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佔的便宜,低價得的天下,黎明前最黑暗。所以摩拜不得不賣身巨頭,而ofo只能獨自苦苦支撐,這就是命。

但共享單車的「異類」——哈羅單車卻同源不同命。它不僅讓這門生意不再燒錢,還在最近升級為「哈囉出行」,向整個出行領域進軍。

的確,高明的創業,就看兩點:第一,有沒有優化客戶體驗?第二,有沒有提高行業效率?恰巧,共享單車符合這兩大條件。

所以,早年會有大量資本湧入這個行業,可惜的是,多數玩家在資本的放縱下,陷入補貼和快速增長的黑洞,一旦融不到足夠資金,它們才發現自己還沒來及培養賺錢的能力。

於是,摩拜、ofo沒把共享單車變成好生意,尚未「把海洋煮沸」,卻不小心「被巨浪吞沒」,深陷今天的窘境。

其實,重資產、重運營的共享單車不僅是好的創業項目,更可以是好的生意。

今年中,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就披露:哈羅單車日訂單數已經超過摩拜和ofo的總和。之後,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李開逐也明言哈囉已經做到「不虧錢或虧很少錢」,證明共享單車是一門可行的生意。

正如李開逐在品牌升級發布會上提到,哈囉出行在一開始就比較深入地理解行業的本質:共享單車,短期說,重要的競爭力是投車的速度、密度,但長遠說,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運維效率,以及對運維成本的控制。

所以哈囉才能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法」,搶佔二線及以下地區,厚積薄發,入駐300城,做到日訂單量超2000萬,註冊用戶超2億。

在此基礎上,它再打破單調、單一的兩輪(共享單車+共享助力車)服務,擴展邊界,與嘀嗒、首汽約車、高德地圖、地鐵等交通小夥伴合作,打造大出行生態,激發更大的效能,構建新出行聯盟,尋求未來格局的整體力量。

一切就像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先做對,再做好。

別忘記,谷歌不是最早做搜索的,卻成為搜索巨頭,微軟不是最早做操作系統的,卻獨霸OS天下……追求「早」是然並卵,像哈囉這樣看對又做對,纔是真霸氣。

平臺化躍進:安心過坎,等對手掉隊

馬化騰曾說:「安心過自己的坎,自然有對手分心掉隊。」

用哈囉出行創始人楊磊的話說:早年,哈囉單車找遍投資人,幾乎沒人願意投資,同期,著名的同行融資3億美元,甚至有人調侃他:「你們融1500萬美元能幹什麼?」

但後來,哈羅單車還是拿到融資,並且謹慎、高效地使用錢,此後更秉承了這樣的用錢方法。楊磊此前也提到:別人燒錢一個月,夠我們運營一整年。

這樣的高效能,完全依賴於它的大數據、單車運營和智能鎖三套系統。

例如,最新一代的智能鎖不僅有GPS定位,還有藍牙網組,保證相近車輛相互通訊,更早發現車輛問題,通知運維人員儘早修理,避免大修、丟失,降低報廢率;而大數據系統則根據車輛軌跡、用車需求、高峯期特徵等,調度和投放車輛,以求單車利用率最大化。根據媒體報道,成都犀浦地鐵站的哈囉單車騎行頻次,甚至達到15-20次/天。

這正是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倡導的:細摳成本,深挖效率。

同時,作為共享單車的後來者,哈囉也實現了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的「對標戰略」:找到一線標杆最致命的強勢(摩拜、ofo太有錢、太燒錢),先破後立,在其對立面建立優勢,從而在顛覆中超越對手,實現平臺化躍進。

所以,千萬別小看「跟而不隨、貼身短打、對標錯位」的後來者,否則,就會像摩拜、ofo一樣,很快體驗諾獎得主鮑勃·迪倫唱的:「現在走慢的,待會兒會快,現在存在的,過會兒不在,因為時代在變……

生態圈突破:連橫合縱,縱橫捭闔

沒錯,每個行業都是危機與生機並存。

如今,ofo們被「絕望之火」裹挾,頹勢難改。但哈囉要做「希望之光」,只有運營效能還不夠,它更須突破共享單車單一環節的競爭,連橫合縱,發展出共生、多樣的生態,由此,擴大制定遊戲規則的邊界,更加自主與自由。

畢竟,在互聯網的「黑暗森林」裏,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才能縱橫捭闔,在「生態的競爭,聯盟的角逐」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例如,這次哈囉出行也公佈將與首汽、嘀嗒、高德等出行夥伴展開合作,如果彼此能實現技術、數據相互「助攻」,讓人流、信息流、出行流對接,無疑能獲得更大的網路效應——比如作個猜想,高德在導航時,為哈囉導流,助用戶尋找附近單車,同時,哈囉在應用中,植入首汽、嘀嗒的服務,亦通過流量賦能、幫其拓展客源。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哈囉與上海地鐵的合作。用李開逐的說法:這不是簡單的合作,更是一種底層數據的開放、互通。

由此,用戶可以在乘地鐵時,使用地鐵的「大都會」App預約單車,優惠乘騎,出地鐵一定有車可用。這可不是摩拜、ofo接駁地鐵的簡單合作。

按小郝子與幾家負責人的交流,地鐵公司更渴望數據化、信息化的手段,來預測客流量、明確客流方向。以前,它們太缺乏相應的手段和辦法。如今,有哈囉大數據系統的幫助,使其更能「看清」乘客集中的時段、站點,提前做好分流、限流等工作,避免擁堵。

現在,這些措施還在上海部分地鐵站實驗。此後,經過快速優化、改進,其經驗可以推廣到更多區域。一旦上海地鐵與哈囉的合作立住Flag,其模式就可以迅速複製到成都、南京等哈囉「重鎮」,繼續「協同造CP(伴侶),共營出成績」。

這就像科幻小說《三體》裏說的:「升維佈局,降維打擊」。

畢竟,哈囉的業務流量基石巨大,內部沉澱的數據、技術、用戶已經具有明顯的溢出效應,它把如此豐裕的能力開放出來,足以更好撮合、融合出行產業鏈的接駁,完成「門到門」的通勤。而如果地鐵搞定了,公交還會遠麼?

照此發展,地鐵、公交、出租、約車、單車……諸多數據、技術相互激蕩,觸發更多「化學變化」,各種自我連接、自我生長、自我實現應運而生,構成複雜、多元的生態,有遠比共享單車更大的想像空間。

而哈囉作為這個有機體的連接者,其整合的範疇、競爭的維度已非過往所能藩籬,自然更有話語權。這就像曾鳴說的:要贏得未來,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

有熟悉的味道?的確,摩拜、ofo也曾有類似的打算,可惜,之前它們燒錢換市場,無暇做這些,現在它們求生艱難,更無力做這些,於是,他們當年吹過的牛逼,只能讓哈囉來實現了。

一句話,創業只有夢想,沒法活得漂亮,幹出自己的牛X,世界才能銘記。實話實說,「改變世界」的夢想不只屬於喬布斯和馬雲,但真要夢想成真,絕非易事。

幾年下來,共享單車的迂迴演進越發明朗,摩拜、ofo要麼抱住大腿求生存,要麼愁眉苦臉等天亮,只有哈囉後來居上,走向出行行業更大的勃興,沒錯,極限挑戰,這就是命。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