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秀(中)忧心政府只重形式主义,无法真正落实托育公共化政策。(photo by 刘东皋/台湾醒报)

【台湾醒报记者刘东皋特稿】行政院长赖清德上台以来,自认在推动准公共化托育政策是功德一件。但自宣布执行以来,却引起家长与民团抨击是「假」公共化,根据妇女新知一项抽样民调结果显示,多数家长仍无法安心托育。

其中,最大的争议在于,政府将公共政策的执行假「市场自由竞争」为名,委由民间办理;但民营托育中心基于营利目的,假藉各种名目增加费用、压低保育员薪资,政府对民间业者的管理又疏漏无能,所以家长仍一心只想把孩子交给公立或非营利性幼儿园。

显然,政府一头热的洒钱施政,一味的便宜行事,让许多家长看破手脚,也失去对政府的信心。

长期关注妇运与台湾民主的台大教授刘毓秀,4日在托育政策催生联盟记者会上语重心长的说,台湾社会造假文化盛行,也形成一种形式主义,许多政策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内容,令人忧心。她认为,真正的公共化应该是政府广设公立托育中心,并全力扶植非营利托育中心,让非营利及公立托育中心朝向OECD国家的目标迈进,达到市场的七成。

所谓的造假文化,还包括私幼虽然收费标准及用人的数据都要向地方政府提供,但里面也充斥造假的数据。刘毓秀还透露,明明教保员的聘用标准,3-6足岁需1:15(1名教保员最多照顾15位幼童),2-3足岁为1:8,但仍然有民营业者以人头充数或不足额聘雇。

自由市场竞争的前提,必须是市场资讯充分透明,且厂商进入或退出市场非常容易;托育中心的经营有地域的限制,家长又受限于交通距离与接送时间的限制,可选择性其实相当有限,私立托育中心在某一区域内隐然是属于寡占的市场,根本不可能是完全竞争市场;政府岂能以市场竞争机制为由而刻意放任?

相关文章