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個人只要能忘我和愛別人,他在心理上就不會失衡,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和完美的人

像《簡愛》中的即使整個世界都很恨你,並且相信你很壞,只要你自己問心無愧,知道你自己是清白的,你就會有朋友。


感謝邀請。

文學作品中「理想的人」,是某種品質被放大之後的典型形象。

比如《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的品質是追求純粹的理想的代表;《紅樓夢》裏的賈寶玉是愛護女孩的典型;《塵埃落定》裏的傻子是多麼大智若愚。

這些品質普通人身上有嗎?有,甚至說都有。只是在大多人身上各種品質所佔比例不同。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深入人心,因為某項珍貴的品質在人物所處的環境中被充分挖掘,充分表現。類似真誠、高尚、謙卑、奉獻這類詞,被賦予在某個人物身上之後,這個人物就成了標誌性的代言人。

不能說「理想的人」完全不存在。文學作品是表現人,在一定程度上為了文學性會有一定的提煉和修飾,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學作品大多有原型。

應該變成這樣的人嗎?

個人認為在當今社會生存,沒必要成為所謂理想的人、純粹的人。我們都說學雷鋒,沒有人說要成為雷鋒。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人。

熔鑄在個人體內的所有品質,依據個人的選擇和目的分配比例。你可以讓自己精明多一點,也可以讓自己真誠多一點。看你處在什麼環境,看你想要什麼。


瀉藥。

實話實說,文學作品中的人恰恰不是理想的人,只是因為文學作品本身營造了一種「理想的世界環境」。

什麼意思呢?

很多文學作品中,這裡拋開那些仙俠穿越科幻超能力一類,單單只說那些和現實接軌的小說題材(前面所述的幾種類型你也不可能變得成),這裡面營造的人物,其實往往都在某個方面有著過人之處,無論是對情感的珍重、對事業和人生的思考、才能的施展等等等等,文學作品將視角集中在這些人的優點上將其放大,而實際上掩蓋了這些人的缺點和劣根性。

你可以仔細再看一下你曾經喜歡的那些文學角色,這些角色如果把它們放到現實世界中,他們活的下去嗎?他們的優勢真的會被發現,被挖掘,又被人追捧嗎?極大概率不會,因為文學的世界一切都是環繞著這些人物設計的,文學的世界為這些人物一路打開綠燈,即便這些人物身陷坎坷,那也是作者為了烘託人物刻意設計的。

一個被世界環繞的人,當他活在這個人環繞世界的現實中時,那些讓他一步昇天的契機、那些讓他絕處逢生的可能性、那些讓他奮鬥之後終於看見彩虹的巧合,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文學是一種幻想,即便它取之於現實,即便它高於現實,但它不是現實。

所以題主說是否存在,或者是否能夠變成這樣的人,我只能說,有極低的概率可能出現和可能成為,但99.99%不可能。就好像把魚從水裡撈出來扔在地上還讓它活一樣,把文學人物從文學的世界中拿出來投放到現實中,是很可笑的。


謝邀,本人知識水平有限,非喜輕噴。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理想是一個極限值,人可以不斷提高修養,無限趨近,卻不能沒有喜怒哀樂。

即使是佛教大師,脫離「色」的物質束縛,進入「空」的境界,也是要去往西方極樂世界。那就算作真正的超脫嗎?脫離「空」纔是真的空。與之相比,文學作品的「理想人品」就顯得淺薄和寄寓自己的慾望和希望的形象,往往是倡導,是潛意識的期待自我的安慰劑。


文學作品中刻畫的人物,我給你舉個例子,知道動漫吧,二次元,為什麼很多人喜歡?

因為裡面的人物性格是板上釘釘的,我是怎樣的性格就是怎樣的,遇到一件事,按照他的性格你就能知道他應該做什麼,書裡面也一樣,每個人從開始的性格都是那樣子,正好符合「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現實中的人就不一樣了

見人說人話,見鬼講鬼話

善變,很圓潤,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改講什麼!

於是就有了很多違背自己性格做的事情,於是就有了一個詞語「原則」都說要按照原則辦事,但是有多少人按照原則了,原則這件事有的人在大事情講原則,有的人在小事兒講原則!

書裡面總歸是書裡面,動漫總歸是動漫,人是一個情緒動物,感情動物,會根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來做事情!


想到什麼就趕快去做,不要猶豫


我始終覺得,寫書的人從來不按照書中去生活


好的文學作品裡的所描寫的理想人物必然是在現實社會中有原型的,

寫的好的叫做「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堂吉訶德這些,

然後你說要不要變成這樣的人,如果你讀的理想人物是不反社會反人類的,有擔當的英雄式或者小人物,那麼都是值得學習他們身上的品質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