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堅持認為美尼斯(那爾邁)統一埃及,還是通過蠍子王壁畫認定埃及蠍王時代就已經統一,目前人們對埃及歷史的認識都是認為,是以盧克索為中心的上埃及,兼并了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下埃及。

但從地圖來看,下埃及的流域面積似乎更大,還可以發展航海業,因此也可以認為這裡地緣上更富饒。那麼,為什麼是上埃及統一了埃及呢?


雖然才上了三節埃及學的課,但是我還是決定來現學現賣外加拋轉引玉了( ̄▽ ̄)"

上下埃及不僅僅指尼羅河的上下游,而且指河谷和三角洲這兩種不同的地理區域,而這兩塊區域的分界線在孟斐斯。所以純粹從面積上看由於上埃及的河谷更加狹長,所以面積不見得比下埃及小多少。而且尼羅河三角洲有很大面積的沼澤,這點從下埃及的象徵(紙草和眼鏡蛇)可以看出來。所以從農業角度看下埃及的國力也未必強於上埃及。

另外題主提到了航海,但我得指出的是,前王朝時期的埃及基本是孤立發展的,所以貿易與航海可能並不那麼重要。

另外,最關鍵的一點,考古資料顯示,下埃及地區的文化如Merimda、Fayum A等都只是區域性文化,分散而且彼此沒有聯繫。也就是說前王朝時期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下埃及」。

反觀上埃及地區,Naqada文化的I、II、III期存在時間上的延續與空間上的擴展,甚至早在I期就擴張到了努比亞地區。所以上埃及的統一程度更高,逐漸征服小國林立的北方是可以理解的,這一過程可能持續了上百年。


不,河流下游在地緣上並不佔優。

今天看起來有利的地理條件,並不適用於新石器時期的人類。

第一王朝之前,處於部落(城邦)文明的古埃及人並不具備治理尼羅河水的條件,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河道縱橫,更是一片澤國。

比如同時期的黃河流域,華北平原幾乎是一片泥沼。長江中下游更是在中原地區建立統一政權後,依舊被稱為「蠻夷」的地方。

尼羅河下游水流量越大,河道越不穩定,對於早期農業發展是致命的。

而以盧克索為中心的上埃及,河道相對穩定,文明發展自然佔優。

而且,河道上游在軍事上可是兵家必爭之地。

補充一下,三角洲並不是不易開發,而是當政權不統一,各自為政的狀態之下,難以開發。河網與沼澤造成的割裂不止限制各城邦發展,顯然也會限制了下埃及中央政權對地方的統治。

統一後的第一王朝也有了治理與統治的條件,三角洲土地肥沃,地域廣闊,為加強統治,政權北移不可避免,比如美尼斯修築孟菲斯。

也是這一時期開始,第一王朝開始興建水利,減弱尼羅河泛濫帶來的危害。


王海利《埃及通史》:

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有著豐富的可耕地,面積相當於上埃及可耕地的兩倍,因此三角洲地區對於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遺憾的是,由於三角洲地區潮濕的環境,古埃及很多有形記錄被淹沒或毀壞,使得三角洲地區的考古發掘工作極為困難,人們只好更多地從上埃及獲得證據,因為上埃及的證據保存條件比較好。目前,我們所能了解的反映古埃及文明起源的考古證據是從上埃及開始的,按理說,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環境更適合文明的產生,但是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考古證據支持該觀點,因此這不能不說是古埃及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個不小的遺憾。

…………公元前4世紀的埃及祭司兼歷史學家馬涅托(Manetho)在所著的《埃及史》中,講到美尼斯進行了對外遠征並獲得了聲望,並第一次把上下埃及統一起來。不過,美尼斯究竟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實在的歷史人物,目前尚存疑問。習慣上,學者常常把那爾邁與美尼斯(Menes)等同起來。但是根據考古證據,我們更喜歡把那爾邁稱為第1王朝的第一位國王。第1王朝(約公元前3050—約公元前2890年)中最有作為的國王要數第五位國王登(Den)。他統治埃及長達50餘年之久,是早王朝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國王。他在位時第一次採用了紅白王冠(上埃及為白王冠,下埃及為紅王冠)和樹蜂銜表示「上下埃及之王」。顯然,登已經確立了他在上下埃及的權威但是,接下來很快還是發生了篡權事件。第2王朝的第一位國王名字叫亥特普塞海姆威(Hotepsekhemwy,又譯霍特普塞海姆威),在古埃及語中意為「兩個權力和睦共處」。由此看來,他在位期間,把南北兩個對立(或分裂)政權再次統一了起來。他的後繼者拉涅布可能又是一個篡權者,因為「拉涅布」(Raneb)在古埃及語中意為「拉(神)是我的君主」。他可能是為了保證自己王權的合法性,才把太陽神拉的名字搬到了自己的名字中。接著,可能發生了內戰。第2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哈塞海姆(Khasekhem,古埃及語意為「權力的出現」)的雕像被保存了下來,現藏於英國牛津大學阿什摩林博物館。他頭戴上埃及白王冠,顯然他是上埃及的國王。他正襟危坐,身穿祭祀服裝,右手握拳放在腿上,左手置於胸前,顯露出一副尊貴而莊嚴的神態。該雕像簡潔、概括,刻畫寫實、古樸,成為以後古埃及法老坐像的標準模式。雕像上的銘文記錄了他與北方敵人戰鬥的情況,據記載,被殺死的北方敵人有47 209人。哈塞海姆很可能以武力的方式結束了政權分裂的局面,恢復了埃及的統一。後來,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哈塞海姆威」(Khasekhemwy,又譯卡塞凱姆威,即哈塞海姆的雙數形式),表示他調解了兩個對立的勢力,把埃及最終統一在了他個人的權力之下,從而真正完成了埃及國家的統一大業。


下埃及遍布沼澤,雖然潛力巨大,但是尚需開發,上埃及有明顯的優勢。

對於旱作農業來說,乾旱地區、半乾旱地區要先行一步,水熱條件最佳的地區未必是文明的最早搖籃,那裡也擁有泥濘的道路、成群的蚊子。

同時代蘇美爾也是同樣的道理,開始埃蘭、阿卡德地區乃至小亞南部那些半乾旱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要強於遍布沼澤的蘇美爾。一旦上述地區(個人傾向於中亞經過埃蘭)入主蘇美爾並將其開發,蘇美爾的水平就會高於周圍。

美洲的阿茲特克、瑪雅、印加等文明也是不錯的例子,都是旱作農業,都蝸居山區或者小平原,和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這樣水熱條件不錯的大河流域沒什麼關係。

說的題外話,長江流域文明的特殊之處在於,可能一開始就是大河起源,因為水稻種植不是旱作農業。


在前王朝時期,上下埃及都沒有統一,當時是上下埃及都存在著許多類似於城邦的州國,州國之間結成聯盟相互爭戰。在前王朝末期,上埃及存在著22個州,下埃及有20個州。利比亞調色板上就有上埃及七個州的聯盟攻擊打敗下埃及七個州的場景。所以前王朝時期的上下埃及不是類似於南北朝那樣的兩個南北王朝的對立,而是類似春秋戰國那樣的諸國爭霸或兼并。這樣的情況下,整體上的北方(下埃及)比南方(上埃及)富饒意義不大,關鍵取決於上下埃及中某個州的實力和作為,還有各州之間的外交與聯盟。(而且不一定下埃及比上埃及富饒,從上埃及比下埃及州的數量多來看,可能上埃及人口比下埃及還要多一些)

上下埃及早期的統一也是以州國為主體展開的。蠍王二世確立了希拉康坡里斯州的霸權地位。而納爾邁帶領阿拜多斯州聯和上埃及其他的一些州,兼并了下埃及敵對的州,多次征伐三角洲地區,開創了上下埃及統一的局面。但他沒有完成這個過程。上下埃及的統一過程是極其漫長的,要到早王朝末期的哈塞海姆威才真正實現上下埃及的統一。

以上參考自劉文鵬《古代埃及史》和令狐若明《埃及學研究》兩本書。題主想要詳細了解可以去看這兩本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