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經濟是人類社會內生的東西,而且發展也是從物品交換過來的。人口多了才會出現勞動分工,經濟也伴隨著物品交換的頻繁而出現。那麼人口越多是不是經濟就會越繁榮,是支撐經濟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主力?


有聯繫,但不是主要聯繫。

應該是如果要成為超級大國,那麼3億人口是基本條件。

瑞士,北歐四國經濟很好,人均GDP遠遠高於美國,但是人口只有幾百萬。

印度,非洲經濟很差,但是人口都有十幾億幾十億。

以上例子說明並非主要聯繫。


所有的越...越...基本都是必然錯誤的,總會有個適當的度。

人口多並不必然導致分工,更何況分工帶來的產出水平進步通常也不是革命性的,再者就分工來說人口密度其實比絕對數量更重要,所以,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對於經濟發展水平來說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指標。

對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最重要的肯定是科技實力和管理能力。但是這裡的科技和管理能力不僅僅是字面意思這樣簡單。比如過去在美國洗盤子比在中國洗盤子收入高很多,美國洗盤子也沒有高科技,但是他在一個高科技的經濟系統中,所以他們的勞動價值就高了。類似的,當年蘇聯的科技也挺厲害的,但是蘇聯的經濟卻比不過那些自身科技實力一般卻圍繞在美國周圍的國家,這是因為利用最先進科技和管理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越低,你自己的等效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改開給我們國家帶來巨大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在這裡,而接下來更多可能要看我們自己的能力了。


肯定有聯繫,從我國的發展就能看出來,在工業化之前,人口越多越好,這個時候可以用多數人的付出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因為這個時候生產率不高,只能拼數量。在工業化的進程中,人口就不要再增加了,生產率提高,經濟發展不需要那麼多人口數量。工業化完成以後,生產率的邊際收益減少,產能過剩,人口越多,整個社會能承擔的債務越大,需求也就越大,但是,當債務到了一定階段,人口就下來了,經濟開始萎縮,會以某種方式出清一次,然後重新開始


GDP全稱叫做國內生產總值,沒人誰生產。還有一個Gnp叫做國民生產總值,日本習歡用這個。有人說可以用機器,可是機器的研發、生產、操作、維修都需要人參與,之後的銷售、物流更是需要人參與的。

當然這裡說的「人」不全是一個意思,比如研發機器的科研人員和操作機器的工人以及維修機器的技術人員都是不一樣的,可以看出經濟需要的是有技術有知識的人。

沒技術沒知識的人不是不能參與經濟,但一般只能參與低端的行業,從經濟活動中分享的利益也就會很少。

註:知識並不完全等同於學歷!


我所處的城市是珠三角二線城市。80年代只有不到三十萬人口。現在是700萬人口。在計劃生育的制度基礎下,四十年三十萬人不可能生出700萬人口。

現時所住的小區有超過80%的人口是講普通話的。

經濟發展自然吸引外來人口。


工業革命前,兩者基本上成正比;工業革命後前期,呈現一定正相關,到現代各國基本出現了人口低增長甚至負增長,注意到即使生產力再高,人口減少都是極很大的危機,種羣數量要保持在一定數量上。


現在的聯繫比較鬆散,但以後可能會逐漸加強

由於社會生產在分工上會越來越細化,這就需要更多專業技術工人,如果人口基數太小的話,無法支撐其龐大的細分要求,這就決定了向英、德、法等歐洲國家在未來將走上專業道路,不太可能會涉及全領域製造,因為人太少了

美國會好一點,畢竟人口基數也夠大。中國、印度在這方面優勢明顯,不過印度民眾的基礎素養參差不齊,差距非常大,想要有所作為需要很長時間


有聯繫。但聯繫的程度,得要看經濟秩序的現存規則,在資本交換為前提的經濟秩序規則下,交換頻率及所產生的交換增值更有價值。當然都會有一定限度的。


但凡會一點經濟學。。。。。

Y=Af(N,K,U。。。。。)


事實上,中國正在拿二胎跟多胎來籌備下一波人口紅利!雖然這個東西的開放有很多原因,比如抵抗負出生率跟人口老齡化,刺激消費生產,均化財富等,

但是你必須承認的事情就是,現階段,受限於科技跟民眾本身的學歷技能等級,中國很難實現歐美那樣的生產效率跟科技前進速度,所以,國家只能先保持甚至是擴張人口,一來通過鼓勵教育,加快人才儲備和升級速度,二來,就是單純的用數量填速度!人家一個人能幹的活,我們一個人搞不定,那就來五個人,十個人,總是能做到的!

不能說人口跟經濟一定成正比,但是,就像造房子,那是磚石,先得足,你沒有,設計理念得再好,也蓋不上去啊!


肯定有關係吧?

我也和題主持類似的看法,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產物。人口是人類社會的基礎。

換言之,沒有人口的地方哪來經濟活動……沒有人類的地方參考南極洲那種……那能說有啥經濟嗎……

不過具體的關係是怎麼樣的我回答不了……變數太多了……跟物理化學那種可以控制變數的實驗模型比不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