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讀詩的藝伎。大部分的藝伎皆知書達理,在學徒時期也須學習讀書寫字,為了在日後的工作中得以吟詩、彈唱好娛樂賓客,可說是才藝雙絕。(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一同讀詩的藝伎。大部分的藝伎皆知書達理,在學徒時期也須學習讀書寫字,為了在日後的工作中得以吟詩、彈唱好娛樂賓客,可說是才藝雙絕。(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明治時代,日本對西方開放,從原本挫敗的屈辱中快速重新站起來,大量學習西方現代科技與管理方法。西方的攝影術很快地就進入日本,不但落地生根,而且還發展出日本獨特的沖印技術。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的手工上色蛋白照片。原本手工上色是西方的攝影沖印技術,主要是用筆將顏色塗在黑白蛋白照片上,由於是手工上色,所以每一張上色照片的色彩分佈都不太一樣。

在這項技術上,日本人表現了工藝技術上的認真態度,他們非常熱衷於在黑白蛋白照片上作手工上色,除了大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蹟外,最受西方人喜愛的莫過於日本藝伎的手工上色蛋白照片。這些照片經常集結成相冊,作為旅遊紀念品。

明治時期,西方人在日本購買了大量的藝伎相關蛋白照片,相冊的技術都非常純熟,受到了西方旅客的喜愛。近年日本人收藏本國的手工上色蛋白照片蔚然成風,他們又從西方買回了大量的明治時期蛋白相片。我們也分別從日本和歐洲購買了大量明治時期的蛋白照片,這些作品充分反映近代日本的風采,這裡特別介紹藝伎主題的蛋白照片。這裡的“伎”並非現代“娼妓”的意思,原意並沒有賣身的含義,而是指藝術表演工作者。藝伎是指具有特殊才藝,從小受訓得以娛賓的女子,在中國也有“書寓”的類似工作。儘管如此,日本的藝伎發展出獨有的藝術型態,不僅才華出眾,舉凡服裝、頭飾、造型等等,都顯得十分華美耀眼。大部分的藝伎皆知書達理,成長的過程也須學習讀書寫字,另外也長年練習演奏樂器「三味線」,從成為舞伎開始,便不斷練習短曲,經過幾年苦練才得以純熟。她們能歌善舞,也擅於茶道花道,是擁有多種高超技藝的表演者。在京都,20歲以前的藝伎則統稱為舞伎,她們的穿著較為華麗,約15歲左右就搬進「置屋」開始生活和學習技藝,20歲後就以藝伎稱呼,並換上以素色為主的服飾。不管是藝伎還是舞伎,上妝都是一貫地白麪紅脣紅眼線,她們也會將牙齒塗黑,表示自己已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女子。

藝伎的身分特殊,並充滿著神祕和高貴的氣質,服務的對象也皆為達官貴人居多,一般人難以一見,使得許多外國人對此神祕的文化都相當著迷。西方人剛接觸日本文化時,被藝伎的豔麗造型和容貌深深吸引,以至於幾乎把藝伎當成東方的造型象徵,有時候畫中國傳統婦女時,無意間還畫成日本式的造型。即使到了現代,也可見好萊塢出現以藝伎為主題而拍攝的電影《藝伎回憶錄》,呈現了西方對日本藝伎文化的想像,可見藝伎的華麗如何深植人心。本篇將列出藝伎的各種造型和姿態,讓讀者能夠分享早期日本古典藝妓的美艷與風華。

圖片說明:

1(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1 當時流行於照相館內進行擺拍,舉凡藝伎、勞工階級、和尚、武士等皆為常見的拍攝對象。他們於各式各樣的佈景前擺出相應的姿態,呈現了當時極具特色的攝影文化。

2(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2 漫步於日本庭院中的舞伎。她們手中各拿著一把日本和傘(日本油紙傘),為舞伎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

3(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3 一同讀詩的藝伎。大部分的藝伎皆知書達理,在學徒時期也須學習讀書寫字,為了在日後的工作中得以吟詩、彈唱好娛樂賓客,可說是才藝雙絕。

4(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4 乘坐轎子的藝伎。此張相片也是在照相館內拍攝,呈現的是日本特有的「駕籠」,為古時日本庶民的出行工具。駕籠的空間不大,乘客只能跪坐於其中,身上的物品則放置於頂篷,因此主要是提供給當時的日本女性所使用。

5(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5 乘坐人力車的藝伎。藝伎的身份特殊,收費高昂,服務的客戶皆為達官顯要居多,一般的百姓也難以一窺其風采。因此一旦街上出現藝伎的身影,總會吸引大量的目光。

6(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6 乘坐轎子的藝伎。照片中乘坐「駕籠」的女子,手中持著團扇,呈現出優美的姿態。團扇的作用廣泛,有著煽風取涼、驅蟲、裝飾、遮陽等用途,也是日本藝伎表演的道具之一。

7(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7(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7 乘坐人力車的藝伎。人力車最早起源於明治初期的日本,是當時平民的交通工具,而拉車的人則被稱為「俥夫(しゃふ)」。

8(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8 持著和傘的藝伎。此張照片為相館內的擺拍之作,後方的佈景呈現出濃厚的日本名勝意境。這些刻意擺拍的照片多被攝影師製作成觀光紀念照,販售給來到本地遊玩的外國旅客。

9(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9 演奏三味線的藝伎。三味線源自於中國古代的三絃,後經過琉球而傳入日本本島。在成為藝妓之前的舞妓,自小就必需學習彈奏三味線,並經過長年的練習以便於日後為宴會中的客人彈奏娛賓。

10(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0 和室中的藝伎。攝影師在相館內拍攝的擺拍之作,時常透過不同的場景和道具以凸顯特定的日本文化,並製作成旅遊觀光紀念照販售給西方遊客,以滿足西方人對於東方文化的想像。

11(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1 沈睡中的美麗藝伎。畫面中的藝伎擺出熟睡的姿態,呈現出一股唯美的氣質。其實這張照片同樣為攝影師搭景擺拍之作,周遭所擺放的三味線、茶具和屏風等道具多用於滿足外人對於日本文化之想像。

12(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2 演奏樂器的藝伎們。日本藝伎在成為得以獨當一面的專業表演者前,皆需經過長年的樂器和舞蹈訓練。照片中的藝伎們手中分別持著三味線、手鼓、肩鼓等樂器,擺出演奏的姿態,中間的藝伎則為負責吟唱之人。

13(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3 娛樂賓客中的藝伎們。日本藝伎具備著多種才藝,舉凡樂器演奏、歌舞、吟詩、茶道皆為其訓練的項目。他們在宴會中隨著鼓聲和三味線的琴聲起舞,並唱起傳統的歌謠,她們的美貌與風采皆使現場的賓客們陶醉不已。

14(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4 美麗端莊的藝伎。和舞伎相比,藝伎的造型多較為樸素,髮飾的挑選上也不太使用太過華麗的髮髻作為裝飾,而是以簡單的髮髻為主,襯托出其成熟和內斂的氣質。

15(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5 內斂婉約的藝伎。藝伎的服裝一般來說多以黑色及無花紋裝飾的素色為主,即便髮飾也較舞伎低調許多。女子在成為藝伎前的見習階段被稱為「舞伎」,20歲後就以藝伎稱呼。

16(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6 彈奏樂器中的藝伎們。日本藝伎在表演場合所演奏的音樂多以雅樂為主,樂器也多屬於外來樂器。照片中的藝伎們所演奏的樂器為三味線、樂箏和橫笛,三者皆源自於中國。

17(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7 演奏樂箏的藝伎。日本箏是日本傳統音樂中一項重要的樂器,也是日本藝伎需學習彈奏的樂器之一。除了樂箏之外,三味線、小鼓、橫笛等也是藝伎的彈奏訓練項目。

作者介紹|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蒐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將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

責任編輯/潘渝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