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讀一本國外譯作過來的手沖書,越讀越氣,不知道是寫作者不在意,還是譯作者是個傻X,整本書都說廢話,索性自己來寫一篇關於手沖濾杯的選擇好了。

一般的步驟順序是,挑杯型,選濾杯,買濾紙,完成。甚至我們家的寶寶們不知道從哪裡得到的習慣,喜歡買大一號的濾杯!每次我批改作業,就在想,這是到底是放大了拍的呢?還是本來就這麼大?這裡要強調一下,一般選用小號濾杯,1-2人份,不要選大號的,不要選大號的,不要選大號的。大小濾杯,帶來的手感差異很大,尤其對於初學者,真的不是大那麼一兩個號而已。那麼問題來了。

挑濾杯的正確打開步驟?

定流速——挑杯型——挑出水孔——挑肋骨——挑濾紙——選材質

流速

流速決定了你要選用什麼濾杯,所以第一步,想清楚你自己需要什麼流速,一般我們會通過各種搭配的方式,做到在一款濾杯裏,流速既可以快也可以慢。有時候也會多買幾個濾杯。但是往往初期選擇的小白會覺得選哪一款都好,不如選款顏值高的。完全沒問題,畢竟我也是外貌協會成員,但是要說明的一點,如果不是同時買幾個濾杯,那麼建議盡量選擇流速快的,後期和濾紙,肋骨紋路搭配,包括出水孔選擇上,都是可以讓流速慢下來的。但是如果選了一個慢速的濾杯,想要通過各方面搭配,讓流速快起來,這個難度係數不是高出一點,甚至再怎麼配,流速也不會高出很多。所以這點還是需要謹慎考慮的。

依據流速挑杯型:建議扇形

在我們已經確定了自己想要什麼流速的時候,下一步就是挑杯型,杯型對流速的影響有很多,不同杯型的流速千差萬別,但是我們可挑的杯型卻是有限的,只有3種形狀——扇形/圓形/梯形,分別對應V60;蛋糕杯;三孔濾杯(一般3孔,也有2-4孔)。選擇相對簡單,流速快——扇形V60;流速慢——蛋糕杯/梯形三孔濾杯。這個時候依據我上面說的,挑流速快的,一般建議選扇形V60。如果選用蛋糕杯,梯形濾杯也是可以的,蛋糕杯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它可以讓水和咖啡粉充分的接觸,梯形杯則因其慢速,在特定條件下,更容易泡出一些醇厚的物質。

挑出水孔:建議2-2.5cm

確定了杯型,範圍就算確定了,下一步就是挑出水孔,拿扇形濾杯V60舉例,即使是在扇形的範圍下,因為不同的廠家,不同的製造商,還有販賣以及使用途徑的不同,我們可以買到的出水孔也是大小不同的,大概的選擇的直徑範圍是1.5—3cm,大多數人買的是2cm或者2.5cm。偶爾有1.5/3。一般咖啡館會選擇2.5cm的尺寸,因為客人進來點一杯咖啡,希望快速得到,這就要求,保證穩定出品的同時,流速要儘可能的快。而個人用戶,一般建議選擇是2cm。因為在這個直徑下,測算的流速,相對容易操作而且可以做得好。不要小看孔徑的選擇,它的因素相當多,比如,流速,細粉下滑速度,前中後期堵的問題,做坑的難易程度等等。

如果選擇的是梯形杯或者蛋糕杯,那麼這個時候的孔徑就不是很大,一般都是固定不變在0.5cm,甚至更小(其實我不記得準確數據了,哭),可以對於手忙腳亂的人來說,濾杯已幫忙固定好流速了,這是一件好事。

挑肋骨:直接選:流速快——長肋骨;排氣性——直線;慢速——蛋糕/直線

所謂的肋骨,就是濾杯裏的紋理或者紋路,它的作用就是保持濾杯和濾紙之間有一定空隙,可以讓水流和空氣有一個流通交換的通道。不同杯型的紋路不一樣,同一種杯型,也因為設計者的設計思路不一樣。一般會出現三種情況,無肋骨——蛋糕杯(但是有橫條紋);短肋骨——梯形;直線短肋——短型v60;長肋骨——大多數扇形V60;直線長肋——V60。

蛋糕杯很簡單,這個時候的紋路起不到什麼作用,因為蛋糕杯的紋路是橫向圓圈。而主要的流速在濾紙上,也就是我們看到蛋糕杯的濾紙是豎波浪形。短肋骨,是在濾杯下部1/2以下開始出現紋路,一般認為,濾杯上半部不需要過濾,設計肋骨略顯多餘,所以直接就設置成濾紙與濾杯貼合。實際這個看似節省的步驟是不合理的,試想,去除上層肋骨,咖啡裡面的氣壓沒有向上爬升的途徑,那麼這些氣體從哪裡爬出來?無路可走,就只能從咖啡粉面衝破,這要發生在悶蒸的時候還好,如果在後面的沖煮過程中,那麼由於油脂泡拖住的咖啡不好的風味,是否會隨著泡泡爆炸,而再次融入咖啡中,這不是得不償失?可能有人會說,上面沒有流速分掉水量,下層的咖啡能擁有更多的水。聽上去很合理,但是有沒有覺得那裡怪怪的?(我纔不說,評論區留給你們)

長肋骨,是從濾杯開始,到孔徑結束都有條紋,而且紋路是有一定角度的扭力,不是筆直的一條,這麼做的目的是:充分給予濾杯和濾杯一定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做水流加速,同時增加水流各個方向上的通道,起到輔助作用,尤其是悶蒸差強人意的時候,更方便開闢新的通道。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濾杯衝出來的咖啡,層次更豐富,但由於速度太快,也會造成咖啡味單薄,也就是很多人一直說的水感。所以要求的技術更高一些。直線肋骨,就是一根豎線到快接近底部的地方,靠近全底還有0.2-0.4cm左右的距離空間,也就是說,直線肋骨的線條不是延長到底部孔徑,還是保有一定的距離。這是所有杯型裡面,排氣最好的一種設計,但也因此不利於失敗悶蒸的補救,同時由於底部濾杯和濾紙是完美貼合,沒有通道,那麼流速在這裡就會緩慢下來,甚至也會對萃取速度有影響。也會造成底部過度萃取,上層萃取不足。

選濾紙:快——短纖維,薄濾紙;慢——長纖維,厚濾紙。

最近世面上出了新的濾紙,有明顯的加厚現象,有很多人都來問我,怎麼會這樣,越換越難用,本來2:40s可以搞定的,現在3分鐘都做不完。這就說明,濾紙在對濾杯的流速控制上,還是很重要的。我們直觀分辨,一般就是漂白/未漂兩種。細細分下來,又有棉,麻,竹等不同纖維。由於纖維的長短,又分長纖維,短纖維。我習慣根據長短纖維來做判斷,長纖維的濾紙,一般偏厚,也就是現在人們抱怨濾紙難用的一類,這類纖維粗,紙張厚,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一些太快的濾杯放慢速度。(我都說的這麼明白了,你們應該知道為什麼推出厚的濾紙的原因之一了?)短纖維紙張薄,纖維細,透水性很好,所以水流速度太,可以幫助一些流速慢的濾杯適當加速。

挑材質:隨便挑,透明的最好

濾杯的材質很多,陶瓷的,樹脂的,硅膠的,不鏽鋼,玻璃等等。在溫度散失上有差異,但可忽略不計。剩下的就是挑透明的,比如沒事觀察個水流走向什麼的也是極方便的啦。

最後的PS; 任何濾杯,都有過度萃取/萃取不足等等問題,切勿一葉障目。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