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神話人物(伏羲 夸父 精衛等等)是怎麼命名的?有什麼寓意嗎?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這些應該都是後人的稱謂,不是當時的名字。神話源於真實歷史,尚無史書留檔之前的口述歷史,所以時間越久,走形的越厲害。

女媧原型是上古一個母系部落,圖騰是蛙。上古時期的黃河流域溫暖潮濕,濕地為主,蛙多,在母系社會時期人口數量是一個部落強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有生育崇拜。蛙的繁殖能力極佳,被拜為圖騰不奇怪。而私以為「女」這個字誕生要比「男」字早的多,早在採集狩獵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了,而「男」字在農耕時期才出現。男性也是在農耕文明時期推翻了女性政權(因為農耕需要大量勞力耕種和守護,也導致戰爭頻發,因此男性地位空前提升)。

女媧傳說主要有補天和造人兩個。

補天故事原型是補歷,農耕早期先民靠觀測太陽東升西落和月亮的周期變化來判斷時間,得出一個月30天(月亮盈缺變化一次的時間),一年12個月(一年盈缺變化12次)這樣的規律(比原先觀察候鳥要精準的多)但曆法仍然不準確,一年只有360天,連續使用幾年誤差就會越來越大,女媧族經過不斷觀測校對(在每年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觀測太陽角度),然後在年末將不足的天數補齊,所以補的那幾天就叫過年。所以有「蒼天補,四極正」的說法,四極不是東南西北,更不是烏龜的四條腿,而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特殊的時間點。

而造人的故事,私以為原型應該是一次大型部落兼并,母系部落傳承是樹枝式的,「姓」這個字就來源於那個時期(姓分開是「女生」,你姓什麼,就代表你是哪個媽生的,也代表你的部落從哪個部落分支出來的),早期遊獵採集社會,部落根據季節變化不斷遷徙,一個部落無法容納和管理太多人,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獨立出去形成新的部落,新部落和舊部落有傳承和從屬關係,有點像後來的大家族的各種分支旁系(遇到大事,比如大型圍獵什麼的還能聯個手)。後來進入農耕社會生產力大幅提升,刀耕火種也需要大量土地(種完一次就要換地方),和更多的勞動力。所以就出現了大型部落兼并。女媧造人故事裡有提到精雕細琢的人和鞭子隨意抽出來的人,這個細節可以對應「黎民百姓」這個詞的起源,「百姓」指從同一個祖先樹式傳承下來的所有部落,「黎民」指的是後來被兼并進來的九黎族,也就是蚩尤被打敗後兼并進來那一族,文化不同,兼并之後自然有親疏遠近,地位懸殊。

P.S.從女媧造人故事幾乎可以確定女媧族應該就是華夏民族真正的祖先,但奇怪的是女媧後人銷聲匿跡,女媧的神話故事也被一再降格扭曲(更早期的神話里是女媧開天闢地,盤古是從其他民族一個盤子狗的神話移花接木過來的,女媧還被配了一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伏羲,成了對偶神),部落兼并的歷史裡卻留下的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這其中應該隱藏了一段被掩埋的兩性戰爭。

再另外說下夸父,夸父也是一個部落,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我不清楚,但夸父追日的歷史原型包含兩個事件。一是追日,二是渴死。追日自然不是真的追著太陽跑,而是這個族發明了最早的日晷。山海經說的夸父追日景,實際上是夸父追日影,夸父族通過觀測太陽的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將一天中從日出到日落的時間分為十等份,也就是最早的時鐘。早期日晷並不是後來常見的12等份(可以去搜索現今出土的最早的日晷,托克托日晷)。後來神話里所謂天上有十個太陽,也是源於這個一日十分法。

而夸父渴死這事,應該和4000年前一次巨大的氣候災難有關,當時爆發了巨大幹旱(去研究下考古資料便知,包括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中國所有史前文明幾乎都在同一時間戛然而止)發明日晷的夸父族自然對天象和地理有著更多於其他民族的認知,因此他們根據自己的判斷(私以為有可能是根據候鳥遷徙路線去找)走上了尋找水源的遷徙之路。但所到之處河流湖泊全部枯竭,最後在遷徙過程中全族滅亡。(心疼,這應該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民族,如果他們成功了,世界上可能會有另個出埃及記)


不主知道就是一個名字,不要在意細節


女媧是華夏民族比較早的創世神話之一中的創世神。

對,你沒看錯就是創世神,可能有其他的小夥伴看到這裡很疑惑,創世神不應該是盤古么?

據可靠史料記載盤古是三國時期被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所信仰的神,而且還是一個拼合的神,盤古通盤瓠,這裡暫且不提。

女媧的誕生,跟母系社會密不可分,女媧是早期部落時期的鑽石崇拜,媧字的右半部分很大可能性是當時的部落圖騰,再加上女字,就成了。

再講回女媧創世,女媧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才造人。有沒有覺著很像聖經耶和華創世?早期的神話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世界各地都有相似的傳說。而女媧也是傳說中的風神,風化萬物,她的血肉化作了山川河流。看吧,和盤古的神話很相似,所以說盤古其實一位被人為創造出來的神靈,而女媧才是自然而然誕生的自然神。


女媧者,又稱媧皇、女陰,與伏羲一起被後世尊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女神,主要成是造物造人與補天救世。根據其影響與貢獻,將此列為史前人物第三位。

一、 女媧身份的歷史變遷

1、 華胥部落首領

史料記載,女媧和伏羲為華胥氏所生,而華胥氏是上古時代著名的母系氏族傑出首領。他們生活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晚期,正常推理女媧在華胥古國的真實地位要高於伏羲,只是在經歷了男權至上的漫長封建社會以後,世人把女媧的地位降到與伏羲相同甚至低於伏羲。在封神世界裡,女媧被認為是妖類始祖,號稱妖皇。

2、 伏羲氏政權的皇后

女媧與伏羲結合以後,伴隨著部落基本制度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伏羲稱為華夏部落的首領,女媧的身份也有部落首領變成了部落皇后。《世本.姓氏篇》:「女氏,天皇封姊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其後為女氏。」

3、女媧氏政權的女皇

伏羲去世後,女媧成為華夏部落聯盟的女皇,繼續實行伏羲制定的政策,由於她的出色管理,部落實力進一步爭強,被稱為「女皇之治」,為其孫-黃帝統一其他部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女媧造人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寓意

「女媧造人」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東漢的《風俗通義》中,已為我們熟知,不再重述。女媧生活的時代,為母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之間戰爭頻繁,加上武器、工具落後,戰爭的失敗完全取決於人口的多少,所以部落希望本族的女性大量生育以避免被其他部落滅亡。史學家說,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的本質區別在於母系氏族社會以「人口生產」為,父系氏族社會以「物資生產」為主。《說文解字》:媧是「呱」的通意字,用蛙聲寓意繁殖能力超強的偉大母親。「女媧造人造物」,是中華民族給自己種族的來源找個可愛的理由以外,更多的體現了原始部落的生殖崇拜。歷史記載,女媧治世的時候專門在每年的春暖花開之時舉辦「春社」來促進青年男女的快速結合。因此在封神世界裡,女媧又被視為「繁殖之神」。

三、 女媧補天實際上是治水

「女媧補天」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列子.湯問》中,「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華夏部落以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水為中心向外延伸發展,以農耕為主水患是最大的「天災」,治理水患是每一任部落首領的最重要職責。文中:「積蘆灰以止淫水」就是指的治理水患。唐李白著名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也可以側面證明,人類把黃河泛濫看成「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的景象。

總之,拋開神話傳說不論,女媧作為人的形象,領導華夏部落戰勝水患、發展農耕以及繁衍人口方面所做出的偉大貢獻,仍舊無愧華夏始祖之稱。


那要不叫男媧?


百度 都能知道的問題 何必在這裡問來問去! 看看易中天寫的 《祖先》 裡面寫的很清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