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那麼什麼是大?什麼是小?


愛心不分大小,所有的愛心善舉不該用「多少」來衡量。

愛心是源自於人們內心的善良,是保留在人們心中的美好品德。慈善並不是勉強,受的人有福,施的人同樣有福。有的人捐款時捐十元,有的人捐一百元。但並不是說捐十元的人就吝嗇,捐一百元的人就豪氣,只是基於自己當前的經濟能力的力所能及,或許那十元已經是某個人的全部。


怎麼不量化呢?

我有100塊,我捐助1分錢好呢還是捐助1塊錢好呢?

例如一個身價數億的土豪,他捐助100塊你說他有愛心,他捐助1個億也時有愛心,那是人都會自私,當然能少即少。 政府提倡的慈善抵稅,慈善評獎都是為了倡導行善。古時的大善人也都是富商官閥地主才能做的。

再舉例,A有1萬塊,捐獻了10%(1000),B有1個億,捐獻了5%(500萬),如果不加以量化,怎麼倡導,估計以後B都只會捐2000,3000之類;


不存在。

也不可以量化。

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是有區別的,一個能力一般的人對社會和他人貢獻的愛心和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對社會和他人貢獻的愛心是一樣的。

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有的企業家做的愛心和一個殘疾人做的愛心是一樣偉大的


或許做公益的時長、次數等是可以量化的,但是愛心不分大小,不能量化。不能說誰做公益的時間長,誰就愛心大,做公益的時間短,就愛心小,這是不合理的。


愛心不可以量化


饑荒時期你有一個餅分別人一半,和某個年收入幾億的明星為某個天災只捐50萬,兩者的愛心值肯定是不能等同的


不能吧。這麼抽象的事物如何量化…況且,我們施加在一件事物上的影響是一個持續的、長期的作用,是好是壞都很難定義,人為的定義小愛還是大愛怎麼能夠準確?比較世俗的說法,愛心的大小或許和付出的多少有關吧…


「被量化」是現狀,「不可量化」是目標

1,存在大小,既存在相對大小(救人的一定比救貓的高尚,我認為沒什麼可討論的)也存在絕對大小(老祖宗早就有辭彙描述,如小心眼,廣闊胸襟等)

2,我認為在資本為主導的社會中可以被輕易量化。愛早已作為商品可買賣,可參考婚戀市場上各種價位檔的彩禮金以及對應的人的身價。

3,愛既有大愛,也有小愛,還有基因里的生物本能的x愛,但不管是哪一種愛,雖然可以被量化,我認為絕不能被搬上檯面(主要是法律層面)。一旦主流社會承認量化,精心編織的「人性」一詞將不攻自破,後果不堪想像,動及「人」的定義,引發人權危機,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在「人籍」方面高枕無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