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綺室 文/宋大年《良宵引》的曲和意《良宵引》是一篇情景交融清幽恬暢的佳作。曲雖小,卻法度嚴謹,是典型的「 起 」 、 「展」 、「 落」三段體式。首段為「起」,以輕清之泛音開篇,用舒張淡雅的旋律平穩向前推進,勾勒出一幅天高雲淡月朗星稀的美妙畫面,並結束在其主音1上。其中「背鎻」和 「輪」的使用有風吹廊鈴之意,「散勾一二三」以及「雙彈」則有隱隱傳來鼓聲鐘聲之感,「雙吟」和「落指猱」有清風拂面之情。在這一段落中,作者用不同的手法分別對「視覺」(天地廣闊,明月高懸)、 「聽覺」(廊鈴鐘鼓之聲)、「觸覺」(清風拂面)進行了描摹,並使用古琴上一些獨特的指法讓這些景緻顯得真實,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使樂曲的表現極為豐富細膩。可見作曲者構思之巧妙,手法之獨到。

二段開始承接上意,繼續對景物進行描寫,其中「打圓」的運用描摹出月掛中天之境。從此處開始,琴曲逐漸轉入寫人與抒情,試想,再美好的景色如果沒有人在其中還能有什麼意義呢?再美好的景色又如何能夠表達出人們心中的愛意呢?所以,自此之後,曲調一轉,兩用「應和」三用「緩」、「急」,用極其細膩的「吟」、「猱 」和大量的「綽」、「注」以及迴環往複的曲調描寫出淡淡的歡聲笑語,大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之感。最後六用「齊撮」來烘托氣氛並將樂曲推向高潮,以此表現出一派祥和寧靜且其樂融融的景象。這一部分的作曲是《良宵引》中最為細膩華彩的部分,是那樣的流暢自然,音樂的語言感被發揮到了極致。最後以「搯撮三聲」作結,使之感到沉穩結實,後以「帶起」為引,導入末段。

第三段為「落」,筆鋒一轉,由對人物畫面的描摹回歸至景物的描寫,開首兩用「打圓」再次寫月,使琴曲的意境發生轉變,為「淡出」做好準備。最後在按音與泛音的交錯使用中完畢此曲,使人有意蘊悠長之感。值得一提的是,結尾最後一音使用了按音和泛音同時彈奏的方法畢曲,突出了天人和合的思想(按音如人,泛音如天),達到了人和自然合而為一的境界。結 語琴曲《良宵引》對於指法的運用十分全面,除了常見的「抹」、「挑」、「勾」、「 剔」、「 吟」、 「猱」、「綽」、「注」外,還運用了「背鎻」、「輪」、「雙吟」、「雙彈」、「打圓」、「應合」等古琴演奏中常見的指法,這些指法的正確掌握對於初學者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在演奏方面整曲應以舒暢散淡為主,要以平和輕鬆的心情,端莊大方的體態,張弛有度的指法來進行。其中「背鎻 」與「輪」要彈得清脆亮麗;「落指猱」和「雙吟」要彈得圓活無礙;連續的「應合」要彈得連貫自然;「雙彈散勾一二三」一句右手要彈得收斂一些,雖然琴書有雲「雙彈」如勇士赴敵場」。然而在《良宵引》中自然不能用此等方法,應該彈得內斂中和為妙,以表現出恬靜舒暢的意蘊和清夜聞鐘的景緻。

另外,《百瓶齋琴譜》本中《良宵引》的原跋曰:「首段四五兩句七六五弦,各譜皆用單音勾挑,茲獨以雙音齊撮出之,愈覺涵和大雅。雖小曲而氣度安閑,韻味雋永。」然而在《琴學備要》本的《良宵引》首段中並未找到《百瓶齋琴譜》本中所說七六五弦的雙音齊撮,反倒是改由單音「勾」、「挑」等指法完成。由此可見顧先生在這兩句的表現上是有所取捨的,他結合了《五知齋琴譜》等譜本進行合參,重新訂拍整理,棄「齊撮」而用「勾 」、「挑」,使音色穩健,從而使音樂達到更加平和的意境。顧先生並未因《良宵引》是家傳曲譜而固步自封,而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求以期使此曲達到更加完美的境界!縱觀《良宵引》此曲,大雅恬靜,舒暢自然。細細想來,何謂良宵?僅僅花前月下,和風熏暢便是良宵了嗎?古人有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所以關鍵還是要看人的心境,若有一個平和良好的心境,那麼何時何處不是良宵呢?良宵在心中!宋大年二零一零年十一月於鄭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