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從決策層和民眾來回答。

英國脫歐對德法利弊幾何?


德法:看在多年夫妻情意的份上,難道我們不能繼續維持這份婚姻嗎?

英國:可以啊,但是我有以下條件:你家親戚不能自由進入我們家(移民問題);我有更多的自主權,包括喫垃圾食品,和狐朋狗友自由活動(立法/外交等主權問題);每個月上繳工資縮減一半(對歐盟財政貢獻);同時我對你的xx自由進出權不能變動(對歐洲統一市場的准入)。

德法:...找個時間去簽字吧。

和很多失敗的婚姻一樣,英國和歐盟的離婚很大程度上是雙方對各自在這個聯姻中的責任和權利意見不一致造成的。德法對英國脫歐的態度可以總結為:希望英國留下,但如果條件是英國可以不擔負責任,同時仍然享受權利,那還是和平分手吧。

在英國退歐公投之前,時任首相卡梅隆試圖和歐盟協商一個「歐盟改革方案」,實質上是向歐盟索要特殊待遇,以此來勸服國民不要脫歐。他的某些要求,例如減少歐盟監管等得到了德法為主的歐盟的支持。但是在英國民眾更加關注的問題上,例如移民,德法並不願意做根本性的讓步。下圖是英國智庫Open Europe Today對當時歐盟各國對卡梅隆提出的各項要求的態度分析:

同樣,儘管在脫歐公投造勢的時候,德法政府都是持支持英國留歐的態度,但是公投結果一出來後,默克爾和奧朗德立刻發表聲明:英國在退歐上不能挑肥揀瘦(cherry picking)。言下之意,英國要麼以挪威模式保持和歐盟關係,享受共同市場好處的同時要盡責任(軟脫歐)。如果不想盡責任,那就徹底的退歐,不能享受作為會員的好處(硬脫歐)。既享受好處又不負責任的脫歐是不可能的。

對於德法的當權政府來說,英國留歐的好處或者說英國脫歐的壞處有:

  1. 從國內政治的角度看,法國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和德國的AFD都是近些年來勢頭很強,同時用退歐作為宣傳口號的政黨。英國脫歐後會刺激並增強這些民粹政黨的勢力,對德法的建制派造成一定的衝擊。
  2. 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看,對德法建制派而言,儘管有分歧,但是歐洲一體化在大方向上依舊是共識,在很多方面自己的利益和歐盟是一致的。英國脫歐後,歐盟影響力,凝聚力無疑都會受影響。
  3. 從經濟的角度看,德法對英國的出口分別為~400億歐元和~800億歐元(2016)。對於這兩個國家而言,英國都是重要的市場。英國脫歐後的關稅,貿易壁壘等不確定性因素會對貿易帶來負面影響。同時,由於英國和德法產業鏈的高整合度,一些非對英出口的產出也會受影響。
  4. 德國相對於法國而言,更希望英國留下來。一來是英國在很多政策上是偏右的,例如小政府,自由貿易等,這和德國的政策立場更契合,而法國的政策立場更偏左些。二是英國作為貿易夥伴,和德國的聯繫更加緊密。德國的汽車出口20%流向英國。

另一方面,對德法來說,英國留歐的壞處或者說英國脫歐的好處有:

  1. 如果英國留歐的代價是給與英國特殊待遇,允許他推卸責任,那無疑對整個歐盟的穩定是極為不利,尤其在主權和移民問題上。歐盟的權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各成員國政府把自己的一部分主權(立法,外交,貿易等等)讓渡給歐盟的機構,允許英國要回已經讓渡出的主權很可能成為歐盟逐漸被架空的轉折點。人口的自由流動,加上商品/服務/資本的自由流動,是歐盟的基礎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政治一體化的重要條件。所以對德法來說,都是不能讓步的底線。
  2. 英國對歐盟的進一步一體化一直抱有敵視態度。在很多決議上,阻擾了德法期望的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這在歐元危機後尤為明顯:2012年,德國推行更嚴格的財政政策作為救助危機國家條件,歐盟的國家都簽署了條約,只有英國和捷克拒絕簽署。在之後的歐盟財政,銀行業整合的提案中,英國也大多持反對態度。
  3. 某些德法的產業,在英國脫歐後可以在歐盟的壁壘下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最顯著的是金融業,英國退歐後,會喪失對歐洲大陸金融市場享有的護照權(passporting)。

很多支持脫歐的英國政客,包括Boris Johnson和David Davis都錯誤的估計了德法對英國退歐的態度,認為「因為英國市場對德國的汽車出口至關重要,德國的汽車業大佬會給默克爾施壓,默克爾會給歐盟施壓,從而對我們脫歐者的要求妥協」。但是事實是,德國並沒有做過多的讓步,不僅在愛爾蘭邊界問題,移民問題上沒有退讓,就是在外貿協議的問題上也和歐盟其他國家保持一致,不願意給脫歐後的英國優先權。這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德法對英國脫歐的立場:儘管英國留歐或者和英國保持零貿易壁壘有種種好處,但是得到這些好處的代價還是太高,是德法不願意支付的。

至於德法的民眾對英國脫歐的態度,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這位知乎大佬 @Gunter Schoech (德國人)的回答

大家對英國脫歐一事怎麼看??

www.zhihu.com圖標

多次民意調查顯示德國的大眾還是支持英國留歐的,法國民眾的態度就不如德國這麼積極了


有遠見的政治家,比如戴高樂,一直反對英國加入歐盟。

以下是網上的內容:

法國總統戴高樂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締造者,同時也是著名的民族主義者,可以說他為維護法國的國家利益、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奮鬥了終身。由於戴高樂的堅持反對,多次否決了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直到1973年英國才成功加入了歐共體。

拋開個人意氣,更多從國際形勢的變換和法國利益的需要來探討戴高樂的反對態度的話,可以發現戴高樂反對英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60年代英國保守黨首相麥克米倫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均被戴高樂所否決,直到戴高樂1969年下臺並於1970年病逝,蓬皮杜總統上任後,英國才得償所願。

戴高樂反對的理由很簡單,他本身就認為英國和歐陸格格不入。

他說:「英國是個島國和海洋國家,它的崛起來自貿易和市場,它的食品往往來自遙遠的國度。英國經濟主要是工業和商業而非農業。英國人的習俗和傳統非常特別和獨特。簡而言之,英國的性質、結構和環境和歐洲大陸國家非常不同。英國人怎麼能夠在堅持其生活、生產和貿易模式的同時加入歐洲共同市場?」

事實上戴高樂的判斷也沒錯,英國一開始就不看好歐共體而選擇不參與,還另起爐竈組織過「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只是後來和歐共體在經濟上逐漸拉開差距才申請加入歐共體。後來英國在歐盟內部保留英鎊,拒絕加入申根條約。英國作為島國和曾經的帝國和歐洲一體化的步調總是不一致。

戴高樂希望歐洲共同體是一個強有力的整體,是能夠真正獨立代表歐洲利益發聲的組織,不受外來強權的領導和控制。在這一點上,他不信任英國,因為英國自從二戰後,就把英美特殊關係放在外交核心地位,甚至在覈武器這樣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上都接受美國的控制。

根據英美兩國1958年簽訂的《雙邊防務協定》,英國可以從美國得到核武器技術、核武器,可以利用美國的實驗室和核試驗場進行核試驗。但英國核威懾力量也掌握在美國手中,自身缺少獨立性。與此構成鮮明對比的是,戴高樂在1960年法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就逐步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並於1966年最後完成,以抗拒美國提出的北約統一指揮(實質上是美國指揮)方案,從戴高樂對法國核武器獨立的看重程度可以推斷出,他對英國把核武最終決定權交給美國肯定是反感和警惕的。

因此,戴高樂懷疑英國會成為美國打入歐共體的特洛伊木馬,接受英國的歐共體將會成為美國控制的歐洲的工具,這是他所無法接受的。

另外,從法國的國家利益來看,60年代歐共體的六個成員國,荷比盧是小國,義大利經濟和政治都遠弱於法國。西德經濟發達,但卻是戰敗國,主權不完整且駐紮大量盟軍軍隊。只有法國是經濟發達的政治大國,也是唯一的核武擁有國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法國復國後,戴高樂一心追求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歐洲一體化進程啟動後,法國的外交重點是德國。戴高樂認為,與德國和解,法德合作纔是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法國藉助德國的力量,可以形成一個法國主導的歐共體。如果讓英國加入,英國作為歐洲政治經濟領域的大國,勢必將削弱法國在歐共體內部的政治經濟優勢。這也是戴高樂所不願意接受的,因為在他看來,領導歐洲是法國的使命,不容許英國幹擾。

以上種種原因,讓戴高樂對英國加入歐共體兩次投下否決票,他的一些預見,從今天回頭去看,其實並不是偏見。

https://xw.qq.com/cmsid/20181016A0DRO400?f=dc


漢弗萊爵士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側面


人在法國,周圍的朋友談起脫歐這件事,最大的擔心不是英國脫歐,而是英國搞了這麼一大圈,最後脫歐沒脫成。歐盟的最大的問題其實誰都知道,就是歐元區貨幣統一,但是財政不統一,一直對歐洲一體化三心二意的英國待在歐盟內,對於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負面作用。


不希望!

看了一圈,幾個熱評彷彿活在維多利亞時代。還在談什麼大陸均勢,英法德爭霸。還把戴高樂拉出來溜了一圈。

然而這個問題是在談政治,不是說歷史。要結合當下世界格局和政治環境。

現在的英法德還有能力乾熱評說的那些事兒嗎?世界多級化中,歐盟整體作為一極的。離開歐盟,英法德此時此刻最大的敵人不是彼此,而是其他幾個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