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導讀:梅雨剛過,現在又正值颱風肆意的季節,相信很多城市又被迫成為看海聖地,特別是北京、武漢,每年的"看海"時節總是會成為全國人民集體調侃的記憶。對於城市內澇,市民自嘲過後,便是深深的擔憂,不方便出行,另外更重要的是對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基於城市水患,海綿城市便是這一劑良方。

首先我們得明白什麼是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海綿城市指的是像海綿一樣吸水性佳,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儲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可以有效利用的一種新型城市管理概念。城市有了海綿,便能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從此城市會呼吸。

與綠色建築擁有相同目的的海綿城市,不僅有利於自然生態,也有利於城市生態,所以,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很有必要的。儘管目前來說技術手段和材料技術有一定限制,在施工過程中對部分市民造成暫時性的不利影響,但總的來說,海綿城市的建設對於城市發展來說,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不過海綿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也難免受遇到資金缺乏、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甚至一度有"建設海綿城市是個燒錢的事"的說法。建設海綿城市真的就是需要高技術、高造價、高材料的"燒錢"的事嗎?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海綿城市是一個建立在綠色生態基礎之上的城市形態。它有別於常規的工程性的、缺乏彈性的、由水泥能構成的"灰色基礎設施":它不是要進行河道渠化硬化、鋼筋水泥防洪堤壩、攔江水泥和橡膠大壩等大量工程;也不是為解決內澇,片面依賴灰色的管道工程,工程浩大、維護成本高,只為滿足瞬時排水要求;更不是要花巨資用水泥堤壩將河流裁彎取直,變成了"三面光"的排水渠,目的是將河水快速排泄。海綿城市建設是用來綜合、系統、可持續地解決水問題,包括雨澇調蓄、水源保護和涵養、地下水回補、雨污凈化、棲息地修復、土壤凈化等。"海綿"對應的是實實在在的景觀格局,構建"海綿城市" 和"海綿國土" 即是建立相應的生態基礎設施。從這意義上來說,它不需要高造價,也不需要很複雜的材料。

其次,海綿城市建設並不需要什麼昂貴的"高技術",它可以通過低成本和"低技術" 來實現。例如,我們可以用農民填方和挖方、灌溉和施肥、播種和收穫的智慧來營造海綿城市,用最少的人力、最簡單的元素、最經濟的做法,來創造的一個真正節約、並為城市居民提供儘可能多生態服務的海綿系統。

運用農民智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案例有很多,如哈爾濱群力濕地公園項目,從中國三角洲農業的桑基魚塘遺產中獲得靈感,通過簡單的填挖方技術,在城市中心營造綠色海綿,綜合解決城市內澇、水質凈化、地下水補充和生物棲息地修復,並為居民提供遊憩服務。如六盤水明湖濕地項目,通過一系列陂塘,將地表徑流減速消能,給水系統以自我凈化的時間,並滋潤多樣化的環境,提供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如浙江金華燕尾洲項目,將公園範圍內的防洪硬岸砸掉,應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將河岸改造為多級可淹沒的梯田種植帶,與洪水為友。

基於此,在當前的海綿城市建設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生態建設對城市發展的價值,多選擇用自然、生態的做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來取得最好的效果,破除造價、材料、技術等迷信,踏踏實實運用中國的智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真正讓我們的城市既有華美的"面子",更有舒適的"里子",如此,則城市幸甚,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們幸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