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非伏羲,伏羲被王莽用於政治將其與太昊合併,成為青帝,進而太昊這個先祖神與龍神的屬性被混進伏羲身上,而且太昊一開始就是魯國旁邊的一些小國的先祖神,後來陰陽家創造五帝系統,將青帝與太昊合併,太昊是為龍師,這裡的師便是神。

《左傳·昭公十七年》:「 大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涉及信仰太昊的有四,但其中的任國也是信黃帝的,這點存在爭議: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

太昊一開始就是一些小國祭祀的天帝,如下太皓是天的用法:

《後漢書 李賢注》 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 以安黎元,則太皓悅和,雷聲乃發。太皓,天也。

龍的傳人的內涵一開始就是圍繞伏羲太昊不分的基礎說事,聞一多大量編造歷史稱過去漢族信仰龍為主流,但從考據看,商代的龍神連角,手都沒有,那麼假設所謂的上古時圖騰合併說就無法成立,圖騰合併說破產,如果龍崇拜就是過去漢族大量崇拜的,又何等神聖與如此重要,那麼不可能會只有太昊這麼一個原型為龍崇拜的帝神,而且有記載原為戰國3.4個小氏族信仰的神靈,這恐怕無法稱呼為最古的華夏先祖,加之女媧造人,更是漢代的貴族為了統治下層人編造出來的。

漢族的先祖崇拜是非常早就佔據主流市場的,那麼古代漢族認為自己當然是先祖神一代代生下我的,什麼用土創造人的說法純粹是邪說了,希臘人民的神話中,儘管也有用什麼創造人的神話,但依舊是認為自己是宙斯的子女,是海格力斯的子孫,這些XX材料創造人的神話被血緣神話打爆。(而女媧造人的神話是創造永恆貴族,賤民的,如此不和諧之事迹)

鳳」的古體字與鳳同,這是目前太暤信仰的原生態問題,但資料上不可考,倒也可能太昊是龍與鳳崇拜為原型的神。

漢代時劉歆的《世經》同時又把太昊和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的伏羲氏合而為一,也是最早將太昊與伏羲合併的文獻。

如此寫著:「太昊帝,……首德始於木,……作罔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即伏羲氏)」

而漢代緯書中與《帝王世紀》可以看得出,古人發覺這少典是地名,所以神化這個地名成一個「地祗」是黃帝的母親,如漢代的《列子》中,這是華胥一詞首見之文,其中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也是地名,到後世神化成女人,扮演著大人的黃帝游過此地而留下腳印,只是黃帝變形模糊,變形替換成所謂的青帝靈威仰,華胥生伏羲與女媧也是如上述一樣,伏羲女媧由是地名的神化成女人而生下來,都是晉代產物,而戰國時代的《楚帛書》中伏羲自是顓頊後的神。

皓,暤與昊的問題,太昊本寫為太暤或太皓,在後世才寫為太昊,

差距非常的大,前二者只指白色,後者有大,太陽的意思,儘管皓也修詞用於太陽,但也用於月亮上。

……………………日月光用法引2處…………………………

《古詩紀》 .. 防風清扇,雲氣四除,皓皓亮月,麗於髙隅。

《御定佩文韻府》……南山皓 :熲光也,疏:皓者亦日光也】

………………………用於白色的用法………………………

1:《五音集韻》皓【皓皓絜白也】

2:《待軒詩記》白石皓皓。

3:《增修校正押韻釋疑》 皓【釋白也又本韻唐書告浩者易汚亦白 ... 屈原傳安能以皓皓之白。

4:《初學記》蛾眉皓齒

5:《古今通韻》月出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6:《毛詩正義》揚之水,白石皓皓。皓皓,潔白也。

7:《孔北海集》懍懍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懍懍言勁烈如秋霜也。皓皓言堅貞如白玉也。

8:《集韻》暭【文暭旰也亦姓】顥皓皜皥暠防:文白貌,引楚詞:天白顥顥,商山四顥白首人也,或作皓皜皥暠防浩澔:【文澆也,引虞書:洪水浩浩或從皓】

9:《文選》……安能以皓皓之白,皓皓,猶皎皎也。

10:《自怡集》……秋暑退兮涼風生,日皓皓兮雲冥冥。

11:《七修類稿》 卷五天地類.. 衡云:金乃白帝之子,總有十三名,曰太皞、曰梁星,以其位西也。

12:《開元占經》太白.引吳龔《天官星占》曰:「太一位在西方,白帝之子,大將之象,一名天相;一名大臣;一名太皓。」

13:《事類賦》 . 其氣皓,春秋元命苞曰:霜以殺木……皚然皓白【説文曰:皚霜雪之白帽【廣志曰:雲南郡四五月猶積雪皓然代郡隂山五月猶宿雪八月末復雪】

14:《曹子建集》 ..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15:《漢房中歌》:西顥沆碭韋昭曰:西顥西方少曍也……曍,昊,顥義同者,不得重用,如昊天,曍曍顥音義異者,非又與晧同明也,旰也,曜也。顥:大也,又天邊氣,X説文:白貌:楚辭天白。顥顥又南山四顥,謂白首人也,今或作皓,皓:【同上又見下】

16:《文選祥注》善引項岱注「皓,白也,如天之氣皓然」,是善作「皓」不作「浩」甚明。其五臣作「浩」,袁、茶陵二本所載良注云「浩然自放逸」,其證也。各本所見,皆以之亂善而失著校語,非。又善所引孟子二「浩」字,亦當作「皓」,乃與項岱注為相應。蓋孟子別本如此,故雪賦「縱心皓然」,亦引之以為注也。顏注漢書字作「浩」,與五臣合,與善不合,乃異本之難以相證者。凡異本之例,如上文「風颮」,「颮」字於顏則為「揚」字,是為明徵矣。

如下其他引用:

《孝經緯.鉤命決》「華胥履跡,怪生皇羲」宋均注:「跡,靈威仰之跡也。」

《春秋緯.元命苞》:「蒼神精感姜嫄而生,卦之得震,故周蒼代商。」

《易緯.乾鑿度》鄭玄注:「伏羲、文王,皆蒼精也。

《易·繫辭》曰:「『《易》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

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引用專家「常金倉」:然而到秦漢之際共工的時代在方士著作中不斷向前推移如《呂氏春秋盪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好像共工氏成了略晚於黃炎的人物。到《沿南子》這種傾問更加明朗,《原道訓》:「昔共工與高辛爭為帝」,《兵略訓》:「顓現嘗與共工爭矣」,《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項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析.地維絕,大傾西北,故口月星辰移肯: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裡因共工、顓項爭帝導致大崩地裂應該就是《覽冥訓》伏羲命女媧補大洪水的原因,只是《覽冥》的故事時代義出顓頊而提前。

共工用滅。其在有虞,,,,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細審這段文字,共工失敗在先,鯀之失敗在後,其事必在堯舜之世。戰國諸子亦作如是理解:

在《堯典》里禹功而告成是繼共工與鯀的失敗出現的,在《淮南子》伏戲女媧的功績也是以共工為害天下為背錄的,由於共工時代的不所前移.竟然個故事撕裂為二似乎各不相關了:《淮南子》21篇雜出於方士和儒生之手。而關於共工的時代全書斷難統一,如《本經訓》就說「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仍然是傳者的論調。

然而到秦漢之際,共工的時代在方士著作中不斷向前推移,如《呂氏春秋盪兵》「黃炎故月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好像共工氏成了略身於黃炎的人物:到《准南》這種傾向更加明朗,原道訓》「昔共工與高辛爭為帝」《兵略訓》:「嘗與共工爭矣」,《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這裡因共工、顓項爭帝導致天崩地裂應該就是《覽冥訓)伏義命女媧補天止水的原因,只是《覺復》的故事時代又出顓頊而提前到伏義時代罷了。

推一個漢族神話反派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632651/answer/857243488


首先,龍的傳人是近現代搞出來的理論,拼湊個龍圖騰啥的。

其次,言伏羲女媧蛇身是漢朝產物。見王逸《楚辭·天問》: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東漢王逸註:「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

再者,說二人是夫婦的,如果是傳世文獻,大概最早是唐代李冗寫的《獨異志》。

昔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崙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

但更早的是敦煌出土的遺書《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有學者認為是魏晉六朝所作。

伏羲女媧因為父母而生,為遭水災,人民死盡,兄妹二人,依龍上天,得存其命。見天下荒亂,惟金崗天神教言可行陰陽,遂相羞恥,即入昆崙山藏身,伏羲在左巡行,女媧在右巡行,契許相逢則為夫婦,天遣和合,亦爾相知。伏羲用樹葉覆面,女媧用蘆花遮面,共為夫妻。


全民族的【龍的傳人】是最近30多年才出現的概念,在中國古代,龍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只是皇族象徵和傑出人士的比喻,我等平民是不配這個稱呼的


為什麼神話傳說中,人類祖先伏羲和女媧都是蛇,而作為後代的華夏族群卻叫做「龍的傳人」?

中國人現在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與伏羲、女媧的形象關係其實並不大,伏羲、女媧的形象是在神話的不斷發展中衍生出來的。那我們為什麼把自己叫做「龍的傳人」呢?由於年代久遠,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也眾說紛紜。目前認可程度較高的是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的「氏族圖騰兼并說」。

▲《伏羲考》作者: 聞一多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

書中指出,在遠古時期各個部落有不同的圖騰,有的是鹿,有的是蛇,有的是虎,後來有人(伏羲或黃帝,說法不一)統一了眾多部落,將各族圖騰合併,逐漸演化出了龍的圖騰。河南仰韶文化中出土的龍雕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這就是當時人們嚮往龍的證明。後來關於龍的神話傳說愈加完整,龍逐漸可以呼風喚雨、掌控陰陽,甚至可以直接代表「天」,成為中國古代權力的代表,古代皇帝也常自稱「真龍天子」來表明自己天賦權力,這種宣傳更加讓龍的威嚴形象深入人心。所以說,「龍的傳人」這種說法是氏族圖騰演化而來的,並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

那麼伏羲、女媧的形象又是如何演變,為什麼說「龍的傳人」與伏羲、女媧的形象關係並不大?

關於女媧的形象,一直都爭議頗多,畢竟女媧在我們現在看到的神話中佔據頗為重要的位置,既是補天救世的女神,又是造人的祖先。最早關於女媧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山海經》,書里講到:「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意思是女媧死去化成了十個神人,這裡可以看出,女媧是早期中國某個部落的象徵。後來《楚辭·問天》中曾點明女媧人首蛇身的模樣,寫道:「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伏羲與女蝸「人首蛇身」畫像

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義》中賦予了女媧造人的神話,這個時候的女媧是完整的人身。宋代的羅泌在《路史·後記二》中則提到過女媧能夠保佑姻緣和子嗣。

塗殷康在《蛙神話源流》一文中則認為,女媧氏是以蛙為圖騰的氏族在傳說上的祖先,我們稱之為女媧氏族。

按照《說文》的詮釋,塗殷康指出,媧音同蛙,女媧是某部落的蛙女神。也就是說,女媧在這裡的形象是青蛙的形象。後來在馬家窯文化中出土的陶器上的蛙形人像,似乎印證了這一點。由此可以說明,女媧在神話中的形象並非一直都是蛇,甚至也不一直都是人類的祖先。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伏羲的形象也是如此,對伏羲的記載,大約最早出現在《周易·繫辭》中;而古史中對伏羲的記載最早是戰國時期的《莊子》,不過《莊子》一書中對伏羲身份記載較為混亂,或人或神,前後稱呼都不相同。這或許是因為伏羲的神話傳說成形較晚,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倒是越往後對伏羲的記載越清楚。即便在後來,對於伏羲的形象也是各有各的看法,在《列子·黃帝篇》中講述伏羲的形象說:「庖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宋代羅泌的《 路史·後紀》則說伏羲是龍身,《帝王世紀》才提出伏羲是蛇身人首。

此外,在伏羲出現的《周易·繫辭》中女媧並未出現,女媧最初出現的古籍中也沒有對伏羲的記載,甚至到漢代,二者的關係還是很微弱的。

所以,女媧和伏羲是人類祖這一傳說,是後來才有的,它和「龍的傳人」的說法並行,不能混為一談。

有點常識嗎?女媧和伏羲都是蛇?


誰告訴你是蛇的,看電視看多了吧


龍圖騰源於 對 蒼龍七宿 (青龍白虎里的青龍)的崇拜。

另外,女媧伏羲是龍身,不是蛇身。伏羲,亦稱 龍師。


伏羲是蛇 女媧不是 女媧是蛤

-1


誰告訴你,女媧真的是蛇這種冷血動物?

《帝王世紀》曰:禹始納塗山氏女,曰女媧,合婚於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為攸女。故《連山易》曰:"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啟是也。

《續漢書·郡國志》曰:成紀,古帝庖犧氏所生之地。

《河圖著命》曰:修紀見流星,意感,生帝文命,我禹興。

龍就是蛇,蛇就是龍。


龍的傳人那都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了,至於為什麼叫龍的傳人,並且反響還這麼大,那我說不上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