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微博b站的跟风肯定是有,但是绝对没有我接下来提到的一个地方严重。

QQ看点。

最近蔡徐坤给b站发律师函的风最大,qq看点评论区的看法都是这样的:

不好意思图太多了懒得截了,这只是随随便便点开一篇关于这件事的文章截的,从热评到普通评论,先不说蔡徐坤b站之间那些事,就说说这个评论素质,都说微博粉丝恶臭,我玩微博时间不长,从来没看到过这么恶劣的低素质评论。

然后是自媒体到文章内容:

哈哈哈哈哈?那些个up主做的那种垃圾视频反过来还成了可怜了?要是扯资本那一套再说说什么乱七八糟的的流量的关系也就算了,起码是在为自己的观点表述,这个内容就纯粹只是想要引战、博眼球、蹭关注度。

之前还有一阵在看点风很大的事是鹿晗出演《上海堡垒》,当时没有截图,今天就搜到这个了,

自己随意感受一下就可以了。

再给大家看看之前在看点被喷的事迹...

看见了吧...这就是看点的素质和可怕的跟风,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了再说。

而看点对这种情况的反抗却是寥寥无几,你可能需要翻看100篇关于这些热门话题的文章,才能在无数条评论里发现到一个两个痛批跟风现象的人,他们太麻木了。

记得之前有个网红叫莉哥。

她刚火那会,看点推荐的视频全都是她的,评论也是一片叫好,我完全无感。

后来凉了,评论风气大变!各种各样的段子:莉三万、「这首国歌唱给你听把我送进警察局」等等恶俗的段子层出不穷,我甚至开始有点同情她了。

所有跟风的人都是这样,红时吹,落魄时黑。无脑而低俗。

在看点这里,跟风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用户低龄化文章内容的错误引导

b站也同样存在低龄化的情况,因此口碑也大不如几年前。而文章内容的错误引导这个应该是因为看点自媒体的审核门槛低,连文章都不会写,净玩些「标题党」的东西,也难怪看点的质量和用户素质越来越差。

而对待跟风,应该选择理智。好好看看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再听听两边的看法,不盲目从众,绝对极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如何看待?

1.体现了当代网民素质的低下。

2.媒体没有正确引导。

3.网民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

Ps:我没有故意黑看点的意思,截图上的东西你们自己也看得到。知乎透明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东西....写的不好请多多包涵!先匿名了,怕被喷。欢迎在评论区指出我的毛病...


大多数人都认为,大家都在做的事一定是正确的,就算不是正确的,那也因为人多不可能谴责你一个。多数人都会有这种心里,大概就是想把自己纳入那个群体。但大多数人做的事不一定是正确的事,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个道理想必大家都懂,我们有时候只是为了被人快速的认同而刻意忽视了这一点。又或者是说,你没有勇气根据自己的理智进行判断并采取行动。

跟风也不一定是坏事,在时尚方面的跟风就形成了潮流。然而在指责方面的跟风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键盘侠」。

之前蔡徐坤被黑的事真的是飓风一样席卷而来。身边从不追星的男生们居然立志要做他的黑粉?但其实他也没做什么,只是一个有些做作的自我介绍就引起了那么多人的讨厌。一开始看可能就只是觉得有点搞笑,慢慢的就开始嘲讽,然后就上升到了人身攻击,恶意剪辑。因为骂他总有人给你回应,好像你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你就越来越变本加厉?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你不喜欢一个人你就可以攻击他,你就可以伤害他。校园暴力也就是这么来的。对待同学这样,你可能觉得不对;对待一个公众人物你就觉得理所当然了?做事之前能不能别把脑子丢了?你的自由不是你伤害别人的理由。

总之,跟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这似乎是人性的弱点,但如果你有头脑,请你三思而后行。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你身边的人都买了某一个牌子的手机,并且时不时地聚在一起,讨论它的品牌和性能,以及它丰富的操作方法。而你因为担心自己被朋友们边缘化,于是也拿出了半个月的工资,忍痛买下了同样一部手机,尽管你并不喜欢它。但从此以后,你心安理得了,不再感觉比别人矮一截,与大家相处的时候,底气也更足了。


这种行为,就是我们时常说的「从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跟风。它指的是,一个人,出于不被群体排斥,或者出于营造自身安全感的考虑,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出和大多数人一样的选择。


从众既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模式,那么它的背后自然也有一种稳定的心理效应。在心理学里,被称为「羊群效应」。这个表述是不是很形象?一只羊,因为怕被自己的群体抛弃,所以总是紧跟群体的步伐,哪怕有些时候自己并不是那么的情愿。


在日常生活里,羊群效应简直是随处可见的。我来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选餐馆吃饭。

如今,人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在下馆子之前,先打开大众点评,看一看备选饭馆的人气和评价。虽然表面上也做了一些比较和取舍,但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选择人气最高、评价最好的餐馆。


从逻辑上看,有些说不通,对不对?既然每个人的口味、饮食习惯,以及对饭菜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那么别人的评价对于自己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但结果仍然是,人气越旺的餐馆,大家越喜欢光顾,哪怕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而人气低落的餐馆,无论菜品和服务多好,也很少有人光顾,更加门可罗雀了。这就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于是,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如何成为网红」就变成了消费文化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越来越不愿意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营销上,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网红餐厅、网红奶茶、网红咖啡馆。甚至不惜采用雇佣水军、手工刷分等不光彩的手段。反正只要羊群效应起来了,客人就会不顾一切冲过来,白花花的银子也就到手了。


从众心理固然有不合理的一面,但它解释了人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共通的特征,那就是对于安全感的需要。而在很多时候,安全感来自于对某一个群体的归属感。


比如,在世界杯期间,一个人哪怕对足球再不感冒,也要装模作样地去酒吧看两场球,跟同事打两个赌,或者发两条分析赛情的朋友圈。这是因为,他担心如果自己对眼下最热门的话题全无了解,就会被同事和朋友当成异类,被排除在主流社交圈之外,成为边缘人。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1 节内容

盐选专栏

反物欲生活指南:跳出消费主义陷阱

豆瓣时间 豆瓣推出的内容付费产品

11 小节 | 1 小时

¥29.00 会员免费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最近"赵丽颖微博仅半年可见"上了热搜,怀孕用劈叉来发布澄清谣言,瓜来得猝不及防。

"劈叉风"来袭,"劈叉"表情包就位。

你跟过这股"风"吗?

跟风,本来是一个"好宝宝",是指我们学习、跟随一种风尚或潮流的行为。但现在一提到"跟风",就觉得是那种没有主见,没有想法,盲目跟随大众的行为,把它往"坏"了想。

很多美女羡慕唐朝的"以胖为美",觉得生活在那个朝代就不用为了减肥而苦恼。

却不知这其实就是一种"跟风"。

唐朝时期,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喜欢杨贵妃的丰腴之美。于是举国上下的女子都认为丰腴才是美的,因而进行了增肥,使得丰腴逐渐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而男子也仿效唐玄宗的喜好,相看丰腴的女子,以能够娶到丰腴的女子为妻、为妾而自豪。

而这其实就是一种跟风!

只不过相对于古代而言,现代的"跟风现象"更为普遍

01

遍地开花的盲目跟风

现在很多时候,人们听说哪个东西好,就不远万里,纷沓而至;看到哪家店门前排的队伍长,就认为这家的东西好。

那就可以试一下这家店,看看好不好吃。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可是排长队真的是因为这家店好吗?

不一定。

有些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故意营造这种"排长队"的氛围,来吸引消费者进店消费。这种方式称之为排队营销。

似乎人们买东西的初衷已经从"我需要所以我买"到"人家买我也买"的地步。

就像所谓的"明星同款",可能在明星当时的情景里看起来特别协调好看。

但这并不意味著所有人都适合。

可是就是因为"明星同款"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为这些"同款"付钱。哪怕这并不适合自己,但就是要"买买买",好似穿著"同款"就跟明星一样有气场又好看了。

这跟"网红打卡"是一个道理。

去网红打卡点吃吃喝喝不是因为好吃,而是为了能在那里拍照,证明自己去过。

以前提到长沙会想到"长沙小吃",什么糖油粑粑、臭豆腐、口味虾……

而现在出现在脑海的是什么?

茶颜悦色!

去长沙,如果不去"茶颜悦色",感觉这趟旅行就白来了。

什么时候一家店变成了城市标志

那些"网红店"真的值得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等待吗?

几个小时哎,有这时间完全能够领略沿途风景,体会当地人情!

结果就白花花的浪费在城市一角,枯燥无味的等待,只为了那喝到嘴里的一瞬间?

这种盲目未免也太可怕了吧!

盲目跟风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从日常消费到文化消费,从炒股炒黄金到炒房子,从子女教育到留学出国……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失去自我的"泥潭"。

曾经有人就"跟风现象"进行过调查,在"您认为当今中国人跟风的程度如何"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严重"的占75.3%;选择"比较严重"的占22.0%;选择"一般"的占2.4%;选择"不好说"的占0.3%。

也就是说,当今时代,跟风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另一个"您如何看待跟风现象"的调查中,有90.3%的人都将原因归结为浮躁心态和思考能力的缺乏,但细想一下,这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02

国人到底为什么会偏爱"跟风"呢?

跟风其实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个人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下,从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

这一定程度上是受从小接受的文化氛围有关。

罗德·邦德和彼得·斯密斯对17个国家的133个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文化价值对从众存在一定影响。与更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相比,更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的人们更容易从众

而中国文化信仰"中庸之道",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相较于西方文化,从众心理确实会明显些。

集体主义加重我们的从众心理,从而使得"跟风现象"愈演愈烈。

我们常听到一个词,"报团取暖"。

在寒冷的季节,人们互相抱著以汲取对方身上的温暖,驱散周围的寒冷。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这样的孤独感,迫使我们从群体中寻找归属感,用"抱团"的方式温暖自己,这种行为呈现出来的就是跟风。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事都可能被喷。

很多人应该都看到过"键盘侠"在评论区疯狂"轰炸"的行为,一部分人被他们节奏带偏,跟著喷,无非是觉得"法不责众。

他们不确定自己说的是否正确,或者说他们没有底气证明自己的话,只是大家发,他们也发,反正有一群人陪著自己一起,底气会足一点,自信心也会强一点。

说到底,还是因为缺乏自信心,产生从众心理, "被"人牵著鼻子走

很多时候,当人不能确定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就会转向群体寻找依据,用来支持或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或是能够肯定自己思想行为的正确性,但是怕出错,所以跟著大众选择。即使最后出现问题,也可以"甩锅"给其他人。

这种害怕承担错误后果,从集体中寻找"安全感"的从众心理,使人们选择了"随大流"。

毕竟人多就不会出错,错了也不关我事嘛。

可店铺人多,东西好吃又卫生,这并不是绝对划等号的!

也许这家店人多,是因为它红,但它红却并不一定是因为它好吃,可能只是因为它装修新颖、服务独特……

而去这家店里吃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和别人随随便便进一家店就是不一样。

在这里享受到其他人没有体验过的,会显得自己格外与众不同。

往更严重一点儿说,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更要有。

说到底就是"虚荣心"作祟,想要攀比,想要处处胜人一筹,所以跟著所谓的"潮流",彰显自己的独特。

为了摆脱孤独、为了给自己鼓劲儿、为了找人背锅、为了"与众不同",再加上 "集体主义"的孵化器,我们一次次的盲目跟风,一次次的丢失自我……

这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吗?

03

迷失于跟风队伍中

跟风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倾向,是无法彻底消除的。

人类是群居型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通过跟风更加简单快速的从群体中获得大量信息和有效地趋利避害,从而更好地处理自身和群体的关系,这一行为几乎是自利行为

因此,即使进化到现在,人们都还保留著这一行为倾向。

在不知去何处的时候,选择跟风,跟著大部队走;在缺乏自信心的时候,选择跟风,给自己加油打气;在不知所措的时候,选择跟风,在"群体"的巨伞下保护自己……

其实,生活怎么选择都没错,关键在于你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现在这一系列的盲目跟风,只会加重我们的焦虑,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丢失了自我、丢失方向。

只有找准自己的节奏,在跟风前想一想,这样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值不值得,才不会在向往生活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也才能在这个飞速发展并充满焦虑的时代更好地生活。


别人跟风是别人的事情 我是坚持自我 但是潮流的时候自己也喜欢 那就买咯 主要还是得看自己爱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