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這十多年不斷地在思考。

一、2003年李思怡事件,是我對公益的最初啟蒙

最初了解這個事是看康曉光老師的一篇文章,作為農村出身的我,見慣了司法的不公,公權力執行者的嘴臉,第一次覺得我的命運跟李思怡是如此的近,誰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死掉了。。。

於是自發地在網上有個李思怡紀念館做些網路互動。

後來又了解到一個大學畢業在廣州被收容致死。他叫孫志剛,剛好我讀書也是在南方,感覺死亡距離如此之近。。。或許可以做些什麼。。。

二、2004-2005天涯社區救助白血病兒童

那些年死神總之身邊徘徊,獻血,偶爾參加學校組織的愛心活動(回想起來,那就是拍照玩)。感覺都不算是公益行動。

還是在網路上,看到有求助的,自己還是窮學生,就做些的頂貼,宣傳的事。偶然一次跟發起人爭論:這樣的救助有啥意義?幾十萬白血病救助的費用,籌集了,還是不能確保活著?這些醫療,難道國家不應該做些什麼嗎?很多爭論的細節都已忘卻,但有個觀點我接受了:

授人以漁前,確保他人要有魚可活;推動變革前,確保他人要有想變的意願。

也明白了,慈善是很基礎的事。

三、2006-2007年,藏區支教,慈善中的成本

年輕迷茫,一路向西,在成都跟陳紅炬(一位投資人,聯繫不到了,陳大哥如果看到,可以聯繫我),屈強,一起做救助重症兒童,華西醫院經常跑。當時有位記者傅燕(現在也全職做公益機構了),經常做報道。最終,我還是抵不過迷茫,跑山裡去教書了。

在教書的時候,思考這些捐贈,募集的資金如何分配的問題。一個台灣的老師問我:如果有人給孩子捐贈100個雞蛋,你能接受多少個雞蛋可被孩子吃掉?我從100個,到80個,60個,甚至最後都能接受50個。

慈善中如果不付出成本,孩子可能連一個雞蛋也吃不到。

讀到《自然之友》的時候,也是我決定去北京工作的開始。希望能找到一個正規的組織去工作。

四、一個經濟學家的公益探索

2007年底,我以一個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一個經濟學家創立的NGO中工作。

這個階段看到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思路,也體會到有效的工作才能推動周邊環境的改變,哪怕是很微弱的。

我所在的部門是「誘導」也可以說是鼓勵,說服……那些有錢的企業,尤其是外企做好事了,我們對外稱為「企業公益」。韓國的電子公司、美國老牌的電腦公司,還有最大的系統公司,德國的馬車公司等等都是我服務過的客戶。

數年後,在凌晨兩點發完給甲方的電郵後,我突然問自己:

每年的工作,都是在甲方上一年的計劃里預設,對孩子,對公益的意義在哪裡?

五、2013年,我要找回使命,重塑願景

從2003年到2013年,十年的輪迴(真的是在此刻,才發現,我經歷了10年),我回到故鄉,我才真正想要做什麼?

支持公益組織發展,只有公益組織越來越多了,才會有更多的人去思考公益慈善的意義。。。

只有這些公益慈善組織持續地存在著,推動社會變更的火種才會長明不熄。。。

所以我做了這樣的工作……

我們的使命是:專業服務,助力組織沉澱知識(希望每個組織都能不斷積累知識,積累品牌,一年更比一年多);

我們的願景:每個公益組織都有令人信賴的品牌(每個組織都有一批忠實的粉絲,每個組織也都有自己的品牌號召力)

我們工作的內容有四大塊:

公益商標註冊(品牌名稱知識產權化)

公益產品諮詢(機構項目的產品化)

公益產品手冊(機構項目運營、管理文本化)

公益品牌標準(引領、指導、評估公益機構發展的標準化)

期待和你一起探討18326602788(微信同號)

六、此刻我對公益的理解就是回歸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的目標上來

對應這17大領域,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負願景,不辱使命地去踐行,這就是公益。

從我觀察來看,這17個領域各自有品牌的機構和項目都屈指可數,申請有很多領域在國內還都是空白。。。

中國的公益之路,任重道遠!


先闡述一下公益的概念。

公益,其意是「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意指一般大眾的福利或福祉,「公益」是它的縮寫。

「公共」的概念,源於群體對個人施加的影響力。「公共利益」可指多數人的利益和意願,又或能使整個社會得到最多幸福方法。

公益並非能讓每一個人受益。公共利益也未必是由能夠被每一個人確認為系是他的個人利益或福祉的一部分的東西所構成。例如幼兒撫養津貼和優惠並不是那些沒有子女的人或不想有子女的人的個人利益或福祉的一部分,但卻可以被證成為得以做為公共利益的構成部分。

公益甚至會損害到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某些公共利益的實現過程乃是隱含了部分成員的一定程度的利益的犧牲,也就是說,公共利益固然反映了社群的整體利益及長遠利益,但亦可能損及特定社會成員之利益,公共利益並不是只由那些能直接促進社會裡的每一個人的利益的東西所構成。

有了以上的概念說明,我可以說說我對現實中很多「公益」的看法了。

其實,公益是很難判斷的。很多單位/個人打著公益的旗號,其實是在為單位/自己謀取私立,至於一些公益活動是否真的能讓大家受益,只有老天爺知道了。因為很多公益活動的效益在短期內是看不到的,到了長期就沒有人關注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我的理解可能不是特別的官方、特別正式那種。 以前覺得公益就是免費的一種活動吧,像是免費為你檢查身體,免費發放一些安全必需品,建一個籃球場在家鄉讓孩子們有球打什麼的。 現在覺得,公益不是那麼的簡單,上大學了接觸了一些公益活動,不過沒有很深的了解哈,就是,做公益的人其實是很需要投資的,你需要去找願意投資你的人,有了投資才可能去做你想做的公益。 現在接觸的一個公益活動就是有在微信收集捐款,但是現在差的還挺多的好像。 我覺得公益現在的公眾普及度還是有點低吧,有錢進行一定捐款/投資的人可能並不了解生活中也沒怎麼接觸過公益,沒有錢的人了解了,嗯,,,似乎也沒什麼用呀。 不知道公益的宣傳渠道主要有哪一些,我覺得我父母他們似乎就很少接觸到公益,如果公益面向大眾集資的話,可能在提高公眾普及度或者說是認識度上要再下一些功夫。如果面向少數人群集資的話,那就要看各自的本事了吧。

有點跑偏了哈,希望不要介意呀。


公益,所有者都有益,物質或精神的一種平等交換,就是大家都有收穫,都開心。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吧,畢竟積極或者消極的心態直接決定了你對於「公益」兩個字的理解。本身這是一件非常單純的幫助弱勢群體的事情,但是總有心思不純的人利用社會愛心,不過我總相信的公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那些弱勢群體。


個人一點觀點,高中攝影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