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做戲劇<<牡丹亭>>,他當時是只寫了詞還是連曲調旋律一塊編了?湯顯祖寫這部戲的初衷是希望用崑曲來表現嗎?湯顯祖會作曲嗎?如果不會,我們現在聽到的崑曲<<牡丹亭>>曲牌的旋律是誰編的呢?

還有一直不大懂關於崑曲里曲牌的問題,崑曲和其他的戲曲如京劇不同,京劇是板腔體,崑曲是曲牌體。所以導致了演員的習曲方式不同,那這個"不同"到底是怎麼個不同呢?演員記憶崑曲的旋律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呢?同樣的曲牌其實在不同的戲裡,旋律並不相同,那麼究竟音樂上的共同之處在哪裡呢?是不是說和弦走向一樣?這裡主要想知道在旋律方面的共通點。


現在在傳的一般都是清代葉堂重新打譜的牡丹亭,湯顯祖對曲律並不是十分在行,而且牡丹亭最初也並非為崑曲量身定製。後一個問題有點長,後面再答。


前面幾位說得比較清楚了,湯顯祖是按曲牌填詞,同一曲牌則可以用不同的聲腔來唱。(估計當時《牡丹亭》肯定還用湯老家江西的弋陽腔唱。)聽蘇州大學周秦老師講,據歷史資料,湯對聲腔應該不是很在行。《牡丹亭》傳到蘇州的時候,還因為格律不正不適合崑曲演唱,而被沈璟改了詞。結果湯知道以後,非常憤怒,責令不能改他的詞(即「沈湯之爭」)。但《牡丹亭》的詞實在是太好了,後來的打譜者就通過拼湊的方法,找到適合每個詞句的曲律。今天我們聽到的崑曲《牡丹亭》就是葉堂匯總定稿的。

湯顯祖《牡丹亭》文本本身可以看成並不專主某一具體聲腔。王正來《關於崑曲音樂的曲腔關係問題》:「至於錢南楊、徐朔方有關《牡丹亭》為『崑腔』或『宜黃腔』 所寫之爭,純屬白費口舌」下附註:「此乃本末倒置。蓋傳奇曲本(包括南北曲摺子),南戲諸腔皆可唱也。」

學習崑曲,傳統方式就是隨師依曲譜反覆拍唱直至純熟,俞振飛晚年回憶隨其父學曲,是幾百遍幾百遍的唱,到這種程度整支曲子自然能夠背下,不談演員,曲友們在曲社中開同期清唱,傳統上也是以不看曲譜(謂之「不攤鋪蓋」)為佳。

崑曲同一曲牌的曲子,為什麼沒有一支是完全一樣的?這是因為崑曲腔生於字和依字行腔,不同曲文中每個字的四聲陰陽不同,必定導致曲譜不同,其中的原理和譜曲方法可以參見上引王正來《關於崑曲音樂的曲腔關係問題》以及朱堯文《譜曲法》、王守泰《崑曲格律》、洛地《詞樂曲唱》、《陳宏亮文集》等著述。


湯顯祖當時是有定曲牌的。知道曲牌名,那麼當時人們就都互相了解的這是個什麼旋律(比如大家都知道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只是沒有人把每個音都定成工尺譜流傳下來。可是這樣過個一百年就不一定完全清楚原來的曲子聽起來是什麼樣了。現流傳的牡丹亭全譜是清代葉堂定寫成工尺的。曲牌當然是定旋律的,比如到乾隆時期所有曲牌的「標準」旋律工尺都收錄在《南詞定律》和《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之中。每個字在曲子里都有個本音,但是會根據填字的四聲陰陽、板眼速度等等調整行腔方式。而且崑腔等等各種腔,有自己的加花和換氣方式,比如擻腔,罕腔等等。久而久之,有些人就弄不清到底哪個音是旋律的本音了。加上後來還有根據曲情劇情需要自由修改旋律的,這樣就全變樣了。所以到後來同一個曲牌到後來會有看似不同的旋律。

就好比《茉莉花》是有確定的本來的旋律的,但是可以唱成民歌小調加花的,可以唱慢板舒情的,可以唱成RB的,可以唱成爵士樂風,排成舞台劇的時可以因為要烘托劇情需要唱到一半突然轉個調,加高個八度什麼的,然後有一種改過的唱法突然唱火了。那麼時間長了(比如兩百年什麼的),本來的旋律倒不那麼顯然了,各種唱法看起來都不像是同一個曲子了。

現在人學崑曲,都是把每個曲子所有小腔和換氣都記下來學的,所以曲牌叫什麼對學唱反而不重要了。


曲牌是填詞單位,不是旋律單位,每個曲牌只是規定了字格,至於旋律要根據具體的曲詞按照依字行腔的法則打譜,所以按同樣一個曲牌填詞的不同曲子是不可能旋律一樣的

哈哈~會唱《牡丹亭》中的幾折曲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