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ext-align:center;">


就我的認識而言,「形而上學」本身是一個很難定義的、並且其含義一直在變化的學科。雖然現代哲學很多流派是反形而上學的,但是究根到底,恐怕它們最終都與形而上學難脫干係。

已經有答友提到了形而上學(matephysics)這個詞的來源:它是排在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後面編輯整理的一系列著作(後物理學),包含了關於如下問題(不限於)的討論:

  • 何為「存在(being as such)」?「存在」是什麼東西?
  • 「實體」與「屬性」
  • 「變化」與「同一性」
  • 因果性與第一因

等等。

這些問題,其實與它的名字很貼切,「後物理學」可以引申為「超越物理之學」,或「元物理學」。

因而在傳統上,形而上學所關注的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本體論。諸如「存在」、「變化」與「不變之物」、「第一因」等等。有人認為,前人對亞里士多德的文獻編輯中,把這些問題放在《物理學》之後,就是為了使人明白,在研究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把「物理學」搞明白 - 物理學是變化之學,而形而上學是變化背後的不變存在和不變規律之學。所以在古代,形而上學基本上可以算是研究本體論、永恆規律和永恆事物的東西。但是似乎沒有人真的把它定義清楚。

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形而上學用靜止不變的眼光看問題」就是來源於此,應該說這是個誤解。因為它並不否認變化,它只是在研究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例如,現代科學中對於科學定律的詮釋雖然已經很多樣化了(包括實在論、反實在論、工具主義、主觀主義等等),但是絕大多數科學家下意識中,仍然會把定律看作這種永恆不變之物。像宇宙學的研究中,我們就把現在總結的物理規律(諸如場方程和量子力學)直接推廣至宇宙誕生之初和宇宙滅亡之日,背後就是「宇宙的定律不隨時間變化」這種邏輯。但是我們能夠說宇宙學以靜止的眼光看待問題嗎?顯然不是的,因為宇宙學就是在研究宇宙的演化。

17世紀開始,形而上學的範圍突然變得更加廣泛包容一些諸如精神物質關係、自由意志、可能性與必然性等問題也都納入形而上學的研究範圍。形而上學漸漸成了一個「筐」,那些無法被列入認識論、邏輯學、科學、價值理論的所有哲學問題,都被裝入這個筐里。(Peter van Inwagen,Meghan Sullivan,斯坦福哲學百科,形而上學詞條),

同時代,經驗主義的興起產生了很多反形而上學的聲音,諸如休謨。這些人很多認為形而上學問題並無意義。在這些影響下,以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撞中,產生了康德主義。從康德開始,人們的哲學發生了一次範式轉換,人們基本上從「存在著什麼」這種問題轉向了「我們可以認識什麼」,而對本體論開始束之高閣。

不過,康德主義本身也包含了形而上學,(諸如物自體)。

後來黑格爾的辯證法號稱「終結了形而上學」。辯證法之於形而上學,如果不嚴謹地說,是用一種「變化的形而上學」來代替「不變的形而上學」。但是它本身發展起來的也是一種形而上學。最著名的如絕對精神、「存在即合理」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學論斷。辯證唯物主義(說實話,我沒有找到馬克思本人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定義,因而並不知道馬克思本人所說的唯物主義到底是否本體論意義的)在談及「物質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或「存在的本源是物質的」的時候,很顯然也是形而上學論斷。

現代的形而上學中,那些反對最初的形而上學概念的,例如否認存在不變事物的、否認外部實在、否認因果論等等,其實也都是屬於形而上學本身的。因為它們都是在研究這些概念並且對這些概念做出判斷。

「the denial of a metaphysical thesis is a metaphysical thesis.」 - Inwagen

並且現代形而上學有著更廣闊的擴展,諸如模態邏輯和模態現實、多重現實、時空觀、宇宙起源、決定論與自由意志、量子詮釋等等。

真正的反形而上學的,不是那些認為形而上學概念不存在的,而是那些把形而上學視作無意義因而否認其合理性的。例如我們所熟知的證偽主義等。最典型的就是維也納圈子,也即是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所有的(非分析)命題都必須可能被實證所驗證,否則這個命題毫無意義:

「The meaning of a statement consists entirely in the predictions it makes about possible experience」

但是我們說,邏輯實證主義的這個核心觀念本身可以被實證驗證嗎?我們能不能做個實驗驗證它有無意義?那麼,如果它正確,那麼它就毫無意義,如果它有意義,就說明它是錯誤的。也就是說這個邏輯實證主義的核心要麼無意義,要麼錯誤。它對這個詰難似乎還不能夠很好地回答。

我可以理解反形而上學的那些觀點,畢竟,無法被我們經驗感知的東西,虛無縹緲的「本體」是很難被討論出子丑寅卯的。但是,我傾向於認為,我們雖然可以不討論它,但是我們卻無法與其摘清關係。

SEP中對反形而上學提了兩種類別:

  • 第一種:認為形而上學問題毫無意義。
  • 第二種:認為形而上學問題有意義,但是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答案。

邏輯實證主義似乎就是第一種。量子力學中的工具主義和哥本哈根學派也是第一種態度。而更加緩和一點的、因而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是第二種。

最後,它和辯證法的關係是什麼?皮一點說,辯證法是一種反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


笛卡爾的疑問關係到了哲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叫作「形而上學」。

我們在學校里學習馬哲的時候,課本給我們的解釋是:「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在課本上,「形而上學」被當成一個貶義詞,說誰是形而上學,那一定是在罵他呢。


課本上這樣講不夠厚道。你聽說過哪個學科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就宣稱:我們這個學科就是立志要孤立、片面、僵化地研究問題 ?? 那我們不就是吃飽了撐的嘛。


課本里給形而上學下定義,就好像學校里調皮的孩子專拿別人的缺點起外號一樣。明明人家也是一個健康、正常的孩子,但外號就叫成了「愛哭鬼」「小胖墩兒」。我們課本給形而上學找的這個缺點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這麼成天叫人家也不合適呀。


西方哲學中形而上學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呢?


「形而上學」這個詞英文是 metaphysics,它的來歷是這樣的:話說回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寫過很多的著作,從哲學到物理學,涉及了很多學科。


但是那個時候沒有現代學術界「哲學」「物理學」這樣的分科。亞里士多德是寫痛快了,想研究什麼就寫什麼,可給整理他書籍的後人犯愁了。這麼一大堆包羅萬象的著作,該怎麼分類、命名呢?


一個叫安德羅尼柯的人想了一個好辦法。他用「研究有形體的事物」和「研究沒有形體的事物」,把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兩大類。


前一類著作編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學》。後一類作品,也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作品,也編在一起,放在《物理學》的後面。當時沒有合適的名字稱呼它們,安德羅尼柯一看怎麼辦呢,就給起了一個名叫 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學之後」。


安德羅尼柯起這個 metaphysics


的原本目的,應該是他沒有現成的辭彙可用,於是就說這部分著作是「編排在《物理學》之後的內容」。但這個詞的含義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學之後的學問」。也就是說,形而上學研究的是那些高於物理學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學問。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林欣浩

讀客出版社

¥10.21 會員免費


用一般的話來說:

1.形而上

「形而上」是從日本(日本人首先翻譯西方哲學著作)那邊傳過來的,命名出自易經。形而上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如果以「形而上者謂之道」來進行理解,可以把形而上類比於老子的道,也正是因為這個理由,一些研究者聲稱老子發現了形而上。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翻譯有多種,「物理學之後」,「物理學背後」,「超物理」(都是翻譯的,畢竟是古希臘文,阿拉伯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聯想起一位古希臘哲學家的瘋狂舉動,為了研究「哲學」,他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因為雙眼所見並不能帶來智慧。可以按照一般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物理學的背後」,但背後所指是什麼,後來就一直在發展。「邏各斯」是起先很著名的概念,在這裡,這個背後就指就是「邏各斯」。

自古希臘,到經院哲學,到笛卡爾開啟的現代哲學,這後面的形而上,大家太多,沒能力說。但後面的培根所開啟的經驗主義,對以形而上為基礎的唯理派產生了很大的衝擊,至尼采對形而上的批判,非理性也成為一個哲學的主題。

2.辯證法

起初的「辯證法」就是對話,柏拉圖的著作都是這種對話,後面的哲學家模仿了柏拉圖,也以對話的形式進行寫作,只不過柏拉圖是與別人對話,後來的哲學家是自我對話。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辯證法就是這個意思。但柏拉圖式的辯證法追求形而上,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就討厭這點,最後還要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老馬的辯證法是從黑格爾那裡學來的,黑格爾是從古希臘的思想中「學」來的,不同於上面的辯證法。萬物自我否定與對立統一就是大而化之的說法。但跟相對主義完全不同,相對主義是對標準的否認,辯證法是對自身的否定,凡是以辯證法去否認他人觀點的「辯證法」,難以說是老黑的辯證法,甚至都不是柏拉圖式的辯證法,多數情況下只是觀點跟立場的衝突。

個人的看法,辯證法依然以形而上為基礎,或者也可以算是形而上的一部分。


簡單的說,我們假設一物體運動加速度a=100(手機編輯,單位我不寫了),那麼,經過4百萬秒的加速之後,該物體的速度是光速的1.3倍。——這叫作「形而上學」。

反過來,認為物體不可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加速度永遠加速下去,則稱為「辯證法」。

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對立,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議題里才有意義。

換句話說,不是某一種研究方式、某一種哲學思考,是「形而上學」的;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所涉及的議題,採取一種特定的研究方式或者思維方式,必然導致「形而上學」式的錯誤。

同時,並不是每一個自稱研究馬克思的都能固守於馬克思的基本議題,從而導致「反形而上學」的結論很多時候並不合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