看可能就只是覺得有點搞笑,慢慢的就開始嘲諷,然後就上升到了人身攻擊,惡意剪輯。因為罵他總有人給你回應,好像你做了什麼了不得的事。你就越來越變本加厲?其實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你不喜歡一個人你就可以攻擊他,你就可以傷害他。校園暴力也就是這麼來的。對待同學這樣,你可能覺得不對;對待一個公眾人物你就覺得理所當然了?做事之前能不能別把腦子丟了?你的自由不是你傷害別人的理由。

總之,跟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作為一個貶義詞,這似乎是人性的弱點,但如果你有頭腦,請你三思而後行。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天,你身邊的人都買了某一個牌子的手機,並且時不時地聚在一起,討論它的品牌和性能,以及它豐富的操作方法。而你因為擔心自己被朋友們邊緣化,於是也拿出了半個月的工資,忍痛買下了同樣一部手機,儘管你並不喜歡它。但從此以後,你心安理得了,不再感覺比別人矮一截,與大家相處的時候,底氣也更足了。


這種行為,就是我們時常說的「從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跟風。它指的是,一個人,出於不被羣體排斥,或者出於營造自身安全感的考慮,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做出和大多數人一樣的選擇。


從眾既然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模式,那麼它的背後自然也有一種穩定的心理效應。在心理學裡,被稱為「羊羣效應」。這個表述是不是很形象?一隻羊,因為怕被自己的羣體拋棄,所以總是緊跟羣體的步伐,哪怕有些時候自己並不是那麼的情願。


在日常生活裏,羊羣效應簡直是隨處可見的。我來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選餐館喫飯。

如今,人們已經養成了習慣,在下館子之前,先打開大眾點評,看一看備選飯館的人氣和評價。雖然表面上也做了一些比較和取捨,但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選擇人氣最高、評價最好的餐館。


從邏輯上看,有些說不通,對不對?既然每個人的口味、飲食習慣,以及對飯菜的評判標準都不一樣,那麼別人的評價對於自己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但結果仍然是,人氣越旺的餐館,大家越喜歡光顧,哪怕要排上幾個小時的隊;而人氣低落的餐館,無論菜品和服務多好,也很少有人光顧,更加門可羅雀了。這就形成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於是,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如何成為網紅」就變成了消費文化體系裏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商,越來越不願意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營銷上,想方設法把自己變成網紅餐廳、網紅奶茶、網紅咖啡館。甚至不惜採用僱傭水軍、手工刷分等不光彩的手段。反正只要羊羣效應起來了,客人就會不顧一切衝過來,白花花的銀子也就到手了。


從眾心理固然有不合理的一面,但它解釋了人在現代社會裡的一個共通的特徵,那就是對於安全感的需要。而在很多時候,安全感來自於對某一個羣體的歸屬感。


比如,在世界盃期間,一個人哪怕對足球再不感冒,也要裝模作樣地去酒吧看兩場球,跟同事打兩個賭,或者發兩條分析賽情的朋友圈。這是因為,他擔心如果自己對眼下最熱門的話題全無瞭解,就會被同事和朋友當成異類,被排除在主流社交圈之外,成為邊緣人。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1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反物慾生活指南:跳出消費主義陷阱

豆瓣時間 豆瓣推出的內容付費產品

11 小節 | 1 小時

¥29.00 會員免費


●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最近"趙麗穎微博僅半年可見"上了熱搜,懷孕用劈叉來發布澄清謠言,瓜來得猝不及防。

"劈叉風"來襲,"劈叉"表情包就位。

你跟過這股"風"嗎?

跟風,本來是一個"好寶寶",是指我們學習、跟隨一種風尚或潮流的行為。但現在一提到"跟風",就覺得是那種沒有主見,沒有想法,盲目跟隨大眾的行為,把它往"壞"了想。

很多美女羨慕唐朝的"以胖為美",覺得生活在那個朝代就不用為了減肥而苦惱。

卻不知這其實就是一種"跟風"。

唐朝時期,當時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喜歡楊貴妃的豐腴之美。於是舉國上下的女子都認為豐腴纔是美的,因而進行了增肥,使得豐腴逐漸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時尚"。而男子也仿效唐玄宗的喜好,相看豐腴的女子,以能夠娶到豐腴的女子為妻、為妾而自豪。

而這其實就是一種跟風!

只不過相對於古代而言,現代的"跟風現象"更為普遍

01

遍地開花的盲目跟風

現在很多時候,人們聽說哪個東西好,就不遠萬裏,紛沓而至;看到哪家店門前排的隊伍長,就認為這家的東西好。

那就可以試一下這家店,看看好不好喫。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可是排長隊真的是因為這家店好嗎?

不一定。

有些時候可能只是因為商家抓住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故意營造這種"排長隊"的氛圍,來吸引消費者進店消費。這種方式稱之為排隊營銷。

似乎人們買東西的初衷已經從"我需要所以我買"到"人家買我也買"的地步。

就像所謂的"明星同款",可能在明星當時的情景裏看起來特別協調好看。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適合。

可是就是因為"明星同款"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為這些"同款"付錢。哪怕這並不適合自己,但就是要"買買買",好似穿著"同款"就跟明星一樣有氣場又好看了。

這跟"網紅打卡"是一個道理。

去網紅打卡點喫喫喝喝不是因為好喫,而是為了能在那裡拍照,證明自己去過。

以前提到長沙會想到"長沙小喫",什麼糖油粑粑、臭豆腐、口味蝦……

而現在出現在腦海的是什麼?

茶顏悅色!

去長沙,如果不去"茶顏悅色",感覺這趟旅行就白來了。

什麼時候一家店變成了城市標誌

那些"網紅店"真的值得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等待嗎?

幾個小時哎,有這時間完全能夠領略沿途風景,體會當地人情!

結果就白花花的浪費在城市一角,枯燥無味的等待,只為了那喝到嘴裡的一瞬間?

這種盲目未免也太可怕了吧!

盲目跟風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從日常消費到文化消費,從炒股炒黃金到炒房子,從子女教育到留學出國……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失去自我的"泥潭"。

曾經有人就"跟風現象"進行過調查,在"您認為當今中國人跟風的程度如何"中,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非常嚴重"的佔75.3%;選擇"比較嚴重"的佔22.0%;選擇"一般"的佔2.4%;選擇"不好說"的佔0.3%。

也就是說,當今時代,跟風現象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另一個"您如何看待跟風現象"的調查中,有90.3%的人都將原因歸結為浮躁心態和思考能力的缺乏,但細想一下,這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02

國人到底為什麼會偏愛"跟風"呢?

跟風其實就是一種從眾心理。

個人在受到外界人羣行為的影響下,從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在中國,這種行為不僅時時有,而且處處有——常突然而起,又轟然而散,且循環往複。

這一定程度上是受從小接受的文化氛圍有關。

羅德·邦德和彼得·斯密斯對17個國家的133個研究進行了分析,發現文化價值對從眾存在一定影響。與更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相比,更強調集體主義的國家的人們更容易從眾

而中國文化信仰"中庸之道",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相較於西方文化,從眾心理確實會明顯些。

集體主義加重我們的從眾心理,從而使得"跟風現象"愈演愈烈。

我們常聽到一個詞,"報團取暖"。

在寒冷的季節,人們互相抱著以汲取對方身上的溫暖,驅散周圍的寒冷。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這樣的孤獨感,迫使我們從羣體中尋找歸屬感,用"抱團"的方式溫暖自己,這種行為呈現出來的就是跟風。

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任何事都可能被噴。

很多人應該都看到過"鍵盤俠"在評論區瘋狂"轟炸"的行為,一部分人被他們節奏帶偏,跟著噴,無非是覺得"法不責眾。

他們不確定自己說的是否正確,或者說他們沒有底氣證明自己的話,只是大家發,他們也發,反正有一羣人陪著自己一起,底氣會足一點,自信心也會強一點。

說到底,還是因為缺乏自信心,產生從眾心理, "被"人牽著鼻子走

很多時候,當人不能確定自己的思想行為的正確性,就會轉向羣體尋找依據,用來支持或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或是能夠肯定自己思想行為的正確性,但是怕出錯,所以跟著大眾選擇。即使最後出現問題,也可以"甩鍋"給其他人。

這種害怕承擔錯誤後果,從集體中尋找"安全感"的從眾心理,使人們選擇了"隨大流"。

畢竟人多就不會出錯,錯了也不關我事嘛。

可店鋪人多,東西好喫又衛生,這並不是絕對劃等號的!

也許這家店人多,是因為它紅,但它紅卻並不一定是因為它好喫,可能只是因為它裝修新穎、服務獨特……

而去這家店裡喫飯,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和別人隨隨便便進一家店就是不一樣。

在這裡享受到其他人沒有體驗過的,會顯得自己格外與眾不同。

往更嚴重一點兒說,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沒有的,我更要有。

說到底就是"虛榮心"作祟,想要攀比,想要處處勝人一籌,所以跟著所謂的"潮流",彰顯自己的獨特。

為了擺脫孤獨、為了給自己鼓勁兒、為了找人背鍋、為了"與眾不同",再加上 "集體主義"的孵化器,我們一次次的盲目跟風,一次次的丟失自我……

這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嗎?

03

迷失於跟風隊伍中

跟風是人類行為的一種基本傾向,是無法徹底消除的。

人類是羣居型的。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通過跟風更加簡單快速的從羣體中獲得大量信息和有效地趨利避害,從而更好地處理自身和羣體的關係,這一行為幾乎是自利行為

因此,即使進化到現在,人們都還保留著這一行為傾向。

在不知去何處的時候,選擇跟風,跟著大部隊走;在缺乏自信心的時候,選擇跟風,給自己加油打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選擇跟風,在"羣體"的巨傘下保護自己……

其實,生活怎麼選擇都沒錯,關鍵在於你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現在這一系列的盲目跟風,只會加重我們的焦慮,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丟失了自我、丟失方向。

只有找準自己的節奏,在跟風前想一想,這樣到底是為了什麼,到底值不值得,纔不會在嚮往生活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也才能在這個飛速發展並充滿焦慮的時代更好地生活。


別人跟風是別人的事情 我是堅持自我 但是潮流的時候自己也喜歡 那就買咯 主要還是得看自己愛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