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電影 《死亡實驗》(The Experiment) /美國 2010

http://m.iqiyi.com/v_19rrk27mgw.html (電影鏈接 )


個人認為心理暗示對人行為的影響還是不可估量的。

在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心理暗示對人的自我定位以及其帶來的行為方面的影響是很大的。心理暗示可以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人對特定對象的態度等等。回顧諸多連環殺手的案件,其中著名的小丑殺手約翰就是由於兒時遭到負面的心理暗示,也就是來自父母的冷漠和毒打,才導致其長大成人後令人膽寒的暴力行為。一定程度上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一種,冷漠和毒打使約翰產生了自我定位上的扭曲,是他認為自己所處的世界中暴力和冷漠一定程度上是被允許了,才導致其將來的暴力行為。相似的情形在死亡實驗中也有所展現,心理暗示給予了實驗參與者不同的身份—無論是罪犯還是獄警,都給了參與對象不同的自我定位。就比如獄警的自我定位就會隨著實驗的漸進切換到這個職業本身,讓他們認為懲罰犯人是被允許的,是應該的,才會影響其行為,使得獄警扮演者以處罰的名義虐待罪犯,產生了一一系列悲劇的產生。


心理暗示是指外界或他人通過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對個人灌輸的暗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心理暗示都能對人產生影響。一個人需要認可他人灌輸給自己的心理暗示,並將它轉化為自我暗示,才能受其影響。自我暗示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它與你的價值觀相吻合。只有當你本身就同意外界的環境的時候,或是你希望他人的這些觀點是正確的時候,你纔有可能將心理暗示轉化為自我暗示,並受其影響。

然而,心理暗示也有好壞之分。它常常應用於臨牀醫學。醫生常常會對不自信的患者進行心理暗示,比方說告訴他他一定會康復。如果患者自己也希望能夠康復,他有很大的幾率會接受這種暗示,並將之轉化為自我暗示,然後努力配合醫生。但是如果一個人經常暗示你你很笨,而如果你恰巧是一個沒有什麼自信心的人,久而久之你會有這樣的自我暗示,然後情緒越來越低落,也越來越焦慮。


心理暗示(Suggestion)是指人們普遍會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心理,情緒或觀點,使得自己被其影響的心理特點。

電影原型「斯坦福監獄實驗」中誕生出的「路西法效應」固然是。幾個回答無論是聯繫電影還是結合生活都回答,對於具體的一些受心理暗示影響的行為的闡述也很全面了。我想從 @許樂涵 提到的關於心理暗示在臨牀醫學上的應用來闡證明「心理暗示作用於人的意識,並在某些時刻驅使人做出反常規的行為和判斷」。

心理暗示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有的只是「可樂喝百事還是可口」這等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也有的卻是決定人生走向,甚至生死存亡的。有時,它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口可樂多年來營業額穩定超過百事。後來,神經科學家經過fMRI實驗發現是由於可口可樂包裝,標語吸引了年輕人對潮流的追求,造成他們在品嘗味道時只要受到framing就會被暗示認為可口可樂味道更好。事實上,有這25%的人,單嘗味道卻堅定地選擇百事。

那是海馬體和前額葉的興奮。

心理暗示能夠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由於「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使得病情癥狀得到舒緩。出於主觀的期望,我們會傾向於去「感受」到理想的結果。即使告知病人「安慰劑」的真相,這樣的效應仍在被觀察到。

更明顯的是,甚至醫生的語氣態度,診室的環境,藥劑的顏色都能影響效應的程度。

心理因素導致人們近乎「迷信」這種治療,並不停地去依賴它,進行自我安慰。心靈得到滿足的同時,身體會開始自愈。

激素和神經遞質是其生物基礎。

更不用說本來就是由情緒因素引起或佔一定影響比例的疾病。

根據調查,患有慢性疼痛,抑鬱,某些心臟疾病,胃潰瘍,或某些胃炎,以及很多功能性疾病的病人,高達50%-60%的可以僅僅因安慰劑得到癥狀緩解。

由於自我的心理暗示,人們去相信一種沒有任何作用的藥劑的神奇療效。

可怕的是「反安慰劑效應「。

從1981年開始,美國有許多來自寮國和越南的苗人死於睡夢中。117人中只有1位患有心臟病。

醫學上講,他們患有遺傳性心律不齊。同時,東南亞的苗人們有深重的宗教信仰,認為若一天不拜,就會失去神的庇護,惡靈現身。

作為移民,種種生存的挫折下,他們無法保持以往頻繁的祭拜習俗。於是,認為自己失去庇護的人們開始做噩夢,不良的心理狀況油然而生,思維混亂,情緒低落抑鬱,惶惶不可終日。

在經歷「睡眠癱瘓」(混亂順序的快動眼睡眠,腦電波活躍,類似清醒狀態,但肌肉失活,並感到驚恐,常常意識甚至感受到惡鬼的降臨)時由於不良的心理狀態誘發了疾病,導致心臟衰竭而死。

心理暗示加劇了 對於「鬼壓牀」這個生理現象的體會 ,導致了潛在的疾病發作。

值得注意的是,幾年後,當苗人生活穩定了,這種離奇的死亡便消失了。也就是說,沒有心理暗示,什麼都不會發生。

這就是反安慰劑效應。

其實回答中並沒有突出人的」行為「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的觀念,態度,想法被心理暗示改變了。畢竟行為也只是這些思想層面的主觀外在表現。或許依賴無效的藥物就是一種反常的行為,終日沉浸在沒有根源的恐懼之中也能算作行為吧。感覺題目的侷限性太大了。連不完全受意識掌控的身體都受到心理暗示發生奇妙的變化,比起單純的意識操控行為更能證明其力量強大吧。


謝邀。

我認為心理暗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的行為。

這樣的例子大家想必也沒少聽過吧,讓我最影響深刻的莫過於那個聽著滴水聲昏迷的囚犯。他誤以為水聲就是自己的血,從而焦慮恐慌而死。

心理暗示各有利弊,不同的人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從而達到不同的目的。

心理學家們利用了人們的這一點來幫助人們緩解情緒。所謂的「催眠」實際上也不過是心理師通過讓患者心理暗示,例如「你是一塊堅硬的鋼鐵」 不斷暗示患者放鬆,從而達到治療。

然而,運用心理暗示摧毀一個人也是影響深遠。有一些潛意識的暗示堆積在一起甚至可以摧毀一個人。我們身邊就多多少少有一些這樣的例子:一次數學考試失敗後父母失望的眼神,「你怎麼這麼笨」。雖然只是一句無心之言或知識一句簡單的責備,但對小孩的影響卻很大。他們會從此給自己烙上「笨」 「數學很差」的標籤。甚至會有惡性循環,孩子逐漸對自己喪失信心,父母也越來越無奈。

總而言之,心理暗示對於人們是有影響的,真正重要的卻是使用其的目的。


心理暗示的影響的大小應該是因人而異的,但無論如何,應該是必然存在的。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強烈地想要完成一件可能可以做到的事的時候,這件事往往會是成功的。而成功的結果,必然不是隨便想想就可以的,而是你的行為在這種心理暗示之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可能未被注意的調整。筆者在某處【不記得具體是在哪裡】曾見過這樣一句話,分享給大家共勉:激勵自己最好的方式是自我欺騙,毀滅自己最好的方式也是自我欺騙。以上。

我認為心理暗示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並且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以我自己為例,各大網上購物網站例如某寶等,每個季度可能都會有一些促銷活動,例如雙11、618等等。在這些活動日,很多很多人都會選擇去網上購物一波,以為可能會變得「便宜」。然後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物品都參與到了活動當中,很多物品可能都還是原價。但是我們還是為有心理暗示,告訴自己這個東西變便宜了,今天買肯定划算,要一次性多買一點。然後就花了很多很多錢,跟平時也差不多。

在電影《死亡實驗》中,學生被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的學生扮演獄警,一部分學生扮演犯人。由於在平時生活中,人們所瞭解到的獄警,以及警察等身份都是比較正面的,而且獄警在一個監獄中一定會處於高等地位。但是犯人就比較negative,犯人就是因為做了不好的事情才會到監獄。反之獄警就是要去管他們的。所以在《死亡實驗》中,扮演獄警的學生就對扮演犯人的學生有了不公平,不平等的看法。表演犯人的學生要100%服從他們。這種暗示導致了他們的不平等關係和悲劇的發生。在程度方面,死亡實驗向我們展示的是正常人無法想到的結果,因此無法評價這部電影是否真實的反應了人性。


心理暗示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的,就比如影片中的黑人,原本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人物,做事沒有底氣也很唯唯諾諾,但當他參加了死亡實驗之後,被安排當了警察,於是他內心的暗示就開始告訴他,他有很大的權利能夠管犯人,於是他的行為變的愈加大膽,暴力,甚至可以說是濫用職權,加之他以前的經歷給他的心理暗示,他把他的憤怒不滿發泄在了"犯人"身上,因此可以看出,在這裡,他的心理暗示對他的行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也同樣,就好比自己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並被告知自己身處大佬聚集的地方,那麼一開始自己便會有點虛,儘管會很努力,但是做事的方式還是不比以前在良莠不齊的地方底氣足,儘管實際上兩個地方水平是差不多的,但因為有了別人的一句話,因此在心理暗示上告訴我水平落差之大,於是乎便影響了我做事的行為方式。


心靈暗示的影響程度因人而異,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的把控,你是堅定的還是搖擺的
心理暗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外在誘因的長期影響和個體內在心理模式潛意識養成。
心理暗示對人的行為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在管理與教育領域中應用的Pygmalion Effect即是佐證 ~ 「要想使人發展更好,就應該向他傳遞積極的期望,反之,消極的期望會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正向的思維才會產生正向的能量,隨之帶來積極樂觀進取的行為模式。
心理暗示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我認為的心理暗示:今天事黑色星期五,我去購物的時候,不管一個東西有沒有打折,因為黑五的暗示,我會傾向認為這個東西划算,可能不是那麼準確,但希望能表達我的意思。基於這樣對心理暗示的定義,心理暗示會對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是不用質疑的。在電影死亡實驗中,被分成獄警的學生會收到來自電視中獄警形象,和獄警這個職業對於他們的心理暗示:獄警是監獄中的boss,表演犯人的學生要100%服從他們。這種暗示導致了他們的不平等關係和悲劇的發生。在程度方面,死亡實驗向我們展示的是正常人無法想到的結果,因此無法評價這部電影是否真實的反應了人性。

心理暗示主要包括他人對自我的暗示,和自己對自己的心理暗示。在這個回答我主要討論他人對自我的心理暗示能夠產生多大的影響。

我認為心理暗示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但無法完全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前段時間讀了一本書《說服》,是一本以心理學為基礎來討論說服他人的策略的書,其中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請現在在你的腦海里想像一個工作了一週的小矮人,越生動越好,稍後我就會解釋原因。現在請在你的腦海里隨機想一個1~10的數字,就是你腦海里第一個想到的那個。

如果沒有猜錯,應該是7對吧?

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被這個例子嚇到了,因為實在是過於準確而難以置信。但是稍後作者就給出來瞭解釋,其實這並不是一種預言,而是通過心理暗示促使我去選擇數字7的結果。因為「小矮人」和「一週」的意象在我們腦海里都直接和7相關聯,所以當我們被要求選擇一個數字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7. 這個小矮人的例子可能沒有什麼說服力,似乎並無法說明我們的思想所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有多大。可是當實驗說明有些商業公司通過這些手段增加百分之三十的銷售額,法官甚至因此而決定罪犯的刑期的時候,我們才會訝異於心理暗示能夠從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思考和生活。

人之所以能夠被心理暗示影響是因為人是一種具有社會性動物,不可避免的會與其他人交流。除了那些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我們意識不到的心理暗示也是交流的一部分。我們不可避免的會被他人影響到。比如十年前同性戀是很難被接受的一個現象,但是因為現在這個概念被接受的信息頻率出現的越來越高,人心理上慢慢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從而覺得可以接受。

不過既然是一種交流,我們就可以選擇是否接受這些信息。心理暗示雖然能夠對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你可以選擇自己是否接受影響。就像心理學的催眠看起來很神奇,那個著名的「人橋實驗」(讓一個人站在一個被架空的受試者上)不知道被證明瞭多少次,讓人做到平常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這似乎說明瞭心理暗示能夠對人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做實驗的人會選擇受試者,其中有所謂的易受催眠體質,和不易受催眠體質。說白了就是你多大程度上願意接受別人的影響,願意接受心理暗示。所以也說明人對此時有主動權和掌控權的。因為心理暗示本質上是人對外界信息的一種交流和接受,你可以選擇拒絕接受某些信息。就像你把自己關在一個屋子裡不跟任何人以及外界信息接觸,就不會受到他們帶來的心理暗示。

因此心理暗示可以對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否被影響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個人手上。


心理暗示可以強大到給你弄出很多無中生有的癥狀出來。我在每次月經來之前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懷孕,有安全措施也會擔驚受怕,擔心橡膠製品或者媽富隆失效。於是隻要有同房的那個月裏,我都經歷著【大腦告訴我我懷孕了,我就是懷孕了】的痛苦,噁心想吐頭暈心慌嗜睡,只要想起來這個事情就開始出現這樣的癥狀,然後一來月經就跟沒事人一樣。。。。最近已經變成沒有性生活也會擔驚受怕,真的不是經期綜合徵,我想到這個事,啊我現在又有點想吐了(?í _ ì?)


積極的心理暗示使人上進,消板的暗示讓人頹廢
心理暗示對人的行為影響非常大,所以積極的心理建設和心理疏導就顯得非常重要!中國有個成語叫「心想事成」,就是很貼切的描述了心理暗示對人的行為影響,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
心想事成,萬物唯心造!也可以理解為潛意識的力量!
心裡暗示自己:你能你能或堅持堅持,可以激發人的最大潛能
積極的心理暗示會給人樂觀向上的動力
積極的心理暗示給人正能量!
心理暗示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要努力給自己積極的暗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