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


不知道啊,文學史一般以十年紀,這一個新十年,各自努力吧。作者從來都是獨自作戰。文學傳統不是天然繼承來的,是刻苦專研才能得到的東西,還是多寫多寫多寫。


謝邀。這個問題我覺得有點困惑。因為我覺得他們不可以同時排列。風格不太一致,年代也不一致。茅盾的作品如果現在繼續寫,尤其是以科學社會分析寫,我覺得可能沒有那麼受歡迎,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余華的話,我認為語言風格是可以模仿的,但是其作品具有很鮮明的特色,敘事冷靜又有暴力色彩,還帶有醫學知識。換句話來說 我覺得余華的特色也是其窠臼 其作品永遠逃離不了固定的主題、圈子,較少突破。會在歷史上成為個性化作家,但是我認為不是大家。

莫言老師的話,語言還是很有張力的,故事性又很強,趣味的話很是可以的,感覺還是值得模仿的,但是我個人也覺得他是個性化作家,沒有非要模仿的必要。

在我心中,我更喜歡王朔、阿城一類,雖然也很個性,但是個性背後都有很深刻,很現實,又特別多樣化風格的東西。我覺得更值得學習。古人經常說,要師其意不師其辭,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所以我覺得現在很多小說,語言越來越純熟,但是就是內涵缺乏,沒有特別寬廣的畫面,並且缺少意境和情懷。因此,我個人以為 沒有必要模仿他們。

至於如果是為了成為他們之後的名作家,我只能更不贊同了。首先,我就要摘掉名,他們並非名家。其次,我覺得成為名作家不是一個嚴肅作家的根本目的。雖然成名是正常的需求,但是注重積累、能夠講誠實的話、能最自己思考,我覺得更重要。更是一個作家應該做的。就算不成名,一個作家怎麼就比莫言畢飛宇之類的低了呢?


不要這麼想,我想勸你。

做文學不是奔著成為某一種人而去的。

該認真的思考下,自己喜歡寫什麼,能寫好什麼。


確認自己是否有天賦,讀寫,練習,積累,你要確保你有故事可述,堅持下去就行了,達不到也無所謂


還是成為自己比較好啊


如果在場的各位知道怎麼成為,那在場的人就不會在場了。一個天才,永遠是在默默的努力,而不是在他人口中尋求幫助與認可。


多關注社會,多關注生活,多關注平凡人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所經歷的所思所想的,多看書,多寫作,其餘的留給時間吧。

好的文學作品都源於現實生活。


多看書


從把茅盾先生的名字寫對開始。


很難 他們的文章都是基於對歷史的反思進行包裝 仔細看他們的獲獎作品 都是大家族 歷史維度的大跨越 現在的社會矛盾太小 難以造就能寫出那種歷史陳舊感 並引起讀者共鳴的作者


你永遠無法成為他們。你只能成為你自己。或許你問題之下真正隱藏的是:如何能取得像他們那樣的文學成就?是世俗的名氣也好,尚未定論的文學讚譽與文學價值也罷。或許你看中的都是這些,你看到的是結果。你不能拿著結果來問我,怎麼做才能得到這些結果。那不是任何人能教會你你的事。還是留下那句老套的話吧:萬事始於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