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裡的老一輩都不願意在浦東新區買房...


建議先打開上海地圖,輸入浦東新區,看看究竟有多大。

即便把後來併入的整個南匯砍了,這面積依舊很大很大喲。

所以關鍵問題是,題主所謂的在浦東買房,究竟是哪兒呢,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我家麼,就是92年從南市區雲南南路附近動遷到周家渡讀小學一年級,坐落位置就在圖裡的藍點,當時連浦東新區都沒成立,浦東是個真正的地理名詞,這裡還是正兒八經的南市區(所以我父母的身份證都是310102,而我就變成301115了),我們只是在區內動遷罷了。最直觀感覺就是這裡路特別寬,其他倒真沒什麼。原因很簡單,無非這裡很靠近江邊,生活配套挺齊全(附近中小學、醫院、購物店、電影院/文化宮、公共交通都算齊備),昌里路還足夠熱鬧,人口密度不低,談不上多懸殊的差異,人口組成主體對岸動遷戶(沿江一帶都是工廠),市區人為主,一大幫都是上鋼三廠的職工。讀到初中畢業考去黃浦讀高中為止,我都沒啥機會見識多少本地口音,這大環境和對岸又有啥區別呢。

網上找來的圖,現在孔網上5塊錢也能買到的。上海人觀念裏的浦西,其實也很小的。

週末或假期,爸爸還是會常帶我回浦西玩的,最常去的顯然就對面黃浦南市咯,比如福州路少年宮買各種模型,江陰路花鳥市場識別五花八門的花鳥魚蟲,雲南路買點好喫的,當然還有上海人基本都去過的文廟等等。在浦東嘛,就只能逛逛周圍長青、蔓趣公園,但爸爸我會帶我去上鋼三廠耍耍,順便參觀過好多車間,偶第一次看到那赤紅滾動的鋼板,可別提多帶勁了,暑假還能去廠裏游泳池玩。三九天則可以去國企大澡堂舒服洗澡,這些年我看到網路上有些北方人嘲笑南方洗澡不敢坦誠相見就想發笑,當年那混堂裏誰不是赤條條坦誠相見的。現在想來,真叫個滄海桑田,最近些年來賓士中心觀演的無數各地粉絲們,可曾想到你腳下這片距陸家嘴直線距離也就5km的土地附近,在世博前曾經是個灰塵遮天蔽日,強盜車橫行、大老粗工人滿地走的鋼鐵廠呢。

如果從我家出發朝外圍稍稍走遠點,自然也可以發現另一個世界,對於我確實很陌生的,沒記錯的話外婆當時帶我走過齊河路菜市場一帶,路邊就有臭臭的小河,水裡飄著動物死屍,外婆一家比我家還早6年多就從十六鋪搬來浦東,據說當年四周農田還多的多呢。至於「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當年存在這觀念當然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不過對於我那塊區域,認同感會弱很多,相形之下浦西石庫門裡的一線天實在太破爛、逼仄,即使天井裡有很多童年美好回憶,但真沒啥人想一直住下去的,老天來個暴雨啊,那就刺激透了。而我家不但住上了新工房,還是單位自建的一幢新高層,在當時論環境已經比5-6層的工人新村好點了(因為我家住房條件算廠裏相對低的,屬於困難戶中的翹楚一類),又有什麼不滿足呢。

假設題主家裡人是年紀特別大的,都是高階高價地段也許更偏愛浦西不足為奇,畢竟對他們浦西更有生活氣息些,是自己真正的根。即便我這個年紀且生命中4/5在浦東渡過的人,對老城廂也不乏情節,我眼裡的"上海"兩字就是單純和老城廂綁定的,外灘可以算個更空泛的logo,而什麼老洋房、陸家嘴之類,我也就是遊客觀念,很好看很漂亮,但說實話我沒當過回事,尤其什麼法租界地盤。中考選擇對岸的0志願就有些許這方面的因素。但大趨勢上來說,無論浦東浦西,上海人所熟悉的兒時尋常生活氣息10多年就早就連影都不剩了,現在這個城市我很陌生,也感到無趣,200號也最巴不得這些東西死死光,最終置業哪裡?考慮的不就是自己經濟能力內的周邊配套和生活便利度嘛。


ps:不知不覺,有幾個回答裏就「老上海人」這個稱謂又莫名爭起來了,我覺得沒啥必要吧。本問題的「老上海人」究竟指哪種人(本來老上海人這個稱謂就很奇怪不是麼),應該最終由題主本人說了算吧,無論具體是「上海市區人」,「上年紀的上海戶籍人」等等。

當然傳統上說起「上海人」三個字,一般不就是特指市區的局部麼。我讀大學很多本地人朋友,對外人介紹時就直接說我奉賢的、我松江的、我金山的...(詳細點就奉賢哪哪的,浦東這或變成我川沙、三林之類),人家才沒把上海兩字成天掛嘴上呢(是不是外人覺得上海人這稱呼有多貼金似的),閑聊時還會有「我們鄉下頭如何...」等語句,你們外人大概理解不了。

至於偶觀念裏什麼叫「上海人」,其實很簡單嘛。一種就是法理上,比如某個人正常流程落戶,哪怕再鄙視江浙一帶風俗文化,最好它們一律早點完蛋等等。但實際誰也沒辦法把他怎麼樣,畢竟法理上他確實是上海市民,200號都認,我討厭也沒用。另一種就是文化上,我表哥是知青子女,他在上海讀過幾年小學,說一口寧波味超重的上海話,很多年後纔回滬工作,在一個現在還鳥不拉屎的地方,他在我眼裡當然就是個上海人。我周圍同事裏還有因為種種際遇,身份證都不是310的,天天操一口滬語(惹不起,俺偶爾用了個錯的概念,就有人不滿,這裡改成上海話)的,我會不把他當上海人麼?至於我大學和工作後遇到的那些本地同學、同事,他們毋庸贅言也是,無非我覺得他們自己就不愛突出「上海人」這個標籤,人家對自己的根自豪著呢,纔不像有些人呢,爭著當一張票上海人,以為上海多貼金似的,見太多了。


310110小朋友前來報到一下,因求學關係,算是先後住過五角場、浦東周家渡、老閔行還有徐家匯。住浦東那幾年,剛好是世博會週期,其實城市基建、秩序制度這些,浦東(此處指狹義城區,川沙合慶新場惠南就暫不討論哦)做得是相當好的。

論商業現代化程度,最直觀的就是大型商場,彼時浦西比較時髦的也就是港匯美羅城之類,什麼iapm環球港合生匯太古匯也沒有的。相應來講浦東也有正大八佰伴,塘橋巴黎春天金橋國際,大差不差。淘寶不發達的年代,購物要依託大賣場,浦東照樣氣勢不輸,上海第一家沃爾瑪沒記錯的話開在南浦大橋下南碼頭那塊,還有浦西居民專程過來;正大廣場地下的易初蓮花,進口商品甚至部分壓過上海商城裡的城市超市;北蔡那邊的山姆會員店也是一時風頭無兩。

所以那幾年我也覺得浦東絲毫沒什麼不好,包括到了閔大荒上學的時候,那周家渡再怎麼說也比老閔行強多了(儘管三十年前應該是反過來!這裡很想說閔行區和上海縣合併搞垮了老閔行,太複雜了按下不表......),那就更是覺得,浦東挺不錯的呀。

但是,但是,直到有機會住在徐家匯,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才開始體會到那些為人稱道的、或者說老克勒們所喜愛的,上海的氣質,究竟是什麼。它不在於說,坐幾站車就到龍之夢復興soho新世界,或者附近有沒有家樂福吉買盛大潤發,這都不重要——而是你沿著一條被樹蔭遮蔽的小馬路慢慢踏過去,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個個門面,這家是開了30年、鄰裏常來幫襯的本幫麵館,那家是網紅西餐廳、老闆是個法國人,再走幾步,哎呀這家關著門,但20:00後就是威士忌愛好者雲集的清吧,又拐個彎,看到一家不起眼的書店,陳設非常古板,但前來買書的上音學生說,這裡有華東地區最全的古典樂譜。

你把視角放遠,發現這一路上都是精緻的西式小樓,咦,怎麼有個武警崗亭,原來這是一國的領事館。一路上優衣庫格子襯衫瑞士軍刀雙肩包的碼農精英,瀟灑遛娃的白人全職太太,拄著柺杖仍要去味香齋喫一口麻醬麵小牛湯的老爺爺,穿著高中校服手牽手的學生情侶,形形色色的人交織在一起,但沒有一點點的違和。兩爿相鄰的小店擠在一塊,一家賣gelato,一家賣油墩子。但你覺得沒毛病,他們本來就屬於這裡。

這當然不是上海的全部,但這可以說是上海的相當一部分精髓。海納百川兼容並包,不是說你把所有東西擓到一個mall裡面就完事了,而是關乎一條條弄堂,一棵棵梧桐,一座座洋房,等等。

浦東就是把各個區域的功能做得很顯著,陸家嘴是極致的辦公區,靜安寺也比不上;碧雲是極致的洋氣居住區,古北我不熟,不知道能否比上;金楊新村又是極致的市井區,好吧,楊浦中原或許可以比上。

但是,從鄔達克的武康大樓,到紅旗飄揚的一大會址,這一路上的風景,浦東好像,拿不出來吧。

這就是我的答案:)


「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

這句話一直為曾經的老上海所津津樂道。

終於在近幾年,不斷有浦西人從逼仄的破房子裏拆到浦東後,讓我揚眉吐氣。

我外公是南市區人,但千里姻緣一線牽,他娶了我的本地外婆。

我們家除了我外公的幾個親戚外,都是本地土著。

反正我印象裏聽到最多的就:「你們鄉下人」

在我14歲之前,還未真正踏足浦西,最多我媽偶爾帶我去人廣的霓虹少年廣場買衣服。

稍微說幾件小事吧

從小從飯桌上,偶然大人會討論到一些市區的事。

就記得我媽年輕時,在楊浦區上班,具體是哪個車間還是紡織廠我記不得了。

她告訴我她每天騎車去上班,偶爾還要睡在宿舍裏。

聽到最多的就是大媽大姨見她好看,會想給她介紹對象。

「我已經結婚了。」(24歲生下我)

「噢喲,你們鄉下人就是結婚早」

我媽心裡對這種說法非常不舒服,但年輕麵皮薄也沒有回懟。

還有一次我外婆帶著我去買烤鴨,只是正常婦女買菜的流程,都會精挑細選。

期間我外婆還跟我講本地話討論還要不要買半隻鹽焗雞。

後面排著的老爺叔就突然和他老伴說:「前面兩則鄉吾寧,買個鴨子也買不來」

我外婆回過頭:「你把你戶口簿拿出來看看,到底誰是正宗上海人」

以上都只能算我意識還未真正獨立,懵懂期發生的印象比較深的兩件事。

真正對我造成一定觀念,覺得一部分上海人看不起浦東人的,還是發生在我高中。

我高中考出了浦東,從小身邊都是本地小夥伴,家裡都是拆遷的,或者私房的。

玩的很近,基本上可能他親戚的朋友就是我親戚,都一個村寨的。

我也不懂打扮什麼的,只知道要死學習。

進高中班級的第一天,校服未發,我穿著一身綠色TEE...

就覺得周圍的眼光都好異樣。結果進來的女孩子一個比一個會打扮。

那時候她們已經開始追求一些牌子了,MCM的皮夾子,鞋子都是Adidas,Nike

我從小買鞋子都是浦東老街或者商店裡買的,因為腳長得快,我媽很少會特意去買這種牌子運動鞋。

下課放學時,她們還會結伴去喝星巴克,

或許放在現在初中生喝星巴克都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十年前啊,對我衝擊不小!

後來吧,也聽到一些女同學的討論,居然會背後說我不洗澡...

還有男生頤指氣使地問我:「你會說上海話嗎?」

「你這種在我們這裡就不算上海人你知道嗎」

小時候太傻,為了融入大家的圈子,硬說上海話,結果說的不三不四。

「你說的上海話我聽不懂,不知道哪裡來的巴子哦」

「浦東那麼遠啊!你家裡有牛放嗎?」

說實話,這些事對我產生的影響還算蠻大的...

後來上了大學,和一個男生搞曖昧。

他是浦西的,但是隻有一套房子,某次聊天聊到房價

他居然還挺自信地說:「你知道嗎,在你們鄉下買得起別墅,也買不起我們市區一套房子」

嗯,你就南浦大橋下面的地段(沒有黑的意思)

大言不慚地繼續說:「不喫不喝一百年,你們也買不起」

真想讓他好好清醒一下...

於是我們終結了曖昧關係,目光短淺的男人。

一直到我工作吧,我還是在浦西上班...不解之緣了。

公司的女領導好像第一次見到浦東人,又來問我:「你聽得懂上海話嗎」

「我們浦西這邊都要講上海話」

「你肯定不曉得的,你住在鄉下那麼遠」

「你也曉得?這是coach呀,我老公買的」

有時我真的笑笑,心裡也偶爾陰暗地鄙視...

鄙視什麼?

我也講不清,但是看到女同事談論起婚姻都要談房子倒是讓我覺得訝異。

因為從小在我眼裡,身邊親戚 周圍朋友,有三四套房子難道不是正常的嗎?

為什麼有的浦西人,會一套房子都還要貸款買...

因為女方有房有車,在我們本地是標配基本上,結婚的話酒席還對半出錢。

而我的浦西朋友告訴我,在浦西都是男方來,女方去喫即可。

但以上還不算什麼,畢竟除了偶爾幾個,其他都是非常好的。

對我造成打擊性毀滅的還是我談過的一個男朋友!

比我大十歲吧,言語裏就是看不起本地人的,也不願意和我用上海話聊天。

理由是怕被我的口音帶跑了,但其實我真的除了偶爾幾個詞會說的不同,

本地話和上海話我還是分得清的好嗎!

每次送我回家這類的,會問:今天回鄉下咯。

分手理由其中之一居然是告訴我他更喜歡上海女孩...

我說我也是上海女孩,他說在他看來說不來上海話的就不算?

然後我那段時間還蠻自卑的居然?

最後講下,我熱愛上海,熱愛上海話,也熱愛本地俚語。

我知道姚慕雙周柏春,我愛看滑稽戲,愛七十二家房客。

我喜歡喫鮮肉月餅 鮮得來排骨年糕 蝴蝶酥 雙釀團。

我對上海的瞭解不比以上我認識的人少!

上海是海納百川,不是讓你們站在優渥的角度去看不起本地人。


我家是南匯周浦的,我只知道老一輩有一句話浦東十八鎮,周浦第一鎮。只能說當時浦東的確是不如市區,但是其實也已經有商業體系


93年生上海人,出生在盧灣區,從小對浦東的印象就是郊區,鄉下人多(小時候的想法)肯定比不上浦西,因為以前大姨媽住在浦東,所以偶爾會跟著家長去浦東,那時候還是坐輪渡過去。零幾年的時候老房子拆遷,聽到家裡人說可能搬去浦東,當時是驚天霹靂一般,那天夜裡想到會搬去浦東還在被窩裡偷偷抹眼淚。後來一家人在浦西借房子住了兩年多,中間看著上海的房間開始發瘋一般的上漲,最後發現在浦西買不了房子了……09年的時候搬去了浦東,買了房子住了下來,到如今,十年了。你問我現在對浦東有什麼看法,我想說,上海的未來在這裡,我的未來也在這裡。喜歡浦東,寬闊的大馬路,在市井生活與商業發展之間,她給你留出了一個恰當的空間,這種感覺不知道怎麼形容,我只能說,當你從浦西疲憊著回到浦東時,我會有安心的感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