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處有很多。比如會養成強毅、灑落、堅忍的人格,還會變聰明。弊處是會剛愎自用,會凌空韜虛這些的。


簡單寫幾點供大傢伙拍磚,感興趣的人多了再詳細論述。

好處:1.對極端的朱子理學進行了糾偏,打破了權威迷信,為一眾儒生重返智慧山巔搭了個梯子;2.肯定人的慾望,為人們擺脫禮教枷鎖提供了理論指導;3.心學著作中充滿了辯證式思維,是人類古代歷史中非常優秀的哲學精華,學習後使人更加理想;4.陽明先生的認知水平非常高,對人情事物洞悉本質,令人豁然開朗;

缺點:1.理論體系邏輯性較模糊,缺乏數學上的支持,難以量化表述;2.對人慾無差別肯定,導致陽明學門徒幹起壞事來也沒有底線;

今人眼光看古人,總能挑到刺,一家之言,不喜勿噴-_-


陽明心學的好處是讓你恢復耳聰目明的狀態,恢復真正的認知,即所謂「致良知」。

弊處是得拋掉所有的成見,即「已有的認知」。並且需時時在事上磨練。你從此需只要求自己,對外沒有要求。對外的一切僅僅是一種行為或手段。而非意氣用事。

當然,這利弊是建立在「我」是一個渾渾噩噩,卻尚有良知的人的前提下,纔能有這種判斷。

也就是說利弊是有立場之後,纔有的判斷。

「我」假如是一個立志要拋棄這種焦慮渾噩狀態的人,利弊又會是另一種判斷——也就是說,利弊或者善惡之分,是要先認清自己的。

在陽明心學的語境下,如果「我」立志就是要存人慾,好色一心在好色上,好貨一心在好貨上,不顧客觀原理,如果沒有滿足我的慾望,就泄憤於人,認為客觀世界都是要為我的人慾服務的。那會是另一種立場下的利弊認知。

如果立志是要存天理,滅人慾,要恢復自己身體聰明的本性。雖然有主觀期望存在,但是時時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時調整自己的行為。這種立場下,利弊又是另一種認知與判斷。

  • 「有善有惡意之動」

有利弊之分,就已經是意氣用事,此時應該明覺精察,這意氣之見,是否符合良知?

  • 先生曰:「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你看,王陽明把堯舜桀紂相提並論,認為桀紂也是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被人認同的,只是不能致自己的良知,常常被人慾的底層邏輯阻礙,耳未聽,便存著聲的認識,自然沉溺聲樂,眼未見,就存著美色,頭腦自然縱慾好色。心體未明,就回憶著「馳騁田獵」的發狂遊戲,如何能靜心做事?所以他們做不成堯舜事業。

講利弊,就得講志向,講志向,纔能有立場。

人的良知絕對知道自己的志向。

  • 「知善知惡是良知」

但意氣一動,難免被成見阻塞了原本的耳聰目明。因此就會有另一套利弊的認識。

  • 「為善去惡是格物」

不知道題主問的是良知層面的利弊?還是人慾層面的利弊?這必須弄清楚,否則就毫無探討的必要,只是講話,患得患失,焦慮疑惑,一時一個立場,一時一個利弊說法。不會有答案的。這樣知行不僅不能合一,以至於老死仍然渾渾噩噩。


人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物質軀體的誕生,是個人無法選擇的;第二次是精神生命的覺醒,由心統率身,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心學的好處就是,幫助你覺醒。

如果把握不好的話,可能會陷入孤僻,或淪為狂徒。


懂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好與壞只是相對的,一弟子在除去花間雜草時,有感而問:為何天地間的善難以培養,惡難以剷除?王陽明答:天地萬物,就像花草一樣,哪有善惡區別呢?你想要賞花,就認為花是善的,草是惡的;若到要用草時,又認為草是善的了。(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


是真正的利益人心的一門學問!讓我受益匪淺!沒有任何弊處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禮記·學記》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弊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德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弊,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心學在道德的領域做到了一個極致,但是卻也因此忽視對自然界的探索,對知識的學習。把學的範圍限制到了一個很小的圈圈裡面,其實對道德的踐行和對自然知識的探索應該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就拿孟子先生立論的惻隱之心,看見小孩子掉到井裡面了,每個人都會想去救,這就是性本善的表現。我現在稍微改一下這個例子,看下小孩掉到河裡面了,要不要下去救?不救,惻隱之心是不是會不忍。救,你要會游泳吧,要不然把自己也搭進去了。那這個學游泳是不是要練習?如果平時不學游泳,你再存天理還是救不了這個小孩。

所以學記裡面就說,只有個善心,不能動眾。君子要教化百姓,自己一定要有學。你事君,不學,就光在心上用力,行嗎?這就是心學的壞處。

荀子先生講的很清楚,你本來能走路但是走的很慢,假借馬車的力量就可以跑得很快很遠,你不能渡河,假借船的力量就可以渡過去。學這個詞的範圍無比弘大,沒有上限。孟子和陽明先生為了強調道德修養,把學解的小了,這就是心學,乃至宋後的華夏文明的一個很大的弊病。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不可能說不重視科技了。而道德修養這個東西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也需要精神來匹配。還是那句話,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沒有弊處,只有好處。

任何一門學問,都會包含一定的合理成分,總會開闊你的視野,增強你的思維。

至於鑽進了牛角尖,把這門學問裏的一些錯誤結論當成真理,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畢竟,沒人拿槍逼著你非信奉它不是?


看個人的悟性了


斜眼 心學是什麼我到現在還是模糊,我讀完以後我學到的就是實事求是和律己(可能我看不懂)心學有壞處嗎?我不知道!但是參考明首輔徐階我想到的就是腹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