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到:經歷過匱乏和貧窮的人,比較不那麼害怕貧困。 但是從周圍的環境看來,難道不是經歷過匱乏和貧窮的人更害怕貧困嗎? 本人對此呈相反的觀點。。希望知乎上各位好友予以解答。謝謝。


這個問題主要問的是:經歷過貧窮是不是會不那麼害怕貧窮?

為什麼害怕呢?我姑且解釋為:對於這種脆弱狀態的恐懼,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無奈。當然,真的有這種眼光或想法的人可能才會如此,大部分人是沒有明確方向的。

人都有想嘗試做看起來很吸引自己的事的慾望,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推動力,其他的只是小部分人,在這裡就略去。

這個在我主要看來是想不想,而不是怕不怕的問題,貧窮固然不好,但現在的世界卻可能是一個從來少有的時代,在這裡(主要是中國),一般人的娛樂項目已經算是很多樣了,而且還越來越多,造成了許多人甘心平淡,在古代,窮人別說娛樂,太平時節都要為自己的小命擔心,與現在是天地之差,現在這樣的情況雖然未絕,但至少可以自娛自樂?大部分人是這樣想的,這是摧毀了舊古的信仰,建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社會的一個果,古時的信仰雖說是皇室控制下的一個機器,但至少其中大部分有勸人向善的意味(順民?),現在不是說拜金就不好,但盲目拜金,一旦得到了就不知道下一步幹什麼了,繼續拜更多金?這裡缺少一個信仰的指導。對於金錢所附帶的東西,相信就足以沖蒙一個貧窮時閱歷甚少,且又沒有信仰支柱的人,然後後果可以預想了:迷失。這種人當然給這個問題打個?。 至於那一小撥人,當然,他們不怕貧窮,他們怕的是:自己願意為之奮鬥的目標,崩潰了!(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半夜三更的,理不清思維,回答的不完全,偏頗性,文學色彩請各位看官理解!另外,謝邀!)


兩種不同的環境可能造就的價值觀問題。因為貧窮所以視財富為奢侈品,可以任意揮霍。因為富有所以視財富為必須品,不願意離開。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思路,旨在解釋為什麼暴發戶會揮霍財富,而不能進行合理的財富管理。各種情況都會有,這篇文章應該有其特定背景。

——————————————

這也是中國為什麼提倡耕讀傳家的原因。再窮會種地也就餓不死,而腹有詩書隱可修身養性,出可治國安邦。保持身心和諧。有的不應該是奢侈病,也不應該是恐懼症,而是確實面對生活,撐起生活的能力。這樣不管處於什麼位置都不會驚慌,也不會亂來。

(ps:其實我覺得叔本華在這裡所說的心理狀態,如果導向正面是一個很好的狀態——因為不怕失去財富與權利所以能更加投入於工作。因為沒有世家子弟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做事不會畏懼。當然,好壞會相互轉變,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也有一些子弟害怕失去財富,所以做的更過份,前幾年有個新聞,一個富二代為了網遊,做官後貪污巨款都投到網遊里了。價值觀的形成跟環境有關,難說什麼。(貪污還是不對的,畢竟是公事,怎麼都不可以因私廢公,是很難說那個人什麼,找有錢人來當官也不見得不會貪))


第三章 人所擁有的財產

在一般的情況下,那些經歷過匱乏和貧窮的人,比較不那麼害怕貧困,因此更加傾向於奢侈豪華。這是比較那些只是聽說過貧困的人而言的。前者包括那些交上了某種好運,或者得益於自己擁有的某一專門的特長——不論這特長是什麼——從當初的貧困迅速達到了小康生活的人;後者包括出生並成長於良好家境的人。後者更加著眼於未來,因此他們比起前者過著更加節儉的生活。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貧窮並不像我們所粗略看到的那樣糟糕。不過在這一例子里,真正的原因或許是那些出生於富有家庭的人已把財富視為必不可少,是構成唯一可能的生活的元素,就像空氣般的不可或缺。因此,他們警覺地保護自己的財產就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所以他們通常都有條不紊、小心謹慎、勤儉節約。相比之下,出生於世代貧困之家的人卻把貧窮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所繼承得到的財富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多餘的東西,把財富用作享受或揮霍才是理所當然的!一旦把錢財耗盡,他們仍然像以前沒錢的時候那樣生活下去,並且,還免除了一樣煩惱哩!這就像莎士比亞說的那樣:

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騎,就非得把馬跑死為止。

——《亨利五世》


我覺得想像成失去皇位的皇帝和當上皇帝的平民又失去了皇位就好理解了

想想經歷過大饑荒的人

這些老人現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容易滿足
我的理解是經歷過貧窮的人,知道貧窮什麼樣,沒經歷過的不會知道真正的貧窮,不知道的東西更讓人害怕,知道貧窮的人,知道怎麼過貧窮的日子,就沒那麼害怕

謝邀

這個時候我想用到尼採的一句話 「這取決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不會因為工資多1000少1000而苦惱,他還是在認真生活,享受生活。 是你的內心支配你還是你被身邊事物所支配。 回到主題,經歷過貧窮的人再去富有,或富有的貧窮了,這件事是外在,取決於這個人的內心。

經歷過貧窮的人,比如富裕過再跌入貧窮,更能了解在貧窮中如何活下去,所以他不會慌,思路清晰。和從來沒有經歷過貧窮的富人突然變的一無所有是有差別的。

我覺得你所說的應該是「為了擺脫貧窮而奮鬥」的決心,並不是恐慌。僅是個人理解,歡迎探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