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里的老一辈都不愿意在浦东新区买房...


建议先打开上海地图,输入浦东新区,看看究竟有多大。

即便把后来并入的整个南汇砍了,这面积依旧很大很大哟。

所以关键问题是,题主所谓的在浦东买房,究竟是哪儿呢,这其中的差别有多大,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我家么,就是92年从南市区云南南路附近动迁到周家渡读小学一年级,坐落位置就在图里的蓝点,当时连浦东新区都没成立,浦东是个真正的地理名词,这里还是正儿八经的南市区(所以我父母的身份证都是310102,而我就变成301115了),我们只是在区内动迁罢了。最直观感觉就是这里路特别宽,其他倒真没什么。原因很简单,无非这里很靠近江边,生活配套挺齐全(附近中小学、医院、购物店、电影院/文化宫、公共交通都算齐备),昌里路还足够热闹,人口密度不低,谈不上多悬殊的差异,人口组成主体对岸动迁户(沿江一带都是工厂),市区人为主,一大帮都是上钢三厂的职工。读到初中毕业考去黄浦读高中为止,我都没啥机会见识多少本地口音,这大环境和对岸又有啥区别呢。

网上找来的图,现在孔网上5块钱也能买到的。上海人观念里的浦西,其实也很小的。

周末或假期,爸爸还是会常带我回浦西玩的,最常去的显然就对面黄浦南市咯,比如福州路少年宫买各种模型,江阴路花鸟市场识别五花八门的花鸟鱼虫,云南路买点好吃的,当然还有上海人基本都去过的文庙等等。在浦东嘛,就只能逛逛周围长青、蔓趣公园,但爸爸我会带我去上钢三厂耍耍,顺便参观过好多车间,偶第一次看到那赤红滚动的钢板,可别提多带劲了,暑假还能去厂里游泳池玩。三九天则可以去国企大澡堂舒服洗澡,这些年我看到网路上有些北方人嘲笑南方洗澡不敢坦诚相见就想发笑,当年那混堂里谁不是赤条条坦诚相见的。现在想来,真叫个沧海桑田,最近些年来宾士中心观演的无数各地粉丝们,可曾想到你脚下这片距陆家嘴直线距离也就5km的土地附近,在世博前曾经是个灰尘遮天蔽日,强盗车横行、大老粗工人满地走的钢铁厂呢。

如果从我家出发朝外围稍稍走远点,自然也可以发现另一个世界,对于我确实很陌生的,没记错的话外婆当时带我走过齐河路菜市场一带,路边就有臭臭的小河,水里飘著动物死尸,外婆一家比我家还早6年多就从十六铺搬来浦东,据说当年四周农田还多的多呢。至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当年存在这观念当然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不过对于我那块区域,认同感会弱很多,相形之下浦西石库门里的一线天实在太破烂、逼仄,即使天井里有很多童年美好回忆,但真没啥人想一直住下去的,老天来个暴雨啊,那就刺激透了。而我家不但住上了新工房,还是单位自建的一幢新高层,在当时论环境已经比5-6层的工人新村好点了(因为我家住房条件算厂里相对低的,属于困难户中的翘楚一类),又有什么不满足呢。

假设题主家里人是年纪特别大的,都是高阶高价地段也许更偏爱浦西不足为奇,毕竟对他们浦西更有生活气息些,是自己真正的根。即便我这个年纪且生命中4/5在浦东渡过的人,对老城厢也不乏情节,我眼里的"上海"两字就是单纯和老城厢绑定的,外滩可以算个更空泛的logo,而什么老洋房、陆家嘴之类,我也就是游客观念,很好看很漂亮,但说实话我没当过回事,尤其什么法租界地盘。中考选择对岸的0志愿就有些许这方面的因素。但大趋势上来说,无论浦东浦西,上海人所熟悉的儿时寻常生活气息10多年就早就连影都不剩了,现在这个城市我很陌生,也感到无趣,200号也最巴不得这些东西死死光,最终置业哪里?考虑的不就是自己经济能力内的周边配套和生活便利度嘛。


ps:不知不觉,有几个回答里就「老上海人」这个称谓又莫名争起来了,我觉得没啥必要吧。本问题的「老上海人」究竟指哪种人(本来老上海人这个称谓就很奇怪不是么),应该最终由题主本人说了算吧,无论具体是「上海市区人」,「上年纪的上海户籍人」等等。

当然传统上说起「上海人」三个字,一般不就是特指市区的局部么。我读大学很多本地人朋友,对外人介绍时就直接说我奉贤的、我松江的、我金山的...(详细点就奉贤哪哪的,浦东这或变成我川沙、三林之类),人家才没把上海两字成天挂嘴上呢(是不是外人觉得上海人这称呼有多贴金似的),闲聊时还会有「我们乡下头如何...」等语句,你们外人大概理解不了。

至于偶观念里什么叫「上海人」,其实很简单嘛。一种就是法理上,比如某个人正常流程落户,哪怕再鄙视江浙一带风俗文化,最好它们一律早点完蛋等等。但实际谁也没办法把他怎么样,毕竟法理上他确实是上海市民,200号都认,我讨厌也没用。另一种就是文化上,我表哥是知青子女,他在上海读过几年小学,说一口宁波味超重的上海话,很多年后才回沪工作,在一个现在还鸟不拉屎的地方,他在我眼里当然就是个上海人。我周围同事里还有因为种种际遇,身份证都不是310的,天天操一口沪语(惹不起,俺偶尔用了个错的概念,就有人不满,这里改成上海话)的,我会不把他当上海人么?至于我大学和工作后遇到的那些本地同学、同事,他们毋庸赘言也是,无非我觉得他们自己就不爱突出「上海人」这个标签,人家对自己的根自豪著呢,才不像有些人呢,争著当一张票上海人,以为上海多贴金似的,见太多了。


310110小朋友前来报到一下,因求学关系,算是先后住过五角场、浦东周家渡、老闵行还有徐家汇。住浦东那几年,刚好是世博会周期,其实城市基建、秩序制度这些,浦东(此处指狭义城区,川沙合庆新场惠南就暂不讨论哦)做得是相当好的。

论商业现代化程度,最直观的就是大型商场,彼时浦西比较时髦的也就是港汇美罗城之类,什么iapm环球港合生汇太古汇也没有的。相应来讲浦东也有正大八佰伴,塘桥巴黎春天金桥国际,大差不差。淘宝不发达的年代,购物要依托大卖场,浦东照样气势不输,上海第一家沃尔玛没记错的话开在南浦大桥下南码头那块,还有浦西居民专程过来;正大广场地下的易初莲花,进口商品甚至部分压过上海商城里的城市超市;北蔡那边的山姆会员店也是一时风头无两。

所以那几年我也觉得浦东丝毫没什么不好,包括到了闵大荒上学的时候,那周家渡再怎么说也比老闵行强多了(尽管三十年前应该是反过来!这里很想说闵行区和上海县合并搞垮了老闵行,太复杂了按下不表......),那就更是觉得,浦东挺不错的呀。

但是,但是,直到有机会住在徐家汇,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才开始体会到那些为人称道的、或者说老克勒们所喜爱的,上海的气质,究竟是什么。它不在于说,坐几站车就到龙之梦复兴soho新世界,或者附近有没有家乐福吉买盛大润发,这都不重要——而是你沿著一条被树荫遮蔽的小马路慢慢踏过去,看似平平无奇的一个个门面,这家是开了30年、邻里常来帮衬的本帮面馆,那家是网红西餐厅、老板是个法国人,再走几步,哎呀这家关著门,但20:00后就是威士忌爱好者云集的清吧,又拐个弯,看到一家不起眼的书店,陈设非常古板,但前来买书的上音学生说,这里有华东地区最全的古典乐谱。

你把视角放远,发现这一路上都是精致的西式小楼,咦,怎么有个武警岗亭,原来这是一国的领事馆。一路上优衣库格子衬衫瑞士军刀双肩包的码农精英,潇洒遛娃的白人全职太太,拄著拐杖仍要去味香斋吃一口麻酱面小牛汤的老爷爷,穿著高中校服手牵手的学生情侣,形形色色的人交织在一起,但没有一点点的违和。两爿相邻的小店挤在一块,一家卖gelato,一家卖油墩子。但你觉得没毛病,他们本来就属于这里。

这当然不是上海的全部,但这可以说是上海的相当一部分精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不是说你把所有东西㧟到一个mall里面就完事了,而是关乎一条条弄堂,一棵棵梧桐,一座座洋房,等等。

浦东就是把各个区域的功能做得很显著,陆家嘴是极致的办公区,静安寺也比不上;碧云是极致的洋气居住区,古北我不熟,不知道能否比上;金杨新村又是极致的市井区,好吧,杨浦中原或许可以比上。

但是,从邬达克的武康大楼,到红旗飘扬的一大会址,这一路上的风景,浦东好像,拿不出来吧。

这就是我的答案:)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句话一直为曾经的老上海所津津乐道。

终于在近几年,不断有浦西人从逼仄的破房子里拆到浦东后,让我扬眉吐气。

我外公是南市区人,但千里姻缘一线牵,他娶了我的本地外婆。

我们家除了我外公的几个亲戚外,都是本地土著。

反正我印象里听到最多的就:「你们乡下人」

在我14岁之前,还未真正踏足浦西,最多我妈偶尔带我去人广的霓虹少年广场买衣服。

稍微说几件小事吧

从小从饭桌上,偶然大人会讨论到一些市区的事。

就记得我妈年轻时,在杨浦区上班,具体是哪个车间还是纺织厂我记不得了。

她告诉我她每天骑车去上班,偶尔还要睡在宿舍里。

听到最多的就是大妈大姨见她好看,会想给她介绍对象。

「我已经结婚了。」(24岁生下我)

「噢哟,你们乡下人就是结婚早」

我妈心里对这种说法非常不舒服,但年轻面皮薄也没有回怼。

还有一次我外婆带著我去买烤鸭,只是正常妇女买菜的流程,都会精挑细选。

期间我外婆还跟我讲本地话讨论还要不要买半只盐焗鸡。

后面排著的老爷叔就突然和他老伴说:「前面两则乡吾宁,买个鸭子也买不来」

我外婆回过头:「你把你户口簿拿出来看看,到底谁是正宗上海人」

以上都只能算我意识还未真正独立,懵懂期发生的印象比较深的两件事。

真正对我造成一定观念,觉得一部分上海人看不起浦东人的,还是发生在我高中。

我高中考出了浦东,从小身边都是本地小伙伴,家里都是拆迁的,或者私房的。

玩的很近,基本上可能他亲戚的朋友就是我亲戚,都一个村寨的。

我也不懂打扮什么的,只知道要死学习。

进高中班级的第一天,校服未发,我穿著一身绿色TEE...

就觉得周围的眼光都好异样。结果进来的女孩子一个比一个会打扮。

那时候她们已经开始追求一些牌子了,MCM的皮夹子,鞋子都是Adidas,Nike

我从小买鞋子都是浦东老街或者商店里买的,因为脚长得快,我妈很少会特意去买这种牌子运动鞋。

下课放学时,她们还会结伴去喝星巴克,

或许放在现在初中生喝星巴克都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十年前啊,对我冲击不小!

后来吧,也听到一些女同学的讨论,居然会背后说我不洗澡...

还有男生颐指气使地问我:「你会说上海话吗?」

「你这种在我们这里就不算上海人你知道吗」

小时候太傻,为了融入大家的圈子,硬说上海话,结果说的不三不四。

「你说的上海话我听不懂,不知道哪里来的巴子哦」

「浦东那么远啊!你家里有牛放吗?」

说实话,这些事对我产生的影响还算蛮大的...

后来上了大学,和一个男生搞暧昧。

他是浦西的,但是只有一套房子,某次聊天聊到房价

他居然还挺自信地说:「你知道吗,在你们乡下买得起别墅,也买不起我们市区一套房子」

嗯,你就南浦大桥下面的地段(没有黑的意思)

大言不惭地继续说:「不吃不喝一百年,你们也买不起」

真想让他好好清醒一下...

于是我们终结了暧昧关系,目光短浅的男人。

一直到我工作吧,我还是在浦西上班...不解之缘了。

公司的女领导好像第一次见到浦东人,又来问我:「你听得懂上海话吗」

「我们浦西这边都要讲上海话」

「你肯定不晓得的,你住在乡下那么远」

「你也晓得?这是coach呀,我老公买的」

有时我真的笑笑,心里也偶尔阴暗地鄙视...

鄙视什么?

我也讲不清,但是看到女同事谈论起婚姻都要谈房子倒是让我觉得讶异。

因为从小在我眼里,身边亲戚 周围朋友,有三四套房子难道不是正常的吗?

为什么有的浦西人,会一套房子都还要贷款买...

因为女方有房有车,在我们本地是标配基本上,结婚的话酒席还对半出钱。

而我的浦西朋友告诉我,在浦西都是男方来,女方去吃即可。

但以上还不算什么,毕竟除了偶尔几个,其他都是非常好的。

对我造成打击性毁灭的还是我谈过的一个男朋友!

比我大十岁吧,言语里就是看不起本地人的,也不愿意和我用上海话聊天。

理由是怕被我的口音带跑了,但其实我真的除了偶尔几个词会说的不同,

本地话和上海话我还是分得清的好吗!

每次送我回家这类的,会问:今天回乡下咯。

分手理由其中之一居然是告诉我他更喜欢上海女孩...

我说我也是上海女孩,他说在他看来说不来上海话的就不算?

然后我那段时间还蛮自卑的居然?

最后讲下,我热爱上海,热爱上海话,也热爱本地俚语。

我知道姚慕双周柏春,我爱看滑稽戏,爱七十二家房客。

我喜欢吃鲜肉月饼 鲜得来排骨年糕 蝴蝶酥 双酿团。

我对上海的了解不比以上我认识的人少!

上海是海纳百川,不是让你们站在优渥的角度去看不起本地人。


我家是南汇周浦的,我只知道老一辈有一句话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只能说当时浦东的确是不如市区,但是其实也已经有商业体系


93年生上海人,出生在卢湾区,从小对浦东的印象就是郊区,乡下人多(小时候的想法)肯定比不上浦西,因为以前大姨妈住在浦东,所以偶尔会跟著家长去浦东,那时候还是坐轮渡过去。零几年的时候老房子拆迁,听到家里人说可能搬去浦东,当时是惊天霹雳一般,那天夜里想到会搬去浦东还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后来一家人在浦西借房子住了两年多,中间看著上海的房间开始发疯一般的上涨,最后发现在浦西买不了房子了……09年的时候搬去了浦东,买了房子住了下来,到如今,十年了。你问我现在对浦东有什么看法,我想说,上海的未来在这里,我的未来也在这里。喜欢浦东,宽阔的大马路,在市井生活与商业发展之间,她给你留出了一个恰当的空间,这种感觉不知道怎么形容,我只能说,当你从浦西疲惫著回到浦东时,我会有安心的感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