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已經整整十年了。魏國這個戰國時代最先崛起的大國,雖然和新興的秦國時有「摩擦」,但還是以大國自居,似乎一片大好景象。這一年,魏國的掌門人魏惠王特別忙。

(圖片來自網路)

在西方,魏惠王和秦孝公相約杜平,在「友好」氛圍中重申了兩國友誼,之後魏國感覺沒有「後顧之憂」,大肆進攻並佔領了宋國黃池(今河南新鄉)。在東方,心情大好的魏惠王又和齊威王會面,雙方在聯合狩獵中共敘友情。以年齡而論,魏惠王可以算是齊威王的父輩,以在位時間而論,齊威王剛剛繼位兩年。魏惠王治國理政已經十餘年,挾魏文侯、魏武侯餘威,在江湖上是一位頗為拉風的「土豪哥」,魏國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魏惠王意得志滿,頗為失禮地向齊威王打聽齊國有什麼寶貝,一副求田問舍的俗人之相。齊威王雖然年輕,但老成持重,自謙國內「無寶」。「天真」的魏惠王窮追不捨,帶有挑釁地誇口,魏國雖然很小,尚有十顆直徑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輛車子的大珍珠,並譏諷齊國為萬乘之國,豈能無寶!

(圖片來自網路)

看清了魏惠王的底牌,齊威王不再客氣,凜然分辨道,齊魏對於什麼是寶貝的理解完全不同。齊國有大臣檀子、盼子、黔夫震撫邊境,楚、趙、燕皆為震服;大臣種首治民理政,路不拾遺,此四人光照千里,豈是明珠可比!

魏惠王的故事肯定傳遍了戰國江湖,論寶之語看出了品味,看出了境界,看清了實力,也看出了魏國的未來。公元前354年,也就是魏齊相會的第二年,齊魏爆發桂陵之戰,田忌、孫臏圍魏救趙,大破魏軍精銳,俘虜了魏軍主帥龐涓。

魏王論寶,已經不是魏國第一次在人才路線上出現失誤了。魏惠王之父魏武侯,就已有不詳之兆。魏武侯曾經和群臣商討國事,朝堂之上臣不如君,魏武侯居然喜不自禁。骨鯁之臣吳起忍不住諫言,以楚莊王的往事勸說魏武侯,「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魏武侯雖然感到慚愧,沒有真正受到警醒,後來吳起也因被權相公叔痤陷害,投奔楚國。

以物為寶,不以人為要,亡敗之道。魏國在自滿自大中漸漸迷失了方向,經歷武侯、惠王兩代的消磨,一誤再誤、江河日下,最終喪失了首發大國的優勢。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