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都要仔細看纔看明白到底是哪個ha


因爲所有使用拼音文字的語言都有言文不一的問題。

譬如說英語和英文,right爲甚麼不寫成rite?事實上這個詞是12或者13世紀的拼法,當時的讀音是ri-γ-t,到了後來音變成了rite。

當然,很多使用拼音文字的語言都會經歷拼寫改革,譬如說德國就改革過書面德文的正字法。不改而保留原來的拼法,一是爲了留存歷史,我們後來的人還會知道英語12世紀right怎麼讀的;二是爲了延續性。書面文字記錄要保持一致性,你今天寫right,明天寫rite,過段時間很可能看不懂了。事實上 很多歷史文獻就是看不懂了。

正字法就是要求有固定的拼法,不能隨便改來改去。

如果改拼寫,因爲語音是不斷變化的,請問將來你還改不改?假設將來right讀rote了你怎麼辦?繼續改?多長時間改一次?還是有需要就改?誰來決定甚麼時間來改?還是說大家投票表決?

每一次正字法改革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此很多時候,不如就保留歷史拼法。


因爲現代日語的「は」幾乎只存在於詞首。如果這個「は」在漢字或者片假名以後自然不用說,如果在一堆平假名裏面的話一般只會是助詞或者一個詞的詞首。從這一點上來說區不區分差別不是很大。

當然也會有少數的例外。在區分意義不大以及人民羣衆的惰性之下這種少數情況則變成判斷一個人有沒有學識的小標準。我記得一個聲優就是把「は(ハ)」念成「ワ」後遭到網民的嘲笑。


習慣了。

一般說來,建議性文件的制定都是需要最大程度照顧到語言實際的。

而因爲“ha行轉呼”的歷史原因,當年的日本人已經習慣用這個假名錶示助詞了。


個人感覺在平時閱讀過程中幾乎不會遇到寫出來的單詞的は。這樣的單詞一般都有漢字可以寫,並且都會選擇寫漢字,所以一般不會引起歧義。另外根據所處的位置也可以輕鬆判斷讀音。


は作爲助詞來說x初級表示主題說明,很容易就能在句子中辨認出來,

如何能容易分辨處構成單詞的は,多背單詞就能知道了。


1.假名最初誕生的目的並非是爲了作爲語言文字使用,而是注音和方便。

2.任何語言都擁有特殊用法,與日本的ha的助詞化相對應,中文的動形名三詞不分。在日語母語的人看來也很不好理解。比如說 【好人】,【湖南】,【北京】這種詞,在日本人眼中看起來非常奇怪。

3.日語不科學的地方已經很多了,很多是歷史遺留問題,不差這一個,如果要改,連濁規律要不要改?訓讀規律要不要定?自動他動要不要整合?爲什麼門開了和我開門,明明助詞已經標記了誰是主語誰是賓語,爲什麼還要用自動詞他動詞區分?


因爲沒有這個需求嘛,其實熟悉了會很好判斷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