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鐵,中鐵某局現任基層項目書記,目前所負責項目22億,自有管理人員近200人,農名工1000+。

說這些不是說我多牛x,懂工程的朋友都知道,施工單位位於整個產業鏈最底層,地位低下、四海漂泊、妻兒分離,且看不到盡頭,it狗們如果覺得996很辛苦,那麼和工地狗們比比007,會重新找回自信和優越感;其次,書記作為項目主要領導,開會是家常便飯,書記經常最後或倒數第二發言,所以我僅從個人自身角度談下對「領導開會老說套話」的理解,拋磚引玉,舉一反三,僅供參考,大家有興趣可以一起交流。

首先關於這個話題需要從頭說起,為什麼領導喜歡開會?

第一, 加強溝通和管理。比如說關於最近疫情防禦工作,項目部下轄了十來個部門,如果挨個和部門負責人說,要說十次,費時費力,且效果不明顯。

與其這樣,不如開一次專題會,把相關人等召集,面對面交流,提高大家重視程度,將工作細化到部門,權責清晰、責任明確、增強協同,並確定完成節點、目標以及考覈機制。

第二, 會議具有嚴肅性和加成效果。單獨在辦公室佈置工作,聽過算過,不如大會上統一佈置,相關人等在場,形成相關會議紀要,會議確定的事情必須執行。

同時會議具有放大加成效果,如同遊戲中的buff和debuff,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當眾會議上宣佈遠比私下議論更有力度和影響力。

其次、領導為什麼喜歡講套話?

第一、領導面對的對象不同

這裡所說的領導,是指在一個體系內部具有決策權的「領導班子成員」,而不是大家日常接觸較多的中層幹部,如部門領導和科室主任等。所以很多工作是佈置給中層幹部的,由他們進行再分解和落實,所以都是方向性的,會顯得很套話。

比如我之前遇到的一次,某省部級重要領導將要來視察工地,當時項目經理不在,由我主持:

1、 請全體人員高度重視……近200管理人員和上千民工,沒辦法單獨說給每個人。

2、 請某副經理主抓現場文明施工……具體如何抓,由副經理具體負責分工至工程部長、安環部長、質量部長、設備部長等,然後再度細化乃至二次三次分解,主要領導沒辦法管到現場每一個農民工和每一臺施工機械。3、 請辦公室主要做好宣傳和後勤保障工作。

宣傳和後勤工作大致包含:

(1)聯繫好廣告公司,辦公區域內外做好海報、條幅等,(2)聯繫好傳媒公司,做好全程無人機拍攝,攝像機留影等,並製作專題片;(3)通知地方媒體,提前寫好通稿等,並負責這些媒體的接待與溝通;(4)所有車輛調度,以及每車陪同人員等; (5)當天可能發生的餐飲招待,需要增派廚師等,價格適度的酒水等;(6)各方領導前來住宿問題等。(7)……

如果單看會議紀要,會覺得這個黑體字全是套話,但都是意有所指,包含了很多具體的工作,由部門負責人再度分解、落實和執行。

第二、 套話中蘊含著大量信息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每晚7點檔的新聞節目,有很多文章對此分析,隻言片語蘊含深意,再次不再複述。

昨晚開了一場短會,以我的發言大意為例,給大家分析下什麼叫不說人話。

各位同志大家晚上好,這次會議是農曆新年過後第一次開會,感謝大家遠離家鄉和親人來到工地(非湖北疫區的為什麼不來?),在此我代表單位向大家表示誠摯的謝意。(套話,沒營養)

第一、 統一思想,儘快走出節日的氛圍,投身眼前的工作。(有幾個傢伙,上班這麼久了還在磨洋工,你以為領導不知道啊~)第二、 高度重視防疫工作,嚴格遵照《預案》執行。(當前疫情這麼嚴重,有幾個傢伙還不帶口罩,是想找死吧?)第三、 進一步增進團結,同舟共濟、同心同德,對於破壞隊伍穩定,影響團隊團結的個人和行為,將視情節輕重嚴肅處理。(有個副經理和總工不對付,整天明爭暗鬥,還有個副經理倚老賣老,老子遲早要收拾你們!)第四、 進一步增強執行力,將啟動問責機制,與每月績效掛鉤。(有幾個部門弔兒郎當的天天混日子,下個月讓你好看) 第五,大家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提高安全意識,如履薄冰、如坐針氈、如臨深淵。(當前國家安全形勢這麼緊,出事了要坐牢!

以上看起來全是空話套話,但當事人可以聽懂,點到為止。

再舉一例,最近又開了一次會,類似於年初動員會,我的一些發言內容:

第一,「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其實我心裡想的是,媽的,提拔幹部的報告打了那麼久,公司怎麼還不批複,一天到晚考慮工資總額,再不提拔青年人,給大家幾個胡蘿蔔,人心都要散了,隊伍沒法帶了。但這個話題我沒法直說,也不能明說。

第二,「今年將努力爭取提高工資總額,確保大家收入同比上年有穩定增長,同時員工收入分配一方面向價值創造者傾斜,另一方面將根據月度考覈結果,拉開收入差距,體現收入分配的價值導向作用」。

這句話意思,兄弟們好好乾,我會想方設法再去抱上級大腿,爭取讓大家每月多拿點工資,工資會給一線、多加班、好好乾的多發點、

第三、「大家高度重視廉政工作,心懷敬畏、心存戒懼,努力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相腐的工作體系,會後請領導班子和主要管理人員留一下,大家簽一下廉政協議」,意思是敲山震虎,有幾個領導與關鍵崗位人員,風言風語的,都傳到公司領導耳朵中了,媽的,再不收斂,要你好看,勿謂言之不預。

第三、管理的層次感與邊界

很多人認為一個好的大領導的標準,應該事無巨細、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甚至很多老領導可能幹了一輩子,自己都沒搞明白,也是很多剛走上領導崗位青年同志愛犯的毛病,會導致喫力不討好,甚至管理更加混亂。

我曾搭檔過一個經理,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比如說單位一共有12輛車,他細緻連到車輛調度都親自關心,每一天哪個司機開哪輛車,哪輛車分配給誰,看似心細如髮,是精細化管理的典範,實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一則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二十幾個億的項目部遠大於很多獨立公司,三年需要竣工,刨除節日雨雪等不能幹的時間,平均每個月至少要完成產值(營業額)8000萬以上,涉及到的事情千頭萬緒,比如業主的協調、工程款撥付分配、分包合同商務談判、工期計劃的鋪排和節點工程進度保障等,一天總共只有24個小時,假如一個人連車輛調度這種小事都不放過,那麼這些大的事宜誰來掌舵?

二則管理的邊界和層次感。管理其實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一點要權責分明,比如車輛調度屬於書記分管的後勤事宜,由辦公室主任負責,由辦公室文員具體調度。經理親自管理車輛,那麼書記、辦公室主任等都不會管,具體調度的文員也會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會一團亂麻,俗稱的越級指揮、瞎指揮。

正確的管理應該是文員負責具體的車輛調度,辦公室主任負責解決文員無力解決的問題,比如部門之間橫向拼車、個別司機不服從管理突發事件等,而書記則負責如拍板決定車輛租賃和司機的聘用等大的問題,否則容易出現越管越亂的情況。

文帝劉恆上朝,左右丞相率文武大臣躬身立於殿內,議罷幾件大事,劉恆突然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共審理多少案子?周勃一時啞然;皇帝又問:全國一年的錢糧收支各是多少?周勃「汗出沾背」,還是說不上來。

漢文帝轉而問左丞相陳平。陳平很鎮定:稟聖上,你所要的這些數字,有專門負責這些事情的主管官員清楚。皇帝說主管人是哪個?陳平道:「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案件審理由廷尉負責,錢糧收支由治粟內史負責。皇帝疑惑了,那你們兩個丞相做什麼事?陳平說我們主管羣臣,所謂丞相,職責就是輔佐天子調理陰陽,應付四時變化,對下督促不失時機栽種萬物,對外鎮撫諸侯安定四夷,對內使萬民歸順,卿大夫各盡其職。

很多人認為陳平在耍小聰明,其實他纔是深諳管理學的大智慧。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其實韓信管理的是將,而不是兵。

劉邦能夠建立大漢王朝,不是他運籌帷幄或者決勝千里多厲害,而是他善於發揮「漢初三傑」的長處。李世民開闢大唐盛世,也是因為能夠知人善任、察納雅言,所謂「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故「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貞觀一朝名臣大將星光璀璨。

反面例子比如民國的蔣委員長,眾所周知,蔣介石特別喜歡進行「越級指揮」,以至於被戲稱為「微操大師」,經常能夠越級指揮到團級,甚至當年在重慶為一個馬桶問題反覆親筆諭令批示。

這樣看似親力親為、鞠躬盡瘁,實則造成中層將領們被架空,喪失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也讓基層一線無所適從。最終坐擁800萬軍隊,兵強馬壯卻困於孤島。

而反觀毛主席,發布的都是諸如「千里挺進大別山」、「百萬雄師過大江」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等宏觀命令,剩下的由元帥和將軍們具體負責。

但領導也要把握度,不一定要事必躬親,但必須要牢牢把握住關鍵節點,對關鍵細節必須瞭如指掌,否則就變成甩手掌櫃,高高在上的官僚主義。

典型案例如前段時間有名的黃岡市衛健委主任,一問三不知還耍橫,就屬於沙雕中的戰鬥機。

她可以不會做手術,但她需要對全市現有醫療力量家底心中有數,整個黃岡市瞭解到底有幾家醫院、多少醫護人員、多少病牀、多少呼吸機等;

她可以看不懂醫學專業論文,但她必須對每日報表數據爛熟於心,每天到底多少人被確診、疑似和高危接觸,還有多少人需要被隔離;

她可以不瞭解不去一線站崗執勤,但她必須要對國家疫情阻擊戰相關政策認真理解、堅決執行,同時認真調研瞭解基層當前存在困難,協調各方積極解決,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擔責。

但她沒有,啥也沒有,尸位素餐,懶政惰政,如泥塑木偶一般,這與她是否領導沒有關係,連普通人都不如,更不存在陰謀論的背鍋說,沒被控告瀆職罪已屬幸運。

……扯遠了,所以很多時候開會,大領導會講一些方向性的話語,而不說具體細節,越大的領導越是如此。

第四、 關於很多回答中提到的空話套話推卸責任

很多領導的套話確實是在推卸責任,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但我個人認為,如果想做一個好領導,想做一個大家都信服的領導,一定要有擔當和魄力,作為決定地位,如果整日推諉敷衍,攬功推過,會失去民心,自己也會被邊緣化。

新開了微信公眾號:高鐵十一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高鐵、職場與人生,聊一些知乎上不方便聊的內容。

很多朋友很感興趣,施工單位書記每天究竟在忙些什麼,這是我的其他相關回答,僅供參考。

在體制內單位,當一把手是什麼體驗??

www.zhihu.com圖標

(大家拿微信掃描可識別)


懂的人能從這些「套話」裏聽出很多信息,既有實際指導意義,又維護了guanfang語言的權威性,不懂人很可能就覺得這是guan場語言。

我曾經在一個guanli機構裏搞辦公室公文。

我發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能夠像中國這麼博大精深,點到即止,裏子面子都有。

而中國的語言的精華又濃縮在一個又一個會議的套話裏。

我負責把上級的is梳理成文件發給相關的danwei和企業:

1.上級:下面幾個企業硬是要違規作業(lie),今年得跟他們說,哪個碼頭出事,哪個碼頭老闆鬥給老子去坐牢。(怎麼貫徹郭嘉zhengce)

我:今年我們要明確目標,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制。

2.上級:那個二所事情沒做好,我覺得xx年輕人做的要的,可以頂班。(怎麼治理下屬)

我:……在重點崗位要善於發現新人,重視新人,重用新人……

3.上級:勒些企業又瞞報,沙船裝楞個滿,才往上報200噸,霍我邁?明年他們得把稅費提高。(怎麼跟企業打交道)

我:港口的治理水平要與郭X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

4.上級:相XX碼頭又堆些危化品,去年鬥喊處理老,還鬥只處理老一半,馬上都要洪水季節,上面又來問老。(怎麼跟上面交代)

我:……危化品處理作業正在有序推進,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在洪水季節……

你看,每件事都說的很清楚,但是都不點破,大家日後好相見。

很多時候,套話是一是因為正式場合需要文字語言的嚴肅性,難道要在大會上說「gouri的XX公司你欠的費用什麼時候交上來」?

二是因為每個地方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果說的過於詳細,別的地方情況不一樣,難道要遵照執行?那做錯了誰背鍋?(另外,很多人不知道套話裏的「遵照執行」和「參照執行」的區別吧?前者是嚴格按照套話來做,後者是讓你可以參考來做。)

所以很多看似套話,其實一是為了保障falv zhengce的一慣性權威性,二也是給下面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自由裁量權。


越具體的建議越容易出錯。

概括一些的建議,如果出錯了,就不是決策錯誤,而是執行錯誤。


SirHumphrey早就說了,真正的議題不是開會討論的,而是會議下專業人士暗箱操作議定的。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

當代管理學,傾向於認為會議這個形式,不能用來討論,尤其人數多的。討論的人數最多四五個,超過這個限度就會離題萬裏淪為閑聊。會議本身,更多是的,宣講(結論),收集(問題和意見),會議上沒法真正討論,要討論也只能「分組討論」然後再集中。所以比較像樣的會議,看起來都是「形式主義」的,流程比結論重要(往往根本沒有結論)。

而套話空話有時候也是一種結論(苦笑)。比如眾所周知的外交措辭梗:雙方坦率的交換了意見=吵的很兇……


前幾天的這篇回答,措辭尖銳了些,感覺可能有失偏頗或者有所映射,被和諧了.......

以致於不少乎友私信我要看原文.........

現按照規則重新措辭後呈視如下(不知道能否通過乎哥審核):

開會多空話套話多的十大原因:

1、所謂利益要多人分才能避禍,決斷要少數人做才能正確。因此,很多以大會形式召開的會議,上會內容的絕不會是討論性事項,而是表決性事項。正因為是表決性事項,所以會上所有的討論都是在既有的框架和文本下進行的,不可能去顛覆原有的文本,因此,發言者也就迸發不出新的思想和靈感,只有依葫蘆畫瓢,發幾句無營養之言,以視存在感!

2、重大事情,會前必經過反覆醞釀後方能上會,因為核心的原則已經確定,決斷已經在會前就已經下定了。上會只是為了深入討論一下,聽聽各方意見,看是否有補充完善之處。很多參會人無法提出補充完善方面更好的辦法,就只能胡謅了事了。

3、更多的時候,會議是一種組織形式,會議記錄的意義有時也許會超過會議本身。比如,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召開會議層層傳達並做好記錄,一旦出問題,就麻煩了。只要有會議記錄,出現問題後,主管人的責任要輕很多!此類會議,實質內容較少,基本上都是傳達性的套話。

4、有一種會,會議的名稱就叫務虛會,既然是務虛會,那當然是天馬行空講大話,說套話的好時機了。

5、開會時,會有一種很有創見,有思想的人,提出一些優秀的,富有建設性的想法和建議。

但是這種創見性的想法一旦提出後,最終的落實人往往就是提出意見的人。久而久之,喜歡提好意見的人也就沒有了提意見的動力,因為,誰也不是傻瓜,總往自己頭上攬事兒。還不如四平八穩說點與己無關的空話套話,聽者省心,說者省事兒。

6、會可以多開,也可以少開,甚至可以不開。新冠肺炎兩個多月裏,基本沒有開會,只需要圍繞頂層設計,按照幾條核心原則,加油賣力幹就行了,社會機器照樣轉得飛快!足見平時開那麼多會,都說了多少廢話空話啊!

7、開會,有時候,也是為了體現一種秩序和規則。會議由誰召集,由誰主持,由誰先發言,誰總結髮言等等,都是為了彰顯一種秩序,一種級別,一種等次。如果不通過開會的形式,不通過一類人坐檯上,一類人坐檯下,一類人坐中間,一類人坐兩邊這種形式,很多時候,人們可能難以分辨,誰是主事兒的!有了這種既定的秩序和規則後,會上說什麼,不說什麼,什麼身份說什麼話,其實就已經以座次為序定下來了。你只要在自己的身份框架下,說一些大家都能聽懂的話就行了,大家都能聽懂的話,其實也多半就是套話了。

8、一場會議,無論開多長時間,無論開多大的規模,會期有多少人發言,都會出現一個會議的終結者。只有當會議終結者出現時,才標誌會議進入真正的實質性的決策階段。所以,在會議終結者說話之前的其他發言,都是參考而已。會議終結者可以採納前面發言的部分合理意見,也可以不採納前面發言的意見,因此,終結者之前的所有發言,最好還是說空話套話穩妥,因為空話套話投之四海皆準,如果說一些比較尖銳的意見,如果被會議終結者否定了,或不被決策採納,發言者反而會很尷尬!

9、會議,是一種重要的民主方式,同樣也是人們參與重大事務的介入切口。但說實話,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事情,已經很有秩序的按照既定軌道運行著,重大的事項有很多頂層設計和頂層決策,從執行和落實層面來講,開會就做個表態,說說套話就可以了。同樣,會議也是一種權力和權利的呈現方式,開慣了會的人,如果突然有一天不通知他開會了,他會極其不自在,有一種被排斥,被邊緣化的恥辱感,即使就是到場說個空話套話,對參會人自己而言,他們也是極其樂意的,因為從本質上講,只要被邀參會,就是還沒被遺忘的人。

10、有了上述9點,所以,有一句話,我們聽著非常悅耳,這句話就是:「你這個事情,等下次提出來上會吧!」上會,就意味著提上了議事日程,問題就有解決的曙光和希望了!

呵呵哈哈哈---------------

說實話的大田十二,歡迎知友們盡情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