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高藝術品欣賞水平,比如瞭解了名畫背後的故事,這個畫家生平等,可我還是不能代入其中,看名畫,還是僅限於,覺得好看和不好看,什麼從畫裏看出畫家的悲傷痛苦,畫中少女的彷徨無助,我真的看不出來。類似於,給了我標準答案,我也沒弄明白這題啥意思。

舉個例子,比如我高考語文古詩鑒賞,我知道題目套路,能拿滿分,什麼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可僅僅是懂套路會做題,我自己從詩中沒感受到。

所以懂藝術鑒賞的大師,真的能從畫裏,曲子裏,看到聽到故事,感受到作者的感情,那麼神奇嗎?他們和我這種人看到的,真的不同嗎?

PS:我是個敏感的人,生活中誰高興不高興是不是想離開不耐煩等我都能敏銳察覺到,可對畫,我卻沒有這個能力。


看畫著重背後的故事和畫家的表達,和看電影只看劇情一樣,得到的看到的都只是管中窺豹。

觀看方式錯了,對你的藝術修養提高毫無用處。

要學會看畫,很簡單,你自己買顏料,自己去畫,把顏料用刮刀刷子堆上畫布,盡量做筆觸。然後用高清相機拍一張照片,原畫幅列印,把你的畫和列印品放一起看。列印的畫比原畫少的東西纔是看畫的重點。(看題主描述其實題主本來會看畫,但被藝術學寫書的這幫人弄擰巴了)

用同樣的方式你還可以學會看電影,先自己拍一個短片,再看好的大師的作品那種感覺有點像讀高考滿分作文和魯迅作品海明威作品的區別。一般人拍短片不會開鏡頭玩笑,鏡頭裡面沒有設計,而好的短片都有這種鏡頭玩笑和設計。


其實我覺得自己喜歡就好,大俗即大雅,我覺得藝術沒有既定的標準,而且個人喜好也會隨著時間推移年齡增長而改變。我可能聽音樂會會睡著,看見名畫也只會發獃,但我泥人捏的不錯,口哨吹得賊響,不也挺好的麼【微笑】


千萬不要以為「好」字很普通,那是最重要的第一印象。

畫最重要的是好看,音樂最重要的是好聽,這就像喫菜一樣,最重要的是好喫,難喫的菜不會因為專業講解而變得好喫。

用靳先生的話說,就是「藝術是很殘忍的,畫好不好,一秒鐘就能判斷,不論你畫了一天還是一年」。

但是藝術的評價也不像喫菜那樣單純,那樣感性,個人的喜好也並非專業和準確,因為藝術本是高級的事物,是理性升華之後的感性,這樣的感覺才會更準確,更深刻,更有說服力。

切忌由於本來不喜歡一件作品,但由於專業講解而被迫讓自己去喜歡,那是很可憐的。(經典、傳統的作品除外)


謝邀

作為同時學美術和音樂還學管理的人,我非常真切的知道,看到一件作品隨口能叨叨出個一二三的能力,其實都是過去大量的閱讀、欣賞、練習、學習換來的。

其實這就是整個思維的過程,你想學會欣賞並能說出個一二三來,那就是思維的處理和輸出兩個環節:思考和表達。但是在輸入環節沒有做好的前提下,輸出是很困難的。輸入環節無非就是多聽、多看,在自己的大腦中建立基本的資料庫。然後你纔可能用你的三觀(也就是你的演算法)去處理你資料庫裏的信息。然後進行計算(藝術思考/欣賞),最後得出結果(說出個一二三)。

很多人去學所謂的藝術思維,學習怎麼欣賞,都是在想辦法優化自己大腦的演算法,想讓自己的思維過程更準確更效率,但是他們根本不在自己的大腦中建立資料庫,那些那麼多演算法有什麼用呢?

其實欣賞藝術很簡單,就是多看、多聽,因為人是天生智能的,而不是人工智慧,我們自己就會思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特殊需求(例如馬上要和一個喜歡青綠山水的老闆談生意,你必須現學現用這種情況),僅僅為了個人的提高而接觸藝術作品,你一邊接收新信息(看、聽),一邊想(只用你現有的知識去思考),就能有初步的結論。然後接收更多附加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年代、作者的經歷等,然後結合之前的結論,繼續思考。循環往複,你的演算法就會自我優化了,這就是人類天生智能的好處。整個過程也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以後你跟別人說著一二三頭頭是道的時候,你也會教他你的思考方式,但是他學了以後對他自己沒有任何改變,因為他還沒有同步你腦中的資料庫。

所以我一向認為藝術欣賞裏沒有專業的知識,只有更專業(更詳細、更準確)的資料庫(你的大腦)和長期與這類藝術信息相匹配的優化過的演算法(你現階段的思維),無關他人,他人也無關你,認真對待自己的大腦,人人皆可一二三。


你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當然欣賞不了哦,就像你不學習基礎數學怎麼能看得懂高等數學呢


不如想一個問題,為什麼你非要欣賞名畫名曲?

安妮寶貝的書我看不下去,但她有句話我很欣賞:我只喜歡那些我真正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應該喜歡的。


我們眼中的名畫名曲基本上知識 畫 和曲,熱愛的人會想的很多,對作品膚淺瞭解的程度,便開始過度解讀。

大師們分兩種,一種季度熱愛狂熱,每幅畫每首曲子都像解剖一樣的去了解。另一種,則是不屑一顧。

你覺得好看就好看,好聽就好聽

堅持自己觀點難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