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家觀測蓋亞衛星的銀河係數據時,發現大約57億年前、19億年前和10億年前銀河系內3次出現恆星數量驟增,這與人馬座星系與銀河系碰撞接觸密切相關。
當科學家觀測蓋亞衛星的銀河係數據時,發現大約57億年前、19億年前和10億年前銀河系內3次出現恆星數量驟增,這與人馬座星系與銀河系碰撞接觸密切相關。

  5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西班牙科學家表示,太陽的誕生是由於50億年前銀河系與體積較小的人馬座矮星系近距離碰撞所致,這一事件為後續地球生命的孕育拉開了帷幕。

  對太陽系鄰近恆星年齡的分析表明,銀河系至少3次碰撞人馬座矮星系,每次碰撞事件不久在銀河系形成了恆星爆炸式孕育,此類宇宙碰撞引起一系列漣漪事件,其中之一導致了47億年前太陽的形成。

  該發現是基於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的觀測結果,該衛星的目的是創建銀河系3D地圖。研究報告作者、加那利羣島天體物理學研究所(IAC)託馬斯·魯伊斯·拉爾(Tomas Ruiz-Lara)博士稱,基於現有模型可知人馬座矮星系曾先後3次與銀河系發生碰撞,第1次發生於50-60億年前,第2次發生於20億年前,第3次發現於10億年前。

人馬座矮星系由4個直徑大約1萬光年的球狀星團組成,而組成銀河系的球狀星團直徑超過了10萬光年。
人馬座矮星系由4個直徑大約1萬光年的球狀星團組成,而組成銀河系的球狀星團直徑超過了10萬光年。

  當科學家觀測蓋亞衛星的銀河係數據時,發現大約57億年前、19億年前和10億年前銀河系內3次出現恆星數量驟增,這與人馬座矮星系與銀河系碰撞接觸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觀察了太陽周圍6500光年範圍內的恆星亮度、距離和顏色,並將數據與現有恆星演化模型進行了比較,人馬座矮星系由4個直徑大約1萬光年的球狀星團組成,而組成銀河系的球狀星團直徑超過了10萬光年。

  儘管存在巨大的體積差異,但是託馬斯認為,像人馬座這樣的矮星系與銀河系發生碰撞接觸,能夠形成銀河系恆星孕育效應。

  他說:“最初的銀河系相對平靜,經過最初的恆星誕生劇烈時期之後,恆星誕生部分是由於早期合併所引發的,但銀河系已經達到了平衡狀態,恆星能夠穩定地孕育誕生。突然人馬座矮星系突然崩潰,破壞了平衡,導致銀河系原先靜止的氣體和塵埃像水面漣漪一樣四處飄動。”

  在銀河系某些區域,這些漣漪導致星系塵埃和氣體濃度升高,而其他區域的塵埃和氣體則會被排空,該區域高密度物質會引發新恆星的誕生,例如:太陽。

  研究報告合著作者加爾尼·加利亞特(Carme Gallart)博士稱,看起來人馬座矮星系不僅塑造了銀河系結構,還影響了恆星在銀河系移動的動力學,促使銀河系形成。現在看來,銀河系中恆星質量形成的一個重要環節與人馬座矮星系的交互事件有關,否則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就不會存在。

  加利亞特認為,如果不是因為人馬座矮星系被銀河係引力束縛,並粉碎了它的星系盤,太陽和太陽系其他行星就不會誕生。由於人馬座矮星系50-60億年前首次接觸銀河系,從而孕育了太陽等一批恆星。

  我們並不知道是否因為人馬座矮星系崩潰效應產生的部分氣體灰塵雲導致太陽形成,但是有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太陽的年齡與50-60億年前人馬座矮星系首次接觸銀河系的時間相吻合。

  1994年,天文學家發現人馬座矮星系每次與銀河系碰撞都會剝離物質,使得該星系逐漸變小。現有數據表明,人馬座矮星系可能在幾億年前非常平靜地接觸過銀河系。

  天文學家認為,人馬座矮星系可能會被銀河系完全吸收,這一過程已開始了,蓋亞衛星幫助科學家發現漫長的宇宙歷史中曾出現數次銀河系與鄰近星系之間的重大碰撞事件。

  大約80-110億年前,另一個星系與銀河系發生碰撞,導致銀河系盤膨脹,充滿了恆星,同時,銀河系還遭遇另一個“幽靈星系”,在“幽靈星系”的氫物質中留下了引力漣漪。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葉傾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