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漢武大帝,感覺霍去病死的好可惜呀(′;︵;`)

而且我覺得漢武帝讓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之一有可能是去探路,他會不會想一路打出去啊?讓所有已知的地域都成為大漢的附屬?

如果霍去病沒死的話,漢朝疆域會不會更廣闊?如果更廣闊的話,會擴展到哪裡呢?(純粹是好奇)


死的當然可惜。尤其是活的那麼短命。

但某種程度上來說,未嘗不是他的幸運。

從史書記載來說,霍去病並不是個很好打交道的人。比如,出征,他有自己的廚子;他能夠因為李敢刺殺衛青在前,而殺掉李敢。他不是一個忍氣吞聲的人。他有他的囂張。

他本質上是一個才華超絕的紈絝子弟,帝國雙壁之一。

當然,戰場上我們需要這樣的囂張,需要這樣的意氣風發。所以他有了封狼居胥這樣歷代武將所追求和嚮往的絕世功績。後世談論名將才會有韓白衛霍之並稱。

如果他活的更長一點,也許,匈奴不會延續到將近兩百年以後才徹底被消滅。

無論怎麼著,他這輩子雖然短暫,但已經照耀天際,光耀青史。

一個人,能夠千載之後被整個世界稱頌,那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你我在青史上,可能什麼都不會留下,更不用說被人懷念,最多就是那浮屍千里的餓殍罷了。

而且,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我們前面提到了,霍去病並不是一個懂得退讓的翩翩君子,他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英雄。所以,他囂張,他要與世界爭雄。

但仗總要打完的。當世界和平以後呢?這種進取中帶著點囂張的性子,他能讓同僚們接受?漢武帝還能一輩子那麼包容他么?人都會變的。

這種有點咄咄逼人的性格,更可能帶給他殺身之禍,甚至身敗名裂。

而現在這樣在最閃亮的那一瞬間隕落,留下一個最燦爛的背影,比因為個性而被濁世那些蠅營狗苟吞沒,哪一個更完美呢?


霍少要是得善終的話,可能比衛帥被黑的還慘

英年早逝這種形象太受人推崇了,讓大家更容易把目光集中在他的功績上。

如果沒有這種加成,霍少的黑點簡直顯而易見,什麼奢侈啊,衝動啊balabala,衛帥這種完人都能被有些文人黑成那個樣子,我都不敢想霍少會有什麼評價

所以說,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還好霍少英年早逝,起碼雙子星有一個人能得到公正的評價,不然可能霍少的墓也被圈在茂陵博物館外了。


那他今年已經2160歲了(公元2020留)。


那他今年已經2159歲了(公元2019留)。


第一,巫蠱之禍的進程會改寫

如果霍去病還活著,也說明以衛青—霍去病—劉據為核心的太子黨又多了一個強力領袖,巫蠱之禍很可能提前。漢武帝發動巫蠱之禍,並不是腦子不好使,受了奸臣蠱惑,而是單純的忌憚太子的勢力,擔心太子搶班奪權。大家可以看看《衛將軍驃騎列傳》後面的附傳,「校尉裨將以從大將軍侯者九人。其裨將及校尉已為將者十四人」,這還不算霍去病的門人。

不管衛青霍去病有心無心,這都是一股難以忽視的勢力,在加上太子的姨夫丞相公孫賀,漢武帝坐不住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霍去病在世,巫蠱之禍肯定會來的更早。當然,要是漢武帝仍到征和二年在發難,那歷史上很可能就會記載,漢武帝為江充暗害於甘泉宮,太子聞之,起兵平亂,誅江充九族後繼承大統。

第二,不會對漢匈戰爭產生什麼影響

大家可別忘了衛青還活著了,而且歲數也不大。衛青在世的這十多年裡,漢朝也沒有什麼大動作。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漢武帝討伐南越分散了兵力,而是因為軍中缺馬。《史記》中記載:

初,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匈奴雖病,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

漢朝對抗匈奴,其實就兩個問題:缺馬,迷路

第一個問題在武帝初年,經過多年的休養,一度被解決了;這一時期,迷路是是主要問題,而衛青霍去病是這方面的佼佼者。經過多年的戰爭後,漢朝對北方的地形已經非常熟悉了,基本沒有迷路的情況,就連被史學家們一直鄙視的大舅哥李廣利,也能準確的捕捉到匈奴主力。而馬匹卻因為多年的戰爭,損失極大,成為制約戰爭的主要原因,哪怕衛霍復生,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第三,也不會影響李廣利的上位

歷史上的李廣利,並不是吃軟飯的廢物,好多人以為李廣利是靠著李夫人得寵上位的,但他們不知道,李廣利開始領兵的時候,李夫人早就死了,李家早也失寵了,還被滅過一次門,而李廣利則靠自己的軍事才能重新獲得漢武帝的信任:

而李夫人產昌邑王,延年由是貴為協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而與上卧起~~久之,延年弟季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李夫人卒後,其愛弛,上遂誅延年兄弟宗族。——《漢書 佞幸傳》

李夫人蚤卒,其兄李延年以音幸,號協律。協律者,故倡也。兄弟皆坐奸,族。是時其長兄廣利為貳師將軍,伐大宛,不及誅。——《史記 外戚世家》

綜合漢書與史記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李夫人死後,李家很快失寵,李廣利的兩個弟弟被滅族,而李廣利因為領兵在外而得以倖免。後來李廣利又為漢武帝所信任,則完全是因為軍功,和李夫人關係並不大。要是真如某些人所說,漢武帝是愛屋及烏,故意為其創造機會,那李延年和李季恐怕有話要說。。。。。。。。

征大宛的這場戰役,多半還是會由李廣利主持,這本來就是偏師出征,不可能動用衛霍這種級別的大將的,第一次『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 期至貳師城取善馬「,這根本不是主力部隊,不會交給霍去病指揮的。第二次再發兵,李廣利已經有經驗了,按常理來說不可能換人,這個軍功肯定還是李廣利的。

另外,這場仗就算交給霍去病指揮也好不了多少。咱們先來看看大宛在哪,一般認為在烏茲別克費爾納干盆地,錫爾河中上游,據西安直線距離約3500公里,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實際路途足有一萬兩千多里;實力一般,有三十萬人口,城七十餘座,後世的《晉書》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大宛國,王治貴山城,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戶六萬,口三十萬,勝兵六萬人。副王、輔國王各一人。——《漢書·西域傳》

大宛國去洛陽萬三千三百五十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七十餘城。土宜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晉書·列傳六十七》

一萬兩千里,如果沒有水運的話,古人根本維持不了這麼長的補給線。據宋朝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中的記載,當時在沒有運河的地方,物資主要靠人力運送。一個民夫,能背六斗米(約37.5公斤),每天最多走80里路,民夫每人每天最少要消耗一斤糧食。也就是說,古代的補給線,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也不能超過37.5*80=3000里,超過這個距離,哪怕增加再多的民夫,也無濟於事。當然,在土地平整,草料豐盛的地方,可以用畜力運輸,但西域明顯不符合這個條件。

李廣利的遠征,則超過了這個限度的四倍,要想活下來,只能就地取糧。而西域地區,大多是沙漠,只有少數綠洲國家點綴其中,根本供養不起六萬大軍,軍隊缺乏食物,幾乎是必然的。別說是大軍,就連漢朝幾百人的使團去大宛,也會因缺乏食物而損失掉大半的人員,《史記》中明確記載了這一點:

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無奈我何。——《史記·大宛列傳》

大家想一想,根據司馬遷的記載,一個使團,去的時候損失一大半,回來的時候再損失一大半,那能剩下多少人呢,不就是」不過什一二」嘛。另外,路途中極度缺水,也是一個原因:

於是回戈天塹,朱夏方兼。經敦煌之東鄙,涉西裔之危阽。皚皚大磧,穹隆岩岩。前無指梅之麓,後無濡溇之沾。三軍告渴,涸困鬍髯。枯山赤坂,火薄生炎。

我貳師兮精誠仰天, 拔佩刀兮叱吒 而前。想耿恭之拜井, 思夫人之濯錦。刺崖面而霹 靂, 隨刀勢而流泉。 ——《貳師泉賦》

至於《史記》中記載的「非乏食,將吏貪」這就屬於沒事找事了,《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里還記載,霍去病出征貪污腐敗嚴重,士卒面有菜色,司馬遷的這種話,誰信誰傻。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另外,由於霍去病還活著,李廣利肯定不會有昌邑王劉髆將來能作皇帝這種奇怪的想法,也就不會受巫蠱之禍影響,投降匈奴人,歷史風評可以好很多。


想到一句詞: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分割線

死的早了對他也是一件好事,現在談起他都是英年早逝,勇冠三軍,大多都是惋惜之情;

他是為戰爭而生的,天生的統帥;

如果不死,匈奴滅了以後,「飛鳥盡,良弓藏」,於政治鬥爭中,還不如死了算了;

戰場才是他的主場,馬革裹屍才是他的歸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